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英
(中共烏海市委黨校,內蒙古烏海016000)
淺談烏海市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
王曉英
(中共烏海市委黨校,內蒙古烏海016000)
近年來,烏海市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與貫徹創新發展理念、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緊迫要求相比,與廣大群眾的需求和期待相比,烏海市的科技創新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市委市政府應著力在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到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實用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烏海市
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志,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引領未來發展的勝負手。近年來,烏海市堅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突出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推廣工業重點技術的暫行辦法》及《工業重點技術推廣目錄》等一系列促進科技進步、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措施,明確對符合條件的中試基地、研發中心、高新技術企業、成果轉化基地等平臺載體給予獎勵。通過積極引導,烏海市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十二五”期間,推廣認定自治區科技成果112項,市級科技成果143項,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七項(人);獲得自治區科技名牌產品九項,自治區科技名牌企業七家;國家授權專利數達228項。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極大地引領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把研發投入作為最重要的公共戰略性投資,逐步建立了以企業投入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其他投入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入體系。2015年,市本級科技專項經費預算安排1500萬元,較2010年增長了67%。近五年來,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科技專項經費2.4億元,同比增長14倍。在全區率先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先后有四家企業通過專利權和商標權質押獲得金融部門融資貸款1900萬元,被自治區確定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通過大力引導,烏海市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增長,連續兩年在自治區排名第一。
堅持以平臺載體建設為依托,積極引導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加強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建成涵蓋氯堿、煤焦化、能源、裝備制造業、新興產業等多個領域的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15家,完成研發項目及科技成果推廣80余項,形成自主知識產權51項。對認定為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的企業給予50萬元科技經費獎勵,積極鼓勵企業開展研發工作。加強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全市三個工業園區均建立了生產力促進中心,并成功申報為自治區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為烏海市工業企業在科技合作、咨詢、信息、技術、創業、培訓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務。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全市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四家,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環烏海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高新區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均編制完成。著力加強新型研究開發機構建設。建成“內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等六家自治區級新型研究開發機構,為提升我市煤化工、氯堿化工等重點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烏海市先后與北京化工大學、中科院北京分院、天津大學等院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長期、穩定、全面的科技研發戰略合作關系,就解決技術難題、共建研發聯合實驗室、培養技術人才等達成了合作意向。同時,積極引導烏海市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利用院所的學科優勢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君正、黑貓等20家企業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39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開展了科技合作,合作項目達三十余項。烏海市榮獲2011、2013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在總結經驗和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與貫徹創新發展理念、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緊迫要求相比,與廣大群眾的需求和期待相比,我們的科技創新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從全區來看,創新能力不強依然是制約發展的重大問題,自治區科技綜合進步水平居全國第20位,科技貢獻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萬人擁有發明專利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開發活動的比例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2;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高新技術產品依賴進口,許多產業缺乏競爭力,歸根結底還是由于科技創新跟不上來。從烏海市來看,雖然近年來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主要表現為:一是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不明顯。烏海市工業經濟以能源、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大多數企業的裝備水平、產品定位、研發平臺很相近,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全市僅有四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占比小,科技創新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驅動作用不明顯。二是科技投入保障能力不強。近年來,烏海市逐步加大科技資金投入比例,2014年全市研發投入(R&D)強度為1.2%,但仍低于全國2.05%的平均水平。三是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匱乏。我市受地理區位、生態環境、經濟基礎、科研條件制約,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引進困難,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科技人員嚴重不足,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短板。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只有努力在創新發展上實現新突破,才能把握發展主動權,才能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從烏海市來看,當前正面臨經濟轉型、環境整治、反腐倡廉三重壓力。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明顯減弱,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為經濟轉型發展注入新動力;生態環境面臨日益嚴峻的污染治理壓力,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黨風廉政建設形勢不容樂觀,需要通過制度創新重塑良好政治生態??梢哉f,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科技創新推動工作、引領發展。為此,我們將把學習貫徹此次會議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深刻理解大會意義、準確把握大會精神、全面貫徹大會部署,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盡快組織全市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領會,堅決把科技創新擺上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重點、細化工作舉措,不折不扣抓好各項任務的貫徹落實。
1.圍繞優化產業結構抓創新
堅持以科技創新提高產業層次,著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一是加快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工業新體系。創新傳統產業路徑。圍繞加快建設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現代煤化工基地,立足盤活現有焦炭產業,積極引進中石油昆侖能源LNG技術改造項目,引導煤焦企業延伸發展LNG、甲醇、烯烴等下游產業鏈,實現氣化烏海。加快創新技術運用,積極引進北京神霧集團乙炔化工新工藝40萬噸/年PE多聯產示范項目,打通煤炭分級分質生產聚乙烯和煤焦油、合成甲烷氣等清潔能源路徑,進一步降低氯堿化工產業成本,打造電石—PVC、電石—PE等多條產業鏈,推動氯堿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產業重構模式。積極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依托渤海化工、渤天化工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優勢,帶動園區相關產業整合發展,推動精細化工集群化、終端化發展。創新能源集聚優勢。依托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及庫區沿岸甘德爾山資源,充分利用獨特的水源、地質和光照優勢,加快推動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探索區域“能源革命”新路徑。引進五凌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烏海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著力把烏海及周邊地區“窩電”的劣勢轉化為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基礎優勢,使“烏海湖”從蓄水湖轉變為蓄能湖,推進地區能源結構調整。二是加快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以農業科技特派員為抓手,以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重點,積極引進現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實施一批重點農業科技項目,培育一批農業現代示范產業和現代企業,不斷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產出率和農區居民收入,走“生態、高效、特色、精品”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三是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把發展服務業作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點方向,加強服務業技術集成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大力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著力培育新興服務業,積極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快文化科技創新,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高端科技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發展輻射烏海及周邊地區的云計算數據中心產業及相關服務業,促進產業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
2.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謀創新
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帶動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一是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推進煤焦化工、氯堿化工等自治區新型科技研究開發機構建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公關,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為主導產業提供技術服務及技術支撐。二是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創新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創新勞動同收入分配對接,切實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三是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針對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基礎薄弱的實際,重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選樹一批技術創新典型企業,引導企業主動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
3.圍繞激發創業創新活力促創新
一是打造優質發展環境。堅持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重點抓好行政審批、投資審批、收費清理、商事制度等領域改革,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規范完善權力清單,加快責任清單編制工作,努力用權力的“減法”和公共服務的“加法”來換取市場活力的充分釋放。二是加強平臺載體建設。加快“內蒙古氯堿化工技術研究院”和“內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等六家研究院的配套建設,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建立網絡成果交易平臺,定期發布科技成果推廣目錄,為企業搭建合作平臺,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及資源共享。三是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高新技術交易會、科技博覽會,積極為企業提供科技合作平臺,擴大企業知名度。做好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對接工作,引進、推廣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共性技術,轉化一批關鍵技術及研究成果。四是著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堅持把“雙創”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大力營造“雙創”良好氛圍,加快完善支持“雙創”的政策體系,全力支持創新型小微企業、眾創空間、創業工場等創新平臺建設,鼓勵發展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等分享經濟的新模式。堅持把創新文化作為推動創新創造的重要精神力量和重要戰略任務,在國民教育、科學研究、創業就業、社會管理等各個領域,鼓勵創新思維,倡導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大力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使創新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導向。五是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完善義務教育、舉辦科技展覽、加強科技知識宣傳等措施,促進全民科學素養普遍提高,努力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人民群眾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競相迸發。
[1] 鄧 灼.創新引領未來[J].四川黨的建設,2013(7).
[2]羅友和.現階段我國科技創新狀況的經濟學分析與政策取向[J].生產力研究,2004(1).
[3] 馬佳美.我國政府科技創新政策導向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F205
A
1005-913X(2017)10-0102-02
2017-07-16
王曉英(1981-),女,內蒙豐鎮人,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責任編輯: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