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穎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蘭州730001)
去偽存真
——上市公司財報穩健性探討
陳泓穎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蘭州730001)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商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上市公司中的舞弊行為也屢見不鮮。自從規定上市公司對外披露財務報表以來,會計信息作為投資者了解公司經營情況和決定投資決策的媒介,舞弊案件一直層出不窮,舞弊手段也各有不同,同時會計界也在不斷完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以防止舞弊事件的發生。
會計;公司;報表;準則
現如今我國資本市場飛速發展,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越來越公開透明,但仍有一些公司利用各種舞弊手段粉飾財務報表,造成財務信息質量下降,從而對廣大投資者甚至資本市場產生不利影響。通過對幾件重大舞弊案件的分析與研究,淺析造成上市公司舞弊的因素、手段與防范措施。
以2001年宣布破產的美國安然公司為例,安然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務公司之一,在全球擁有3000多家子公司,位列美國《財富》雜志“500強”第七名,曾被譽為“華爾街寵兒”,卻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股價由每股75.09美元跌至0.26美元。2001年11月8日,安然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文件,承認做了假帳:從1997年到2001年間共虛報利潤5.86億美元,并且隱瞞虧損6.18億美元。安然公司自詡為“世界領先公司”,而其作為貿易公司,由于天生面臨著交易收入不穩定的風險,很難在股市上得到過高評價,為了達到其“高獲利、高股價、高成長”的目標,安然公司有意識地隱瞞虧損,虛增利潤。造成安然公司鋌而走險做假賬的背后有著諸多動機。第一,安然太過急功近利,對利潤的要求訂立太過冒進,立下不可達到的盈利目標,為了達到目標而不斷擴張業務領域,不僅包括傳統的天然氣和電力業務,還包括風力、水力、投資、木材、廣告等等,但卻沒有實際考量新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真正思考如何改進管理模式與經營方法以求降低商業成本,探索失敗的結果自然是巨大的虧損,安然巨大的野心不允許自己丟掉“世界領先公司”的行業老大地位,于是不得不串通安必信會計師事務所做假賬掩蓋虧損事實。第二,一旦虧損的消息傳出,必定對股價產生不小的影響,哄抬股價籠絡資金成了安然做假賬的第二個原因。第三,在商業上的巨額虧損已經使安然公司喪失了競爭優勢,如果消息暴露,接連而來的必然是商業信用評級降低,為了保護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等經濟利益,不讓公司在虧損后的處境雪上加霜也促使了安然公司操縱財務報表披露虛假會計信息。
無獨有偶,2015年曝光的日本東芝公司虛增巨額利潤的財務丑聞,再次將世人的目光聚焦到公司會計舞弊上。東芝的財務舞弊案可以追溯到2008年。跨度長達7年(2008年至2014年),東芝財報“注水”金額高達1562億日元(約合12.7億美元)。審計報告認為,東芝舞弊究其原因是公司高層等希望“提高表面上的當期利潤”,相關負責人迎合這一目的,持續違規操作會計業務。日本企業十分強調領導權威,社長和CEO獨攬大權,公司盛行“等級”制度,許多董事和高管行事皆以社長馬首是瞻,又何況普通員工,公司內部不允許一絲質疑。東芝前社長西田厚聰為公司設置了一系列不可完成的目標,給下屬施加了“數字”上的巨大壓力,不管是在經濟危機期間還是經濟危機之后,公司下屬為了完成西田厚聰不切實際的目標,只能在財務報表上下功夫精心粉飾業績,進行了一次長時間連續性跨部門的財務造假,而這一經歷3代掌門、6年造假、4大業務,經營層參與、企業全體組織牽涉其中的重大造假事件也顯露了公司舞弊的又一動因,公司掌舵人盲目冒進,一昧要求數字上的業績,不重視實際情況結果也只能是重復上演“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躍進大戲,而日本企業的家文化之下,企業高管權力過于集中,員工受到來自高層的巨大壓力不得不進行舞弊以達到既定目標。
2000年美國朗訊公司在連續15個季度的收入都低于華爾街預期,銷售收入下降十億美元,許多在高速發展期間被掩蓋的問題暴露出來,面對巨大的壓力,朗訊決定鋌而走險不顧一切地提前確認收入甚至虛構收入,最終導致這位全球通訊網絡的領導者墜入萬丈深淵。
同樣犯錯的公司不計其數,舞弊案例層出不窮,除了上述幾個典型案例所述動機外還有更多其他的動機促使上市公司進行財務舞弊。動機又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即公司對舞弊的主動性需求,外因則是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為企業舞弊創造可能的客觀條件。其中內因包括一下幾點:一是企業融資的需要,公司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用以擴建規模,研發新產品或其他用途來增強企業實力,股權融資作為極優的積累資金和融資方式,不管是獲取上市資格,還是為了保住上市資格或是為提高股票價格,都有可能成為公司舞弊的動機。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必須符合的條件之一為開業時間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連續盈利。在2014年6月起實施的《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中規定連續三年虧損三年的上市公司將被強制退市,許多企業為了進行股權融資,在實際業績沒有明顯改善,不完全具備上市資格的情況下,便會通過會計舞弊以確保公司三年連續盈利。二是分紅計劃動機,上市公司中盛行股權激勵制度,是企業為激勵經理人和骨干員工在一定條件下以分發股票的方式對經營者擁有一定數量企業股權,因此職業管理者的收入有相當一部分是由股權組成,那么股價的變化就和管理者的收入息息相關,在公司實際經營狀況不甚理想的情況下,管理者可能會虛構財務信息,粉飾公司業績和經營情況,以此來提高股票價格,最終確保自己的收入。三是公司的本質是盈利,一旦公司制造虛假事項并披露虛假財務信息能為企業帶來巨大收益,且收益遠遠大于未來可預見的風險時,企業往往就會冒風險去做,其中包括出于業績考核的目的、為了獲得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等經濟利益的驅使,以及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的驅動。
其外因表現為:一是信息不對稱。以安然公司為例,安然以保護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披露收入或利潤的細節,就算是已經披露的財務信息也顯得非常繁瑣且雜亂,連專業的財務分析人員都無法弄清各項數據的來源,《財富》雜志曾稱安然為“巨大的密不透風的公司”,極度的信息不對稱是安然之所以能隱瞞如此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二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表現為公司高層權利過于集中,經營層不按規定越權決定,不受監管使得“外部董事”這一制度形同虛設,內部監事會審計也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缺乏科學的管理體系和權力制約機制是有一個滋生舞弊的重要原因。三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缺失。安然和安達信串通舞弊是這一原因最好的例證,審計人員被要求要具有實際上和形式上的獨立,一旦喪失了任何一方面的獨立性,審計的質量必然將大大受損。安達信不僅為安然公司提供審計鑒證服務,而且提供收入不菲的咨詢業務,而且,安然公司的許多高層管理人員為安達信的前雇員,他們之間的密切關系已經有損安達信形式上的獨立性了。因此,安達信才不能做到出具對安然財務報表完全客觀公允的審計報告。安達信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審慎和職業懷疑,最終導致了安達信的結束。四是監督不力。東芝舞弊案的發生固然是由于公司蓄意操縱財務信息導致,但依然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審計監管力度缺乏,東芝所支付給安永的審計費用遠低于國際水準,日本的審計費用相對較低,這一現象也映射出日本不重視審計的公司文化,在這樣的前提下難以培養和吸引高質量的會計人才,審計資源也相對缺乏,因此要做到強有力的監督和精準細致的審查服務是很難的。除審計外,證券監管機構的工作也不盡如人意,在監察的及時性、全面性以及對違規行為的敏感度上都有待提高。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如今,連年曝出的財務丑聞令不少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喪失投資信心,商業也淪為一場公司管理者精心設計的會計游戲,已發現的舞弊手段更是五花八門,投資者也更是希望改善市場投資環境,還投資者一個真實健康可信賴的股票市場,想要改善未來就需正視總結過去所犯的錯誤,以史為鏡。
上市公司過去使用的常見的舞弊手段有:一是提前確認收入甚至虛構收入。以朗訊公司為例,2000年擔任朗訊北美地區銷售網絡總裁的Nina Aversano為了促成銷售合同,向分銷商Anixter口頭承諾若無法售出可全額退貨,卻在2000年第四季度的管理者報告函中承諾在其負責的區域范圍內不存在需要回購或者接受包括分銷商退貨的協議,且已賣給客戶包括分銷商的存貨,不存在其他未來的履約責任。根據會計實質性和謹慎性原則,貨物的風險和報酬并沒有完全轉移,不能將委托代銷產品確認為銷售收入,朗訊公司卻憑借管理者報告函提前確認收入虛增高額利潤。虛構收入一般采用的方法為上市公司通過與其他企業簽訂購銷合同,偽造出庫單和運輸憑證,然后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收入,但實際上既不發貨也不收款。或者在報告日前擴大某客戶名下的銷售量,同時增加應收賬款和主營業務收入,日后再以產品質量不合格等原因做銷售退回賬務處理,以增加當期利潤。還有在關聯企業間出售買賣資產作為業務收入,而買賣的價格設置明顯高于市價,以此增加銷售量和收入。
二是選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許多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的靈活性,鉆會計準則的空子進行財務操作。第一,選用不當的計價模式,以歷史成本計量的模式非常依賴于貨幣的穩定性,常會受到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影響而導致財務信息不準確,因此出現了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模式。會計準則有明確規定以歷史成本計量和以公允價值計量各自的適用情況,但有些公司會計以判斷失誤為由濫用會計政策,在資產增值時以公允價值計量,減值時以歷史成本計量,不進行減值準備的計提,進而虛增利潤。第二,選用不當的跌價減值計提比例。折舊費用、研發費用、預計損失、無形資產攤銷等費用的計提或攤銷的依據和比例都可能被會計人員出于某種非法目的而進行人為調節。例如東芝利用“完工百分比法”將計提損失推遲到下一年度,以此減少當期費用。以及2002年7月處于虧損狀態朗訊公司為了扭轉經營狀況,在2003年實現盈利,在2002年11月計提了3億應收賬款特別準備金和1.5億虧損風險準備,虛減盈利4.5萬,2003年再反沖回4.5億,實現利潤轉移惡意操縱財務信息。第三,選用不當的折舊方法,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折舊和攤銷期限的延長和縮短均可使當期費用產生巨大的變化,認為判斷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是存在操作空間。第四,選用不當的合并政策,通過改變合并范圍來調節利潤。20世紀90年代,安然通過資本重組建立了復雜的公司體系,各類子公司和合伙公司超過3000個,這些公司稱為特殊目的實體,是為達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臨時設立的從事某項交易或一系列交易的實體。美國GAAP規定,子公司的會計報表必須納入合并報表的編制范圍,而沒對特殊目的實體的財務報表作出規定,安然利用這個空子將負債轉移到這些公司名下,而將這些公司的利潤轉移到總公司,借此隱瞞了公司高達130億的巨額債務。
三是隱瞞費用,將收益性支出資本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為長期資產的購建而發生的利息費用,可以予以資本化,計入資產的成本,投入使用后,應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有些公司往往利用“待攤費用”、“在建工程”等科目進行調賬。如把當期的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列為遞延資產,將本該記入當期費用的利息資本化,都可以達到增加資產價值、虛增利潤的目的。
四是稅務舞弊。其一,所得稅返還款確認期間的陷阱。對于返還的所得稅款,有的采用權責發生制來確認,有的則采用收付實現制來確認,亦即于實際收到所得稅返還款時確認收益。如確認政策有變動,則不同期間的所得稅返還款確認金額就存在較大彈性。其二,通過內部轉移價格規避增值稅。對于實行垂直一體化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上游環節免交增值稅,但其免交的增值稅額仍可作為下游環節的進項稅額進行抵扣,則上市公司可通過提高上游環節的內部轉移價格,提高進項稅額,從而達到規避增值稅的目的,對于免交增值稅的企業,其被抵扣的進項稅額將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從內因出發,加大處罰力度,設置巨額罰款。將公司高管的法律責任用明確的法律形式加以限定,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是公司內部控制系統建設的責任主體,不履行建立與完善內部控制的職能,將會受到嚴厲的經濟與刑事處罰,如美國薩班斯法案906條款:給公司高管人員和會計從業人員處以最高20年監禁,最高500萬美元罰款等。面對舞弊行為,舞弊者不但要承受聲譽的損害還必須承擔金錢損失,只有使上市公司造假的風險成本大于風險收益,大幅度提高造假成本,降低預期風險收益才能從內部遏制上市公司想要通過舞弊手段獲取不法收益的想法,使之不敢心存僥幸,鋌而走險,從根本上杜絕舞弊。
從外因出發:一是增大會計信息披露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進一步完善會計信息在披露方面的法規,在信息披露的范圍、內容以及提高虛假財務信息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方面加以嚴格界定,對披露虛假信息的企業,應依據其對利益相關者經濟損失大小和社會影響程度,嚴厲懲罰披露虛假信息的管理人員。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規章制度,而不只在大方面上進行引導。
二是增強審計獨立性。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凡是出現舞弊或違規行為,背后一定是相關利益驅動所導致的,保證審計的獨立性是審計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審計的獨立性包括機構獨立、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其一,機構獨立指審計機構應當在形式上獨立于被審計單位之外,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經濟實體。其二,經濟獨立指審計機構或組織的經濟來源應有一定的法律法規作保證,不受被審計單位制約,即使是民間審計組織,也規定除了正常的業務收費外,不允許與被審計單位有其他經濟依附關系,保證審計主體行為不受其他利益左右,如規定禁止審計人員持有被審計公司的股票、債券或有貿易關系等情況。上述情況的發生難免會出現審計人員為保證自身利益而包庇或夸大公司財務狀況和經驗成果,提供不真實的審計意見,但這些情況是很難完全禁止或審查的,需要依靠提高審計人員的自覺性,主動規避此類情況發生。其三,精神獨立即審計人員必須公正無私,不帶任何偏見,表現在避免審計人員過去在被審計單位任職或其親屬在被審計單位任職等。
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財報內控管理制度。首先,如何劃分責任。其一,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應防止集權,分散各項權利,明確各部門職責。例如董事會負責審批重大財經政策及批準財務報告,財務委員會負責審計公司年度財務報表和披露事宜,審計委員會負責解決公司和外部審計師間的分歧與摩擦,分析審計報告和管理建議書,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其中發現的問題。除明確各部門職責外,還應將財報責任分解至公司高層各個管理人員,以加強對公司高層的管制。美國薩班斯法案第302條規定公司CEO、CFO必須簽字保證:其已審閱過報送給SEC的財務報告,保證財務報告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體現了公司經營狀況,以及第404條:公司管理層簽字聲明對建立和維護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系統及程序的充分有效負責,都明確反映了責任制的重要性,只有明確各管理人員職責范圍才能達到相互制約以及相互監督。其二,設置分層分級的財報管控責任機制,各業務單元CEO、CFO對本領域的財報內控有效及財報結果真實可靠負責,各流程管理者對本流程內控設計與執行負責。公司各層級按一定的層級劃分責任,如全球范圍的財報由集團CEO、CFO負責,洲際范圍財報由地區部CEO、CFO負責,各分公司財報則由代表處CEO、CFO負責,每一個環節都有負責人,出現問題時可迅速發現問題出現的原因以及問責有關負責人,最重要的是便于管理最大程度的防止問題發生。財報責任的分解在實踐中需按照一定的財報責任承諾流程,各層級CEO組織會議與CFO、法務、會計和其他關鍵人員半年度審視報表及其他披露事項,符合要求則直接總結并作為承諾函的附件層層上交,由集團CFO、CEO對外發表財報聲明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公允,不符合要求則說明其中不符合事項部分并作為承諾函附件上交,保證財報需要的業務信息準確完整,會計估計判斷真實合理。各層責任人都要簽署財報責任承諾書,保證簽署期間財報內控不存在重大缺陷或財報影響事項。對于簽署虛假財報責任承諾書或未履行財報管控責任的違規事件,根據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分為幾個等級對違規事件負責人進行問責,如將主觀提供虛假信息或隱瞞財務信息進行財報舞弊的行為設為一級,將非主觀意愿但造成重大過失的設為二級,造成較大過失或過失較小等以程度依次設定等級,并配合不同等級追究責任人的民事責任或刑事責任。第二,如何落實責任。各層級CEO、CFO雖然對財報負責,但時間和精力和公司規模使他們不可能做到親力親為監督每一個項目每一項業務,這就關系到如何實現財務監管,很多時候,企業的監管完全跟從業務,但當財務監管發現有問題時,對整體流程而言已經太遲。很多東西到財務那里沒有任何缺點,但是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問題。實現財務監管,最理想的辦法就是將財務和業務緊密結合在一起,將財務融入到整個業務,從合同談判、報價,一直到最后整個過程財務全程參與,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將業務信息正確的轉化為財務信息。但在實際的操作中,這又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這需要大量的財會人員,導致業務成本增加,與公司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目標相悖,絕大部分公司都很難做到。要使得內部監管和控制發揮作用,更多的是要依靠對業務人員進行培訓,普及基礎會計、財務、稅務的專業知識。除公司集體培訓外,各層級財會人員應點對點地對各層業務人員進行明確的指導,將每一項業務流程和注意事項告訴業務人員,如合同更改、延遲交付貨款等應及時通知財務人員,以防止財報與實務脫節。
只有設定高效穩健的架構、實行到位的制度,把信息共享、監控策略及人員管理等問題理順,同時保證有效的財務監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務造假問題。
F235
A
1005-913X(2017)10-0072-04
2017-09-10
陳泓穎(1995-),女,貴州遵義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