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玲
(廣東財經大學,廣州510320)
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在中國的發展研究
韓玲玲
(廣東財經大學,廣州510320)
人口老齡化、計劃生育產物“4-2-1”家庭模式等使中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養老壓力,在此背景下,養老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興起,隨之相伴的是面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養老機構面臨諸多風險,而養老機構責任保險能很好地轉嫁此類風險,目前中國各省市爭相開展試點。但其發展并不盡人如意,通過分析中國養老機構責任保險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提出完善險種設計;擴大參保范圍等措施。
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困境
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是人口老齡化,它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約1.13億,占總人口的9.7%,此數據仍在上升,據保守估計,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3億。加之20世紀80年代計劃生育的實施形成了今天“4-2-1”為主的家庭模式,致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自愿或被迫選擇養老機構作為養老的主要方式已成為不爭事實。在此背景下,中國養老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但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得到了空前重視。
中國最早開展養老機構責任保險的地區是上海市,2007年由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和市社會福利行業協會牽頭浦東新區五十余家養老機構進行試點,事實表明這一險種運轉良好,得到了一致好評。第二年,上海市民政局發布《關于推行養老機構意外責任保險的通知》,在全市19個區縣推行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年保險費單價標準為120元/床位/年,其中保費由養老機構、市民政局和區縣民政局均攤。截至2009年,已有498家養老機構的45 388張床位簽約投保。
隨后武漢市于2010年發布《關于推行養老機構意外傷害保險的試行意見》,在全市試點養老機構責任保險,保險費單價標準為150元/床位/年,市財政局給予每張床位50元的補助,且不高于三分之一,區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其余費用由養老機構自行承擔,據統計武漢市首批投保的養老床位達1.3萬張。
緊跟武漢市,2010年12月,蘇州市不僅推行了養老機構責任保險,還開創性的開展了居家養老責任保險,將服務對象和護理人員都納入了保障范圍。
2011年,浙江省民政廳連續發布三個政策性文件,在全省建立起政策性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制度,保費根據城市、鄉鎮街道、農村無保和城鎮三無人員分別收取不同的保費,一年時間全省參保床位達30 720張,占應參保床位的48.4%。
同年廣西在全區包括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光榮院等在內的各類國辦養老機構開展福利機構入住老人意外傷害保險試點工作,但民辦養老機構不在試點范圍內。
2012年,北京、天津等地區也開始建立養老機構責任風險的轉移機制,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此文件不僅有利于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還為養老機構保障機制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性支持,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在全國范圍開始啟動試點工作。
目前來看養老機構抵御經營管理風險的最佳方式是購買責任保險,但在中國,處于摸索實踐階段的養老責任保險屬于承保的“灰色地帶”,它既不涵蓋于社保體系中,在商業保險體系中呈現出承保難度大的特點。從目前各地試點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養老機構疏于風險防范。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是近幾年才大量涌現,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很多問題,首先,管理人員無風險意識,特別在農村民辦養老院中,呈現出“小作坊”型的養老機構形式,老人進院無任何體檢,甚至無任何登記手續,進院后多人共住一室,院方并不掌握傳染性疾病攜帶情況,增加了疾病蔓延的可能,無形中加大了風險,另外,一些失智失能老人的走失也給院方和老人家屬造成難以解決的糾紛。其次,機構硬件缺乏,一些鄉鎮養老院無任何服務配套設施,一些硬件設計或設備安裝存在隱患。再次,機構內護理人員匱乏,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在老人護理過程中,許多機構護理人員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或救護知識,使老年人傷病加重,增加了老年人傷病的風險。
2.養老機構保費負擔能力弱。目前國內民辦養老機構的盈利能力較弱,特別是鄉鎮養老院逆向選擇現象嚴重,老人的費用負擔能力弱,相比傷病也更普遍,有些機構甚至面臨虧損,而對于公辦機構,一些鄉鎮養老機構所依賴財政保障能力不強,投保責任險加大了地方財政負擔,導致公辦機構參保不積極。
3.養老機構缺乏規范化管理。養老機構本應是對養老有困難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指導與訓練,科學的管理方法應是對不同的老人根據其所需的幫助和照料的程度進行分類管理。
1.保險公司承保意愿不高。一方面,很多養老機構是非盈利性組織,而老年人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床位保費不能太高。另一方面,由于養老機構、保險公司自身運營管理及市場不成熟等原因使保險公司面臨較高風險,賠付風險加大。這就造成保險公司盈利較低,使得保險公司承保的積極性不高。
2.險種合同設計不合理。賠付標準設計不合理,目前繳費標準未細分,未區分高風險群體和普通群體,易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而且在不同地區探索建立養老機構責任保險過程中并未形成全國性的運行規則,對投保金額、合同標準和繳費制度并未形成一致范本,不利在全國統一推廣。
1.缺乏監督調解機制與機構。養老機構服務對象是老年人,屬于高風險人群,發生意外幾率大,事故糾紛多,但目前中國還沒有針對性的調解機制,一旦發生意外,責任認定較困難,對于養老機構即便盡職盡責,但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舉證難度較大,加上社會輿論壓力,很可能使心血付之東流,對于家庭,繳納了各種費用托付養老機構照料家人,未能保證免除意外傷害,情感上很難接受,如果中間沒有調節機構,很容易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2.政府保費補貼制度不完善。政府對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保費補助標準不統一,有些省份甚至把民辦養老機構排除在補貼范圍之外,有失公平。而且由于目前中國對養老機構責任險保費收取實行統一原則,并未根據老人自理程度劃分費率等級,相應的政府補貼有兩種形式,比例制和固定制,但兩種補貼制度均未區分老人自理能力等級,這就造成了養老機構對老年人逆向選擇的情況。
1.劃分風險等級。根據老人自理程度區分不同等級,按等級制定不同的保費標準和賠付比例,并根據公辦和民辦、農村和城市等指標形成差異化的保費標準體系,政府根據此標準進行分層級補助保費。
2.動態改進保險方案。養老服務業是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根據不同發展階段隨時會出現新的風險和保險需求,為滿足機構發展要求,這就要求實時調整改進保險方案,使保險更加合身。
3.規范保險合同。目前中國各省市各自開發保險合同,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保險金額、繳費制度等內容相差很大,不利于養老機構責任保險在全國的推廣,所以為降低由保險合同不一致帶來的交易成本,減少爭議,便于管理,借鑒美國經驗,制定和實施統一的保險合同范本。
中國有相當部分養老機構未參與到養老機構責任保險中,保險是以大數法則為基礎,增大基數,可以攤薄風險,利于積累數據,為進一步費率厘定奠定基礎,提高了保險公司積極性,所以建議實施養老機構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給予資金支持,特別是鄉鎮養老機構,最大限度地納入養老機構,爭取實現全覆蓋。
1.提高護理人員專業化水平。養老機構核心服務是提供日常護理,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機構風險發生概率,所以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能力的培訓能夠提高養老機構風險管理水平,可以針對老人自理能力等級水平,分等級對對應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對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進行專業性護理,減少意外傷害發生率,緩解養老機構與家屬矛盾。
2.加強機構管理人員培訓。中國大部分養老機構的管理人員風險意識普遍較差,特別是鄉鎮養老院私人開辦居多,這些管理人員知識面有限,對保險認識不足,加強對其培訓,使機構管理規范化。
3.加強養老設施的維護。養老機構設施及維護的缺乏增加了老人意外事故的風險,不利于疾病的預防,導致機構賠付率增加,建議養老機構增設健身器材,定期對硬件設施審查監督管理,及時更新陳舊設備,降低風險。
4.引導保險公司或保險經紀公司參與機構的日常風險管理。保險公司及保險經紀公司具有較好的風險和保險知識,如果參與到養老機構的日常風險管理,既能降低風險,減少賠付,又能提高機構管理人員風險管理意識。
1.建立糾紛裁定機構
為公正、及時、有效解決老年人事故糾紛,可借鑒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做法,建立專門的糾紛裁定機制,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爭議解決工作,減少家屬與機構間的矛盾。
2.建立健全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監督機制。監控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在責任認定環節逐步建立保險和訴訟案例庫,并開發引進推廣先進的硬件設備和護理技術,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1] 張 鵬.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發展從何突破[N].中國保險報,2016-09-07.
[2] 謝晶雪.養老機構意外責任保險探析[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2.
[3]張 軍.完善我國養老機構責任保險機制的政策建議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7).
[4] 莊澤寧.養老機構責任保險運作困境及對策分析[J].企業導報,2015(1).
F840.32
A
1005-913X(2017)10-0107-02
2017-07-07
韓玲玲(1987-),女,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險管理與保險。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