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也被稱為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產業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本身以及技術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鏈五個要素。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與國際標準產業分類。
(一)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并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后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
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
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準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四)國際標準產業分類
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采石;D、制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筑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雇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