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平
當前,教育功利化取向催生了很多“偽教育家”,教育者通過苛刻的規定和強制性的灌輸,獲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考上重點高中或者高考上線的學生很多。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學生在學校學得很苦,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能得到身心的健康發展,不能獲得真正的能力提升,很多人淪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結果是大學考上了,卻失去了身心健康,失去了青春年華應該得到的成長的快樂。另外,教師總是認為自己很辛苦、很付出、很清貧,但我們是否真的無愧于我們的職業呢?我們也目睹過很多學生痛苦地離開學校,或者在學校貼吧里任意謾罵老師,或者拒絕接受批評教育,或者早戀或者上網,或者自甘墮落等讓家長和學校兩難的現象。其實,這是教育的功能不正確或者未完全發揮的結果,除了社會和家庭因素,教育本身應該做出深刻的反省,那就是,教育還沒有達到一個高度,教育責任的履行者還沒有達到一個高度,教育還沒有成為學生靈魂的解救者。我們的教育離核心素養還有距離,只有觸及了學生靈魂的教育,才是名副其實的真愛教育,才可能讀懂了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新鮮出爐”之后,對學生發展、成長,對教育的引領、鞭策做出了詳細的闡釋,指明了教育方向,但“新鮮”之后,緊接著“熱播”“開發”“踐行”“落實”……豐富立體的核心素養,若想在短短的時間內完美地“接地氣”,恐怕本末倒置、東施效顰。我邊思索邊探討對核心素養中“人文底蘊”這一基本要點的踐行,設想教師們用豐富的底蘊、誠摯的情懷和觸及學生靈魂的教育來一一深化落實。
首先,學生有犯錯誤的權利,誰也不能因為學生犯錯誤就將學生逼進一個痛苦的角落,批評或者諷刺甚至體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年輕人犯錯誤,上帝也會原諒的。”教師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不要仇視,不要全部否定,更不要對其進行人格上的侮辱,學生的錯誤本身就已經讓其懊悔和慚愧,如果班主任或者教師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再不合適,就會將學生逼向教育的對立面,最終會毀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取意識,甚至使其形成反社會型人格。因此,教育者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在正面批評教育的基礎上,給予其改正的機會。如果在全班或者公共場合讓學生“顏面掃地”,一定要在私下向學生解釋或者以鼓勵的方式緩解其情緒,最好是找個機會在公開場合對其進行表揚,讓其恢復尊嚴,找回“面子”。相信這樣的方式會讓犯錯誤的學生既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之,同時又會迸發更加強大的、向上的力量。這不正是對核心素養中“人文底蘊”的體現嗎?人文底蘊最關鍵的是尊重、以人為本,尊重每一個生命,善待每一個學生,用愛去引領他們健全人格、完善自我。
其次,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學生很清楚,任課教師或者班主任是用心靈在教書還是僅僅是謀生或者完成任務。所以,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課堂或者班主任工作,用心去和學生交流與溝通,全身心地為了學生的發展教書育人,學生自然會尊重教師、佩服教師,甚至崇拜教師。這年頭,能讓學生崇拜的教師真是不多了。為什么?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大背景下,只有能堅守師德的底線、用心靈去換取學生心靈的教師,才能真正獲得學生的認同。這樣的老師,學生信任并主動配合,師生之間形成和諧的生態關系,教學成績自然就很好,班級管理的效果自然突出。
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以良好的師德行為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踐行“核心素養”的第一步,便是要觸動學生心弦,讓其在感動中悟德,用“心動”帶“行動”。
很多教師教書多年,早已出現職業倦怠,再加上沒有更好的選擇,就開始混日子,等待退休。這樣的教師只是知識的搬遷者,并不是學生心中的好老師。教師和學生沒有心靈和靈魂的相通,這樣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如果不能觸及學生的靈魂,就淪為了工具。
學校的主要任務在于對核心素養進行校本化的理解、轉化,形成校本化的表達,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養。在時代呼喚教育均衡、優質、多樣化發展的今天,校長都在積極探求自主辦學、走向成功的路徑。有人將管理學校比作烹制一道美食,事實上,讓學生核心素養落地也是一種“加工美食”的過程,而我落實核心素養就離不開這三點:“好習慣(自主發展)是學生第一成績、好師德(人文底蘊)是教師第一財富、好文化(文化基礎)是學校第一追求”。致力讓愛與成長伴隨每一位學子,走出了一條個性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道路。作為校長必須對教育有真愛,對管理用真情,對學生有真心。若堅信育人工作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那教師的教育春天,將來定會花團錦簇、桃李爭艷。“學思悟行、持續創新”的融入,讓“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主體創造”的核心素養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取何種措施,時刻激發學生的熱情是保證核心素養有效落地的根本條件。“不讓學生的精神去流浪”,這是學校育人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責任,因此,校長要更多地關注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對接,要用學生喜歡和易接受的方式去搭建平臺。
作為教育者,我一直思索用“好習慣、好師德、好文化”鑄就最美的育人之路。一直探討用“好習慣、好師德、好文化”詮釋最美的核心素養。
因此,每一個站在講臺上的教師,都要用心去教書育人,用愛去感化學生,用靈魂去熏陶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