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升,耿崢嶸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日本六次產業化對黑龍江省三產融合的啟示
邢玉升,耿崢嶸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
推進農村三產融合,是當前黑龍江省實現現代農業以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新舉措。對于農村的三產融合日本率先提出了“六次產業化”的概念,通過分析日本六次產業化發展及其實施路徑,結合黑龍江省現狀,借鑒日本先行三產融合發展的有益經驗,基于省情提出黑龍江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對策是:以農產品加工為載體,延長產業鏈條;推行現代信息技術,著力培養專業人才;加大農業資金支撐,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農業生產結構。
六次產業化;三產融合;日本;黑龍江省
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村“三產融合”,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各地區要推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推進農村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從三產融合角度全方位提高農業競爭力”。為此,加快黑龍江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對改變當前黑龍江的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持續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毋庸置疑,日本在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方面,無論從理論研究深度、政策實施完善性以及實踐有效性方面均處于世界前沿,特別是六次產業化的提出對日本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筆者試圖通過分析日本六次產業化,并借鑒吸收日本農村產業融合與產業一體化建設的有益經驗,探尋適合黑龍江省省情的農村三產融合的有效路徑。
20世紀90年代日本面臨農村經濟發展遲滯,農村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力不足,農村與城市收入差距逐年加大等問題,今村奈良臣首次提出了六次產業化的概念。六次產業化,被解釋為一二三產業之積,即1×2×3=6,其中“1”指代農林漁業等第一產業,“2”指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加工等第二產業,“3”指代服務業、零售業等第三產業。三次產業之積意味著三次產業的經濟收益都不可為零,即以第一產業從業者為主體地位,形成集生產、加工與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強調三次產業的融合與產業鏈的延伸。也就是說,鼓勵農民改變傳統經營方式的一種現代化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不僅要求農民從事傳統的第一產業的生產,同時也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中,充分開發利用當地的資源并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值,最終實現農民增收,并帶動當地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第一,六次產業化以農民增收為終極目標。通過三次產業的融合與產業鏈的延伸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保證主要參與者能夠享有產業融合帶來的經濟價值與利益。在實現農民增收的同時,促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得到快速發展,并以此鼓勵更多的主體積極投入到三產融合中去,實現農業農村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二,發展六次產業化注重區域間協作。六次產業化是要實現一二三次產業融合,并基于當地的資源特色進行生產,實現初級產品的加工與最終消費品的銷售。這些環節缺一不可,并且難以在同一區域內完成,這需要區域間的合作來實現三產的融合。
第三,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的作用。發展六次產業化是為了改善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因此在實現三產融合的同時,積極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特別是留守的老人及婦女,鼓勵農村部分剩余勞動力積極參與到產業融合與產業一體化發展中去。
第四,重視政府對六次產業化發展的推動作用。政府需要頒布積極的政策引導產業融合的發展。例如,日本政府制定的《農林水產技術基本研究計劃》,其中明確提出,“政府要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關于農產品加工與產業融合方面的合作,保證第六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前沿性發展”。
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加工業與制造業,大量的勞動力由農村轉移到城市,這導致了日本農村出現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城市化的發展進一步導致了耕地面積減少以及耕地的閑置,農產品供給率下降等問題也嚴重制約了日本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政府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特別是六次產業化概念的提出為“第六產業”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旨在進一步加速農村的三產融合,其目的是利用農村地區獨特的農業資源,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鏈的延伸,使農民充分享受三產融合帶來的經濟利益,同時通過這種新型產業模式的推進,促使剩余勞動力積極參與到農村經濟建設中去,有效推進了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
1.以農產品加工為載體,延長產業鏈條
目前,三產融合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而從日本成功的發展經驗來看,大力促進三產融合,構建新型農業產銷模式,離不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梢哉f農產品加工是農村三產融合的關鍵環節,其不僅可以使農產品獲得更高附加值,也可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與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前后關聯,在整個產業鏈的延伸與產業融合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推動技術創新,培育專業技術人才
技術的創新與推廣可以大力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步伐,日本在最初發展六次產業化時也曾一度面臨著專業人才短缺的困境。為此日本政府格外注重引進新型的技術與專業的人才,在通過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三次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參與到農產品加工與三產融合環節中,建立起了專業的制度化人才培養體系。例如,日本政府著力培養技術與管理并重的復合型人才,定期召開研討會,邀請從業者與專家學者交流經驗;同時加強與高??蒲性核暮献鳎骄壳把氐募庸ぜ夹g,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
3.加強三產融合的制度保障建設
在日本發展六次產業化的過程中,政府的大力支持與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了推行六次產業化發展,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優惠的政策。例如,對于參與到六次產業化發展中的從業者,給予一定的補貼,并對農產品加工與銷售過程中使用的機器進行折舊與維修。2010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六次產業化:自產自銷法》,鼓勵當地利用豐富的農林水產資源,推行與農產品加工相關的綜合性項目,實現自產自銷。
近年來黑龍江省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業后繼乏人、農村人口老齡化等造成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后繼力量不足,與當時日本面臨的境況相似。同時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具有顯著的農業生產優勢,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因此,為了發展農業農村經濟,黑龍江省可借鑒日本在發展六次產業化的模式與措施,形成新的產業運作模式,推進省內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黑龍江省應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農產品特色,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著力發展壯大與農產品加工相關的企業,更好地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的進程。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傳統農民的生產經營素質很難勝任產業融合帶來的科技含量較高、管理創新的生產經營一體化模式,同時也面臨著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因此,政府可推出相應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前沿的專業技術,投入到農村產業融合建設中去,同時加快創立培育完整人才的培養體系,保證專業技術人才的引入與培育。另外,當前黑龍江省對于三產融合的發展未能出臺詳盡的、完整的政策引導,出臺的相關政策大多是宏觀的指導與方向上的指引,對于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具體政策保障措施未能得到很好的完善,因此,加強對三產融合的制度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黑龍江省推進三產融合,不僅可以推進省內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也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與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實現農業農村的三產融合快速發展,是推進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也是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抓手。
1.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隨著黑龍江省城鎮化的發展,城鄉人口流動越來越頻繁,然而由于“城鄉二元結構”,農民工進城處于弱勢地位,城鄉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未得到真正的解決。因此,黑龍江省實現城鄉一體化,解決農民問題,不能單純依靠傳統農業與第一產業的發展,應當著力于依靠產業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與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使農民充分享受到產業鏈延伸與產業融合帶來的價值增值,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黑龍江省創造新型城鄉關系,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一步。
2.提高農民收入
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使農民不僅能夠獲得農產品原料的價值,還能獲得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環節的部分利潤,在產業的融合與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收益。六次產業化比起單一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可以使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利益共享,快速提高農民收入。黑龍江省應利用獨具特色的農產品原料,大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提高農民收入。
3.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現代農業是黑龍江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保障。在農業農村社會發展方面,黑龍江省促進產業融合可以有效緩解城鎮化所帶來的農村勞動力不足與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在農村三產融合過程中,大量的生產要素、資金與技術被投入到第一產業中,同時產業融合也帶來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優化,以及產業的集聚與體制的創新。并且引進了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生產銷售理念,將新技術新模式融會貫通,能有效促進黑龍江省農業綜合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
針對黑龍江省獨特的生態環境與綠色農產品特色,推行優惠的稅收政策與融資政策,對帶動性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招商引資,引導大型加工企業利用黑龍江省獨特的農業資源進行生產、加工與銷售的一體化開發,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新興的加工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效率。政府可給予企業適度補貼,激勵引導本土農產品加工企業以舊換新,更換引進新型的設備與儀器,提高生產效率,并對較為分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整合優化,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鼓勵加工、銷售企業加強與農業生產者的聯系合作,開發新產品、新市場,同時企業可加強與大型商場、農貿連鎖市場、批發市場的合作,進一步開拓出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鼓勵省內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跨界發展與混搭發展,跨區域整合資源,力求發展出農產品加工方面的龍頭企業與農產品的品牌營銷企業。
互聯網農業是近年來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也引起國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應大力推進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相結合,積極探索以先進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的農業發展的新產業模式。要加強農產品流通領域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節省流通成本,逐步消除產品的市場壁壘,促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同時利用“互聯網+農業”的方式,滿足于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緊跟時代的發展,激勵農業生產者、農產品加工者利用互聯網開通網絡銷售平臺,全面展示省內特色農產品的高附加值與產品的競爭優勢。同時鼓勵三次產業參與者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產業一體化,促進三產融合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黑龍江省政府持續加強對農業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但仍存在較為嚴重的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政府應加強對省內高校與科研院所從事農業技術創新的經費補貼,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增強對于農產品深加工與產業融合方向的專業技術人員、科研人員的投入,激勵相關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聯合公關、創新。同時政府要給予相關科研人員一定的補貼,激勵其研發新的生產技術,并吸引大量的人才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等相關領域的研究。通過大量的科研及人才培養來保證農業發展的技術性與前沿性,并最終推動黑龍江省產業融合與現代農業的發展。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與三產融合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由于政府資金有限,因此,可以考慮通過農村商業金融機構來推動產業融合的發展。政府應通過投資、信貸等多種方式對農村的金融機構進行扶持,以此確保金融機構可貸款給農民進行農業生產與加工,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同時通過有力的資金支持,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進一步推動當地農產品加工與產業融合的發展。
日本政府格外注重社會力量對產業融合的貢獻,例如,發展第六產業的輔助基金,就是政府與民間企業聯合注資成立的。黑龍江省可考慮由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出資合作建立農業生產基金會,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政府主導的農產品加工與產業融合建設的相關項目中,同時可引導農業生產者自主以資金或股份的形式成立新型的農民生產經營合作組織,引導農民在從事農產品的生產之外,積極地投入到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的環節,打造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業生產者、銷售者與服務者的有機結合,確保參與者分享產業融合的成果。同時在政府的引導下,利用本省鮮明的農產品特色與農業文化打造休閑式的農業發展戰略,發展集合餐飲、采摘、休閑娛樂于一身的體驗式農業,形成當地品牌特色,在農村形成產銷一體化的模式,構建長效的產業發展機制,延長產業鏈條,使三次產業形成有機融合。
豐富和拓展多元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改善經營主體發展環境。尤其是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扶持力度和產業指導,進一步開拓市場。同時運用先進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動生產體系趨向于高效的組織結構。構建與農業大省相適應的農業經濟體系,在圍繞特色鮮明的農產品生產的同時,要兼顧協調發展,形成三產融合。
綜上所述,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為了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黑龍江省可借鑒日本農村六次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有益經驗,形成適合省情的三產融合發展路徑,推進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1] 孔祥智,周 振.發展第六產業的現實意義及其政策選擇[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5(1).
[2] 王志剛,江 迪.日本“第六產業”發展戰略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1(3).
[3] 路 征.第六產業:日本實踐及其借鑒意義[J].現代日本經濟,2016(4).
[4] 姜長云.日本的“六次產業化”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3).
F270
A
1005-913X(2017)10-0031-03
2017-09-10
2017年度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17015);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6YD10);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JY108)
邢玉升(1964-),男,哈爾濱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耿崢嶸(1995-),女,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