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 保險學院,北京 100086)
推進城鎮化背景下的企業年金發展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的視角
佘晨曉
(中央財經大學 保險學院,北京 100086)
在深入推進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中,面臨著養老保障等多方面難題。本文以福利多元理論為指導,從國家、企業和個人三個維度判斷企業年金創新性發展面臨的機遇,分析在解決城鎮化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中企業年金的作用,提出企業年金創新性發展的新舉措。
城鎮化;福利多元;企業年金
福利多元組合理論是較為流行的社會福利理論。Rose(1986)覺得一個社會總體的福利值得研究,存在著家庭、市場和國家3個社會福利來源。福利提供方為國家、市場、家庭,三方中任一方貢獻其他兩方,整合三方提供的福利,社會的福利整體就出現了。其也被視為社會的福利多元組合。 Evers(1988)將Rose的福利多元組合中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的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家庭、市場和國家的貢獻,構成一個社會中的福利總體的觀點,演繹為家庭、經濟和國家一起組成的福利提供的整體,視作福利三角。在個體社會成員的需要集合成為一種具有相同社會文化背景的社會群體成員的需要時,就形成了社會需要,要依靠福利組合中的各方的回應(De Neubourg and Weigand, 2000)。按照以上理論,結合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從農村到城市的轉移,本文選取國家、企業和個人組成福利多元的框架,進行企業年金發展的創新性研究。
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在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中涉及到人口、空間、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等。促進城鎮化推進,可以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有利條件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推進城鎮化,能夠將農產品需求拉動、增加農民就業、實現新農村的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城鎮化的推進,使以往農村發展模式中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單向流動變為多向流動,城市現代生產要素如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延伸向農業領域,使得城鄉要素實現平等交換。
往后20年是中國城鄉變動最大的時期。2030年我國城鎮化水平會到70%,那個時候城鎮人口將在10億人以上。即中國往后20年農村人口會下降超過1/3,3億人會從農村向城鎮移居。 城鄉居民在收入上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城鎮居民收入約是農村居民的3.13倍,消費支出約是農村居民的2.91倍。當農民轉入城市生活后,生活成本將大幅度提高,而如何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是個棘手的問題,年輕員工可以通過創業、打工等多途徑來解決當前收入問題,而養老后的待遇如何解決呢?
企業年金是制度安排的一種,實際是企業建立雇員的退休金,屬于員工的一類福利,能夠幫助企業激勵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企業年金開始發展,當時在1991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第一次提出了“國家提倡、鼓勵企業實施補充養老保險”。1994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也進行了相關規定。1995年勞動部在此基礎上制定并頒布了《關于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對有關政策進行了明確,到這個時候我國養老補充保險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全國各地這項制度也得到了推動和發展。2000年國務院在《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中,以企業年金替代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同時明確了企業繳費不足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準許從成本中列支,確立了市場化管理和運營基金原則。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訂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保監會、證監會和銀監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一起制訂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均非常全面的對企業年金的管理、運行、發放、籌資等進行了規定,成為企業年金建立的規則。當前我國企業年金發展快速,極大的完善了養老保險體系。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可見,從2007年到2015年,企業年金參加人數增加1387萬人,增幅149%;參加企業增加4.35萬戶,增幅136%;基金積累增加8007億元,增幅527%。
企業年金在我國的發展現在出現了下述問題:
(1)法律規范缺乏,企業年金發展缺乏足夠的規范性,投資、監管上存在很多漏洞。即便當前我國已經存在很多有關企業年金以及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法律法規,不過都沒有指導性和實踐性。
(2)稅收優惠政策不明確,導致在自愿原則上建立的企業年金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即使2000年的《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中企業繳費準許從成本中列支進行了規定,不過規定部分超過后就無法享受稅收優惠。由于缺失稅惠政策、非強制性的安排員工福利,導致雇主辦理企業年金缺乏較高積極性,雇員也沒有強烈的愿望獲取企業年金。
(3)補充保險的作用初見成效,但發展仍不充分。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多層次、保基本、全覆蓋、可持續”的方針。不過當前加入企業年金計劃的職工數不到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10%,部分生產經營狀況較好、有能力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沒有開始行動,沒有在制度覆蓋內。
(4)投資收益有所提高,但資本市場不確定性仍很強。企業年金市場化運營,使之與資本運作緊密聯系了起來,既可以分享資本市場的發展紅利,也會受到市場沖擊。
1、國家維度
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同時提供了較多的建設用地,這對于政府來講,面臨重大的責任,包括安置群眾,需要較好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需要資金來支持。這些問題由企業年金的資金匯集來解決一部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同時也解決了年金保值增值的問題。同時,原有戶口二元制導致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城鄉居民保障水平差距較大,而企業年金對戶口的依賴沒有,只要是企業員工就可以自愿參加,可以有效規避戶口二元制的問題。
2、企業維度
新型城鎮化必然轉變居民消費結構,但是因為中小城鎮會是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點方向,服務于三四線城市的消費企業,將顯著受益于這一過程。新型城鎮化建設必然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速。同時,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使得城市的綜合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信息化基礎的“智慧城市”相關上市公司也將迎來利好。綜合而言,城鎮化為這些企業的發展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企業得到發展,因此企業年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數保障,企業效益好了,有能力投入成本完善薪酬福利體系,吸引人才,增加員工的收入,企業年金的快速發展迎來良好的契機。
3、個人維度
農民脫離了原來的土地耕作環境,子女出去打工后,居家養老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面對城鎮中較高的物價支出水平,生活成本提高較大,這時需要增加收入,尤其是退休后的收入。因此,企業年金在社會保險體系之外提供了一條新的收入渠道,對改善退休后生活水平有較為顯著的作用。
1、國家維度
(1)通過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不僅要注重企業年金法制定、對企業年金的宣傳力度加強,政府還應該實行稅收優惠,對企業建立企業年金以鼓勵,這也是最容易吸引企業、最實際的措施。我國應該對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行借鑒,保證稅收政策杠桿的作用充分發揮,加強企業和員工共同繳費建立企業年金的動力。
(2)努力提高投資收益。企業年金投資運營,安全第一,收益為本。企業年金管理機構要及時把握市場機遇,合理調整投資資產配置,優化養老金產品結構,始終保持較好的投資收益。
(3)加強信息披露工作,促進市場環境更加有序。信息披露的進行,是推進政務公開,滿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增進業務交流,實現公平競爭的必要手段和客觀要求。一是要將信息披露范圍擴大。從以往的企業年金管理機構以及社會保險系統延伸到全社會,接受各方面廣泛監督。二是要促進披露內容,由原來的單一綜合數據逐步增加擴展到分類型、分省市、分組合、分機構的多種數據,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合理性、公正性。三是要實現披露方法的改進,由每半年披露一次變為季度以及年度進行披露,另外部分數據讓管理機構自行披露,不過必須作為規定動作。
2、企業維度
對企業來講,企業年金的建立可以吸引更優秀的員工,完善薪酬福利體系;但從另一方面也增加企業的用工成本和增加管理成本;也對企業的運營規模,管理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為了更有效推動實施企業年金集合計劃,我國2012年推出了企業年金集合計劃,即部分中小企業準許聯合搞一個計劃,這就為企業發展企業年金提供了平臺,在自身效益增長的情況下,可以視情況加快企業年金的建設。
3、個人維度
農民轉移到城市中后,由于缺乏較高的平均素質,沒有全面認識企業年金的內涵,沒有爭取自己權利意識的以及對老年時待遇的影響。在對企業年金了解深入后,應積極維護自身權益,積極參加到企業年金計劃中來。
[1]胡曉義:促進企業年金健康發展——在企業年金基金監管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2013.
[2]彭華民:福利三角中的社會排斥:對中國城市新貧窮社群的一個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彭華民:社會福利與需要滿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責任編輯:史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