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農業院校“互聯網+農業”的研究與探索
——以青島農業大學為例
趙 陽,王驥鵬,李宗洙*
(青島農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新世紀,科技飛速發展,傳統農業也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但由于農業和農業生產者本身特點,發展相對緩慢,科研成果普及難度大。因此,農業高校作為農業領域的重要研究機構,擔負著科研和育人的重要責任。以青島農業大學為例,在分析其“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現狀基礎上,發現存在人才、成果轉化和資源短缺等問題,進而提出農業院校發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對策。
農業院校;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互聯網+”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于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1]
1、“互聯網+農業”成為行業發展的熱點
在我國農業由于自身發展規律和政府政策等眾多因素,相對于其他高速增長的產業相比發展較慢。但隨著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農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即互聯網、物聯網等高技術助力農業發展。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經濟、農業界聯組討論時敦促提高網速、降低網費。各網絡運營商紛紛響應,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增加,規模增長速度是城鎮的2倍,城鄉網民規模差距繼續縮小。
2、“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不足
“互聯網+農業”無論在生產環節還是在銷售環節,要想突破傳統農業模式帶來的瓶頸,必須借助各種終端、智能設備采集相關數據,形成農業大數據,利用數據作為生產、銷售的決策支撐,才有可能解決農業規模化生產和農產品過剩、滯銷等問題。因此,目前農村的網絡化,還有很多包括:技術平臺、缺資金、缺優質的頻譜資源、基礎設施共享不足、國家法規不到位等問題。
3、“互聯網+農業”軟實力有待提升
“互聯網+農業”除了需要大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設備采集存儲數據,如何利用軟件平臺將這些數據利用起來轉化成效益同樣重要。目前,很多農業示范基地都已經做到了傳感器到田間大棚、網絡到家、智能手機人手一臺。但讓農民真正能操作的軟件平臺卻為數不多,大部分僅停留在實驗室專家使用的水平。近幾年,互聯網電商平臺發展迅速,但農業電商平臺發展相對非常緩慢,相配套的農產品物流渠道相比其他行業物流發展也不盡人意。
4、“互聯網+農業”人才匱乏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依賴于農業高科技的水平,而高科技的發展取決于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據了解,中國8億多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學及以下占38%[2],有些農民至今仍遵循著數千年農耕辦法。這些農業從業人員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較弱,對“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增加了難度和阻力。
1、青島農業大學在“互聯網+農業”上的研究實踐
山東布萊凱特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我國首例體細胞克隆牛研究專家青島農業大學董亞娟教授于2004年9月創建,2007年被評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全省先進科普示范基地、淄博市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我校與布萊凱特公司校企合作,共同研發了肉牛產業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在生產中的應用可大大提高企業生產率,更重要的是實現了高檔牛肉產品的質量可追溯,消費者可以通過二維碼,查詢到牛肉產品生產全過程的詳細數據,包括牛的父本、母本、繁育地點、飼料成分、防疫藥物、檢疫數據等,這對提高產品質量,促進國內高檔牛肉生產有重大意義。肉牛產業管理信息系統覆蓋牛肉生產全產業鏈,整個系統建成后,能夠極大提高肉牛生產過程管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另外,我們還將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各種數據模型,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從而更好地促進牛肉產業的發展。
青島農業大學在膠州大沽河流域建立了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該園區2006年開始建設,青島農業大學與各級政府累計投資4000余萬元,先后建設完成了智能早棚、連棟溫室、智能溫室、標準氣象站,安裝了大功率水泵,并配備多功能培訓教室、簡易實驗室、簡易氣象站、標準化曬場、倉庫和儲藏室等設備[3]。青島農業大學不僅在硬件設備上投資建設,在軟件平臺上也先后研發了農業大數據平臺、農業園區信息平臺、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等配套的管理系統,真正實現設備為數據支撐,數據為人服務的社會價值和理念。
青島農業大學與著名的果樹栽培專家徐明舉,共同探索互聯網+果農的創新服務模式,開發建設了智慧果園網絡平臺。該平臺不僅能將基礎種植技術通過直播的形式免費提供給果農,而且能夠有效的幫助果農及時解決突發病害。讓果農通過普通的電腦、智能手機就能享受“互聯網+農業”帶來的便利。
2、“互聯網+農業”人才培養情況
青島農業大學除了傳統優勢農業學科外,近些年又新增了農業科技組織與服務、物聯網專業、移動互聯專業、農業信息化等新興的專業學科。既有本科學位,也有研究生學位,每年能夠培養輸出近300名“互聯網+農業”的專業人才。依托青島農業大學傳統的農業學科優勢以及農業實驗室、信息化實驗室,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1、繼續強化培養“互聯網+農業”復合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
現代農業的優勢在于高科技含量,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瓶頸需要復合創新型人才,而現在農業院校很少將農業專業與互聯網專業很好的有機結合,即農業專業學生不懂互聯網、互聯網專業學生不懂農業,而且缺乏交流和切實可行的實踐合作,沒有發揮出農業院校農業基礎學科優勢。所以要從學校層面在“互聯網+農業”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上,將兩個專業合理結合起來。另外,要加強兩個專業間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互聯網+農業”課題,在“互聯網+農業”方向上打破專業和學院界限。
高科技能夠在農業領域推廣普及,除了好的產品和工具。生產者的意識和能力也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因此培養應用型農民可以說是解決“互聯網+農業”推廣的“最后一公里”。青島農業大學有全國第一個合作社學院,可以通過該學院培養更多的新時代農民,將學校“互聯網+農業”的最新成果直接培訓農民生產者使用,從而不僅推廣了科研成果,而且根據農民反饋更好的改良產品。
2、繼續加大“互聯網+農業”的投入
教師是輸出人才的“彈藥庫”,作為新興的產業和研究方向,同時具備農業專業知識又精通互聯網的教師更是稀缺資源。因此,學校應加大對“互聯網+農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投入。一方面,加強現有相關專業教師的培訓。另一方面,引進具備“互聯網+農業”的新生力量。既可以通過正式編制吸引人才,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借助企業的領域專家培訓教師,或企業中的專家代課共同培養的模式補充教師力量。
“互聯網+”帶來的新業態,實質是以信息生產力做引擎,帶動產業發展方式進行轉變[4]。因此,“互聯網+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常態。農業院校應重視此風向標,抓住機遇加大對“互聯網+農業”領域科研經費、資源的投入。積極開展與政府間的合作,以務實實干的作風通過建立試驗田、示范園和科研基地等形式加快“互聯網+農業”的實踐研究。
3、繼續擴展“互聯網+農業”項目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為一種開放型模式,有效整合了高校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打破了目前我國現行人才培養模式的限制與不足[5]。農業本身作為一個實踐和經驗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而往往農業院校的試驗田規模有限,很難滿足科研需求。再者,由于我國農業生產者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農業科研成果推廣難度較大,高校缺乏響應的渠道和大規模推廣能力。因此,校企合作不僅可以解決實驗基地不足的問題,而且借助企業自身業務發展需求解決成果轉化和推廣問題。
新形勢下農業院校如何在傳統農業與新時代科技的碰撞下探索“互聯網+農業”發展的火花,需要深思總結。通過論證分析,農業院校作為農業發展研究的主力,應發揮其學科和基礎研究優勢,結合互聯網+的研究成果,通過建立實驗基地、校企合作等“實戰”的研究方法,把高科技轉化為腳踏實地的生產力。并發揮高校教書育人的本職,一方面培養新型農業科技人才,一方面培養新型農民應用人才,讓高科技簡單化、普及化才能把“互聯網+農業”的優勢發揮出來。
(注:*通訊作者:李宗洙)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R].新華社,2015-2-1.
[2]國家林業局信息化管理辦公室.2016年中國智慧農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科技日報,2016-5-20.
[3]青島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35.
[4]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世界農業,2015(12):18-23.
[5]李晨、鄭峰、李平、楊光、李萌:高等農業院校“一條龍”型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14):222-224.
(責任編輯:王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