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昕久+張先德
一、引言
江蘇省中學地理新課程改革以后,初中地理教學普遍開始注重學生自主性的發揮。目前的初中地理課堂一改過去傳統的沉悶、枯燥乏味的狀況,學生發言更積極、參與更充分了。中學地理變成了學生最喜愛的學科之一,學生的成績和地理素養都有了很大提高。地理教師也因此變成了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獲得了絕大多數學生們的“點贊”。
中學地理課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奧妙在于: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引入了自主學習方式。筆者作為中學地理的一線教師,和大家一起來探究自主學習教學方式的特點,以此來具體分析促進初中地理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二、創建教學情境,是自主學習之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十幾歲學生而言,他們只有喜歡上地理學科,才會花時間去探究、去獲取新知識,才能把地理學好。地理是一門多學科交叉性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起居聯系非常密切,如今天天氣、氣溫如何?是陰、晴、冷、暖、干、濕,還是伴隨風、霜、雨、雪、霧、霾,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出行安全、上學心情、起居必備以及其他活動。對于地理課堂教學,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提供豐富多彩的素材,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區域地理《青藏地區》的教學中,鑒于大多數學生沒有親歷西部的情況,沒有直接的生活體驗,教師可以引用一些歌曲、圖片、影視作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青藏高原》的MV,音畫兼備,完全可以向學生們展現教材中出現的地理景觀畫面。當學生看到“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景象;聽到“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不僅欣賞了青藏高原的優美風光,還可能發出疑問:青藏高原在哪里?為什么叫“雪域高原”?那里的人與我們一樣生活嗎?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設一個學生喜愛的教學情境,促使他們帶著疑問去學習教材,這就為學生自主學習做好了鋪墊。這樣一來,學生自主學習“青藏地區”教學內容的熱情也就油然而生了,教師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也就水到渠成地實現了。
三、營造探究空間,給自主學習注入“催化劑”
初中地理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主動探究的空間,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究發現,使學生由外部的接受,逐步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自主學習。知識的獲得,來自學生主體的主動學習,這個生成知識的過程,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并激發其情感,讓其主動參與,才能在提高學習效率方面收到良好效果。教師不能大包大攬,如果整堂課都采取“填鴨式”灌輸,學生很容易喪失主動性與積極性。
例如,在講《黃河》一節時,教師可以展示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畫面,學生會很自然地產生疑問:“為什么會有‘地上河現象?”教師可提示學生:“黃河的發源地在哪里?流經哪些地形區?黃河的泥沙哪來的?黃河帶來哪些好處或壞處?”教師提示一些問題,為學生指明學習的具體目標,營造學習探究的空間。
四、學法指導,為自主學習“支招”
建構主義代表人物皮亞杰認為:“科學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生成的,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獨立地運用知識。”只有發揮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因素,學生自主學習才能事半功倍。教師的學法指導,應著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由“要我學”過渡到“我要學”,由“ 想學”過渡到“會學”。
筆者指導學生時提出,在自主學習中要抓住幾個“細節”。預習時不能只是簡單地看課本,而要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建立自己的學案。地理知識系統性比較強,學生應根據討論以及教材學習得到的啟發,嘗試編知識“辭典”、列表格,建立自己的地理學習信息庫。
五、選取切入點,乃自主學習的關鍵
地理教學內容有難易之別,在初步實施自主學習過程中,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是學生自主學習開展成功的關鍵環節。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切入點,比如一本地圖冊、一個地球儀、一張地形圖,就是一個基本的知識點。這樣才能以小見大、積少成多,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另外,讓學生上講臺講解,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生能將自己的思路表達出來就完成任務了,而必須重視讓其他學生也清楚明了才行。
六、結語
自主學習的實質是“以生為本”,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養成自學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有益嘗試,這必將影響基礎教育的改革,左右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