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超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哈爾濱150080)
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國外經驗借鑒探析
劉志超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哈爾濱150080)
2015年全球旅游業年增速升至5.2%。在迅猛的發展過程中催生了很多新的旅游形式,其中生態旅游的興起尤為引人注目。到了21世紀,生態旅游就已成為全球旅游業發展的熱點和討論的焦點,從國際上看,生態旅游概念和實踐的產生近三十多年,而我國才是近十年的事,所以通過對生態旅游發展階段的剖析和國外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的啟示,并提出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定全國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確立規范的認證制度等經驗,以期對我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經驗借鑒。
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規范發展
1983年美國學者赫克特首次提出“生態旅游”概念。隨后,中、外專家和各種旅游組織又紛紛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對生態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義。那么目前,針對生態旅游概念的界定,值得借鑒或比較權威的定義應包含這樣三個方面。第一,它是對環境及自然資源的保護。第二,它是給當地社會帶來福音,在旅游過程中尊重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第三,它是對“人”的一種關懷。因此,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就是在實現生態系統平衡和目的地社會經濟系統健康發展的一種雙贏手段。現通過分析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和實踐的經驗,以期對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借鑒。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當時還沒有生態旅游這一概念,旅游的發展主要是對自然環境的直接利用。但是,在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審視旅游的環境,開始對旅游、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三者進行權衡。比如同一時代末期,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開始了小規模的生態旅游活動,70年代時肯尼亞就證明了野生動物旅游的經濟收益遠超出狩獵,哥斯達黎加和伯利茲等國也開始紛紛在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20世紀80年代,在這一時期,有遠見的旅游經營者意識到,旅游者開始對那些老舊的旅游地日漸反感,對新的旅游地卻又擁有濃厚的興趣。于是,有遠見的企業家開始建立生態旅舍并同時提供當地相應的導游服務。以此同時,戶外活動及各種戶外運動器械迅猛發展,周末游和帶薪休假旅游成為了發達國家人們的生活常態。欠發達國家也意識到,生態旅游可以幫助本國賺取外匯,于是20世紀80年代末,很多欠發達國家都將生態旅游確定為實現保護環境和國家發展的目標。這一時期的生態旅游尚處于初步探索和嘗試階段,因此,當地的旅游收益并不顯著,其用于資源保護和當地發展的旅游收入也很少。
20世紀90年代初,黃石國家公園之后,美國又相繼建立了368個國家公園,并且都向公眾開放,成為人們回歸自然的最佳去處。繼美國之后,歐洲各國及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建立起了各自的國家森林公園體系。它們分別制定了保證生態旅游發展的法規和條例,培養出一批從事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經營的專業機構和企業。
這一時期,在經歷了由工業文明所創造的人類社會的空前繁榮之后,人們開始意識到繁榮的代價——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眾多物種瀕臨滅絕以及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的生存已經受到了威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由少數環保倡導者關心的問題成為包括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乃至全球人民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在此背景下,注重生態、保護環境的觀念迅速在廣大旅游者中確立。同時在政府的推動、輿論的督促以及市場的誘導之下,持續發展的思想也逐漸為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在世界范圍內,生態旅游者的數量、生態旅游的收入都大幅度增長,生態旅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這時,世界旅游業的格局雖然仍以傳統大眾旅游為主,但生態旅游已迅速崛起,“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21世紀初,世界各國開始將可持續旅游的基本原則用于生態旅游開發中,在旅游開發中突出強調對生態環境和特色文化的保護,并以可持續發展的標準評價生態旅游所產生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影響。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生態旅游正處于高速成長階段,其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據估算,生態旅游的年均增長率為20%~25%,遠高于世界旅游業的平均增長速度。由于世界各國旅游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傳統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所采取的生態旅游模式也有很大的地域差異。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旅游環境管理方面已達到一定水平,并擁有較先進的治理技術,生態旅游強調對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的保護。亞太地區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側重于控制旅游環境的惡化。海濱、海島、自然生態區是較早實施可持續發展旅游戰略的地區,在其發展戰略中,將生態旅游作為實現可持續旅游目標的重要手段。非洲國家則更注重對原始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世界各國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雖然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但是已為生態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對于中國來說,自20世紀90年代生態旅游概念傳入中國后,引起了政府、業界和學界的共同關注,各種冠以鄉村生態旅游,草原生態旅游,森林生態旅游,海洋生態旅游等名稱的項目和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起來。以1999年的“生態環境旅”旅游年為契機,四川、云南等省相繼開始了生態旅游規劃和開發方面的嘗試。進入21世紀后,生態旅游成為各地旅游發展中的熱點。目前,在各級旅游發展規劃中,幾乎毫不例外地都涉及于生態旅游有關的內容。黑龍江、海南、四川、云南等省份還提出建設生態旅游大省的目標。2009年全國主題旅游年確定為中國生態旅游年,主體口號為“走進綠色旅游、感受生態文明”。
目前絕大部門國家都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和旅游法,早在1916年,英國就通過了關于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黃石法案》和《國家公園事業法》也相繼頒布,并制定了一系列保證生態旅游發展的法律法規。哥斯達黎加在1970年成立了國家公園局并設置了專門的機構來監督這些法規,菲律賓還專門出臺了生態旅游法,澳大利實行對旅游經營商和旅游者分層次的制度安排和法規約束。
我國目前針對這方面的法律還仍有缺失,立法存在真空地帶,缺乏體系性,同時生態旅游景區管理體制發展落后,因此中國想要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旅游業的法律制度問題。
目前很多國家,比如澳大利亞、菲律賓、厄瓜多爾等國都制定了全國生態旅游發展戰略。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制定和實施國家生態旅游戰略的國家。早在1994年聯邦政府就出臺了《全國生態旅游戰略》。其目的在于,找出影響或者可能影響澳大利亞生態旅游規劃、發展和管理的主要問題,制定一個全國性的綱領,來指導生態旅游經營者、國家資源管理者、規劃者、開發商以及各級政府來發展生態旅游,制定政策和開展項目來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成為澳大利亞全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因此,盡快制定全國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一方面它不僅能夠明確生態旅游發展的思想、范圍、規模、原則、機制、資金保障制度等,同時另一方面對于引導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就中國的目前情況而言,我國已經制定了《全國生態旅游發展綱要》,對全國生態旅游發展提出了一些總體要求,未來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實施細則。對其中一些關鍵問題和重要環節做出具體要求,例如針對不同等級類別的生態資源的環境保護措施、生態監控體系、生態反哺機制、社區參與機制、游客行為管理、游客環境教育、解說系統要求等,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和規范生態旅游的發展。
國際范圍內,從WTTC發起的綠色環球發展而來的綠色環球21國際生態旅游標準,澳大利亞制定的全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島的Smart Voyager認證項目分別為我國提供了全球性、全國性、地方性認證的范例。以澳大利為例,它是最早實行全國性生態旅游認證的國家。1996年兩個非政府機構,澳大利亞生態旅游協會和澳大利亞旅游經營者協會,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態旅游認證項目。該項目涵蓋了自然旅游和生態旅游住宿設施、游覽和吸引物等方面,并分為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和高級生態旅游三個等級。認證內容涉及自然條件、解說、環境保護措施、當地受益、負責任的市場營銷等七個方面。針對三個不同的認證等級,就以上幾個方面提出一般性要求和針對性要求。到目前為止,該認證項目在全球都頗具影響。
因此,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依賴于標準、規范、認證等準繩的確立。2007年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生態旅游區建設與服務規范》,九寨溝和黃龍通過了Green Globe21的認證,王朗保護區通過了澳大利亞的NEAO認證,同時我國制定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但是我國仍需在標準制定和實施認證的過程中,引入第三方認證機制,確保生態旅游概念不被“標簽化”利用。
[1]梁 慧.國外生態旅游實踐對發展我國生態旅游的啟示[M].武漢:湖北大學出版社,2004.
[2] 李 華.近十年國外生態旅游研究狀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2).
[3] 萬緒才.國外生態旅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2(2).
F592.7
A
1005-913X(2017)10-0153-02
2017-06-06
劉志超(1986-),女,黑龍江大慶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
[責任編輯:王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