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在這種數據庫技術中,任何互不了解的人都可以通過加入一個公開、透明的數據庫,通過點對點的記賬、數據傳輸、認證或是合約,而無需借助傳統中央賬簿的中間方來達成信用共識。這個公開透明的數據庫包括了過去所有的交易記錄、歷史數據及其他相關信息,所有信息都分布式存儲并透明可查,并以密碼學協議的方式保證其不能非法篡改。2008年由中本聰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在隨后的幾年中,成為了電子貨幣比特幣的核心組成部分:作為所有交易的公共賬簿。
區塊鏈技術按其開放程度可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三種。三種鏈的共同點包括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時間序列和加密等;不同點在于去中心化的程度不同,共識機制和信任機制也不同。
區塊鏈技術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去中心化,即整個網絡沒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且任一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二是去信任化,即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需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因此在系統指定的規則范圍和時間范圍內,節點之間不能,也無法欺騙其他節點。三是維護集體化,即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維護,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四是系統穩健化,即整個系統將通過分數據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因此參與系統中的節點越多和計算能力越強,該系統中的數據安全性越高。
區塊鏈技術早已超越比特幣范疇,其應用場景十分廣闊,特別適用于中間環節繁雜、中介成本過高、需要實時處理的事務領域。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應用階段:區塊鏈1.0,即可編程貨幣,主要可應用于數字貨幣及支付領域;區塊鏈2.0,即可編程金融,主要可應用于包括股票、債券、年金、私募股權、眾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交易領域;區塊鏈3.0,即可編程社會,主要可應用于公證、仲裁、博彩、投票、醫療、教育等社會生活領域。
為了搶奪區塊鏈技術先機,海外傳統行業巨頭從2014年起紛紛布局區塊鏈,并紛紛搶先注冊技術專利:全球各大銀行成立區塊鏈聯盟,德勤等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研發區塊鏈審計技術,納斯達克首推區塊鏈證券交易,IBM聯合三星布局區塊鏈物聯網等等。區塊鏈創業活躍,遍布金融、醫療、醫療各領域。區塊鏈技術引發的巨大能量也引起我國金融機構和創新團隊的關注,但主要還在研究探索階段,付諸實踐的領域較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