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淺談支付寶提現收費原因及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影響
劉思媛,周作濤
(陜西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隨著互聯網和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移動第三方支付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快的增長,交易規模已經占據了電商支付行業的最大的一部分。當前人們的消費支付習慣也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產生了黏性,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消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線上支付方式也對線下的金融體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政府也開始對線上支付模式采取相應的政策監控。本文主要論述近期支付寶提現收費政策的啟動對于相關行業領域的影響,以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預測。
支付寶;提現;線上支付;互聯網金融
自從2016年3月微信開始收取提現費用后,支付寶也對外發布公告,從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寶也對個人用戶超出免費額度的提現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同時個人用戶每人積累將享有人民幣2萬元的基礎提現額度。按照本次調整后的規定,在超出免費額度后,支付寶將按提現金額的0.1%收取服務費,單筆服務費不到0.1元的則按0.1元收取。此次支付寶的提現涉及“提現到本人銀行卡”和“轉賬到他人銀行卡”兩個功能,而對于使用支付寶轉賬到別人支付寶賬戶、紅包功能、使用支付寶進行消費支付、信用卡還款、水電燃氣繳費、購買余額寶和理財產品等服務不受任何影響。當時微信首次實施提現收費后,引起了消費者的一片熱議,而當時詢問馬云是否也將對支付寶提現收費,馬云對外宣稱“支付寶將永遠免費”,而短短幾個月后馬云也受壓實行收費政策,這么快的打臉行為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相關行業內的專家對于此次支付寶提現收費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提現是指用戶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把資金轉到銀行卡的行為。此前,微信宣布提現收費時曾經表示,“并不是追求營收之舉,而是用于支付銀行手續費。”如今,支付寶方面的公告表示:收費的原因是因綜合經營成本上升,為了持續向用戶提供更多優質服務,調整提現的規則是為了減輕部分成本壓力。至于為何選擇對提現環節收費,支付寶解釋是因為用戶使用支付功能的頻次比提現高很多,選擇對提現收費對用戶的影響相對會小很多。
業內的專家對于此次收費也有不同的說法,大致可以分為兩方面的論點,一派是關于成本說。他們認為支付寶提現是出于巨大的成本壓力,這類成本分為支付寶方面的運營成本以及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渠道成本。支付寶商的運營成本付出與其現在的收益獲取增長率上的不協調,不得不放棄之前的墊付銀行提現費使用戶免費受益的策略,開始實行收費;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是目前的第三方支付不可缺少的一方,第三方的支付平臺仍依賴傳統機構,但是用戶的留存資金卻大量的流向第三方平臺以及轉劃賬業務減少,使得銀行的營收大幅減少,這使得銀行倒逼第三方平臺收費。另一派是關于資金增值收益的論述。第三方支付的商業模式是將用戶銀行卡的錢轉入第三方賬戶,用戶不可能一次性消費完,而留存在第三方賬戶的資金將被商家用來投資經營獲取超過其服務成本的更大利潤。然而,提現是一個逆向運動過程,使得本可以用來投資獲利的資金流向銀行,不能給企業帶來最大利益,同時,用戶更多的使用第三方提現或轉賬目的是避免線下的手續費,所以這類資金流轉到企業時間短幾乎不能實現增值,而企業仍承擔同樣的服務成本,所以盈利不對稱,必然通過收費使其趨于對稱。個別專家認為用戶對于第三方免費具有認識誤區,互聯網模式初期發展階段采用免費策略,一旦過了這個階段收費就是必然的,而此刻就是互聯網企業由免費向收費模式的過渡期,所以,現在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以及后續的互聯網產品的收費都是正常的。
大多位業內人士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即發展的早期,第三方支付企業需要培養用戶,構建生態,因此可以對用戶進行一定的補貼,但如今的第三方支付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應用,很多用戶已經體驗到它的便利,生活中也離不開支付寶、微信支付,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黏性比較高的應用,這時候開始進行收費也是正常的。
對于此次的支付寶提現我的個人看法是這是行業的發展的趨勢所在,按照網絡經濟學原理來說免費并不是絕對的免費而是商家在追求規模經濟時候的一種盈利最大化的手段。而一旦當這種規模經濟達到商家的預期時所謂的免費實則并不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邊際效益,而此時實行收費對于消費者來說已經長期產生了消費黏性,不會輕易轉移出去,況且這種收費額度也比較微小的,消費者的支付費用額度遠遠小于他們的轉移成本,而且從消費心理來說后期的消費者也更能或能愿意接受這種小額的邊際成本,支付寶提現的收費從阿里角度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為支付寶除了提供基本的轉賬功能外,它與微信的最大功能不同之處在于它水電燃氣繳費以及余額寶理財功能。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支付寶里的錢能夠更廣泛的消費出去,即使提現費用高額他們也會選擇不提現而消費買東西花出去。除此之外,支付寶的余額寶也能夠規避掉提現收費只是操作流程繁雜了些,總之對于消費者來說比起因為收費而放棄使用支付寶則更多的選擇消費、買東西花出去,畢竟錢終究還是要消費;從商家角度來說,前期為了市場份額的滲透選擇免費,由企業墊付銀行的手續費這是企業前期發展的策略,而相對現在支付寶的市場份額來說已經可以實行策略轉移了,不需要再為用戶墊付相對于電商企業而言份額較大的成本。除了是對企業運營成本的減少,支付寶提現收費也會增加企業的資金流轉和消費收入,使得不提現的錢最終通過支付更多的商品而成為公司的收入和利潤,相比較而言支付寶提現收費無論是從消費者還是商家角度來說都是可取的。也預示著互聯網時代的長期“補貼”后,已經進入了收費階段。此外支付寶提現收費也是政府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管理開始啟動,是政府對于經濟結構和線上線下支付機構做出的合理性政策調節。
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政府不斷出臺一系列政策,開始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監控,除了要求提現收費外,還對于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交易額限制,規定要求個人賬戶一年僅20萬支付額度,央行也在國慶期間發布了《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及《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通知》,要求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連接多家銀行系統,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引導非銀行支付機構回歸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的宗旨[3]。這一系列偵測,主要在限制:大額轉賬、跨行清算,以后這兩件事情,不能繞過銀行。對于第三方支付像微信、支付寶等,消費是可以的,理財也是可以的。如果央行不對第三方支付進行政策約束和監控,勢必會任由其以商業公司發展下去對線下的銀聯造成一定的沖擊,削弱其金融作用,所以提收費只是經濟上的一種手段,除經濟手段之外還有政策手段。這些都是政府為了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以實現其調控目的,保障線下銀行金融實體的良好運行,以便于政府對于國民經濟的監管,保證更好的政府利用財政和貨幣手段能對于經濟的調控,所以實體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基本職能不能被第三方支付機構所替代,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只能是線下金融機構的業務輔助平臺而不能成為主流力量。也就是說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是以為電子商務的交易為基礎,是促進交易,提高創新性經濟活力,而非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沖擊和削弱。
對于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發展聯系,金融行業是一個極具互聯網機會的行業,互聯網的初期大范圍使用也是開始于銀行金融業,所以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從長期角度看二者是可以有秩序的相互促進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并沒有創造出于傳統金融所不同的新功能,尤其沒有明顯的貨幣創造功能,因而更像一種為滿足人們對金融功能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對傳統金融的補充和延伸。目前對于二者的發展判斷很難預測誰能更勝一籌,但是發展趨勢在于誰能更有效更好的發揮金融的基本功能,將兩者促進更穩定、更快捷、更有效的新的金融體系的形成,這才是當前對于二者來說共同需要努力的。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在談及未來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說,“將是一個以物理網點為支撐,以互聯網金融為平臺,以客戶自助服務為主要特征的商業銀行”。這句話其實暗示的是,我們正在向互聯網金融邁進,等整個行業完成互聯網化之后,就沒有什么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之分了,我們自己就會成為又是傳統金融又是互聯網金融,這種想法是整個傳統金融業的想法,都打算先發制人。至于互聯網金融這邊阿里、騰訊、京東都在不斷地進行戰略布局,一方面主動創新,一方面尋求聯盟。政府在這場博弈中起到的是調節和監控的指導作用,引導雙方走向更好的創新性的新的金融體系。政策上對于互聯網金融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和范圍,使得互聯網金融業不斷完善,更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政策上的措施并不會使得互聯網金融消失或者縮小當前的規模,只會使得其在政府的監管下向規范的方向發展,政策上的約束力對于從事互聯網金融業的商家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的業務范圍有所限制,業務合法化、正規化,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會逐漸使互聯網金融最大化發揮其所具有的優勢功能,成為國民經濟交易中一項補充性的重要的交易方式。然而對于消費者太多的政策約束會使得消費者的服務享受降低,有需求就要有市場,市場才能夠滿足其需求。總之,政策對于互聯網金融的調控應在合理和可控力度之內,一旦超過這個度和市場的承受力,不僅對于互聯網金融而且對于傳統金融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即使目前看起來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造成了一定沖擊力,但實際上是二者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完善和相互促進的表現。從長期看,互聯網金融可能會與傳統金融相融合,彼此促進共同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金融體系,無論是從線上的規范性、快捷性,還是線下的安全性、服務體驗性來說都將是最好的選擇,當然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最優質的服務。
[1]陸本江:電子商務安全與支付[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209-209.
[2]曾靜嬌:支付寶開始提現收費部分用戶或回流銀行[N].每日經濟新聞,2016.9.13
[3]搜狐媒體:互聯網金融風險及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OL]. 2016.5.20.
(責任編輯:張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