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科學區是指教師通過投放低結構材料,使幼兒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物體屬性和事物關系的知識,是幼兒探索發現客觀世界物理經驗的活動場所。在區域活動中,筆者緊緊圍繞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科學區游戲這一核心目標,從提供探究性的操作材料、挖掘本土自然資源、因勢利導,關注學習過程三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提供探究性的操作材料,讓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幼兒的科學教育應注重充分調動與訓練幼兒的感官,讓幼兒多看、多說、多聽、多動手操作,讓幼兒的眼、口、手、腦等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通過有效的經歷獲得關于科學的概念、體驗與技能。科學區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還能發展其表現力,從而保持求知欲;不僅能解決幼兒對某一科學現象的暫時困惑,還能為其入學后對這些現象的抽象學習奠定感性經驗的基礎。例如,科學區活動“物體的沉浮”:教師和幼兒興致勃勃地在玩水。教師:“孩子們,你們知道什么東西會浮在水面上?什么東西會沉在水底嗎?”孩子們紛紛地議論起來:“小積木、泡沫、紙張、竹板、塑料瓶子、樹葉都能浮在水面上;石頭、寶石、玻璃珠、小鐵塊等都會沉在水底。”教師:“請你們回去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沉在水底的東西,把它們帶到幼兒園,明天我們再來試一試。”第二天,孩子們將自己收集到的東西帶到了幼兒園進行實驗。教師提醒幼兒把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放在一個筐里,沉在水底的東西放在另一個筐里。教師拿起一個塑料瓶,問:“把它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漂在水面上。”教師擰開瓶蓋把塑料瓶放入水中,塑料瓶“喝水”后逐漸沉入水底。“瓶子中進水便沉了。”教師又拿出一個橡皮泥球問:“把它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沉入水底。”教師將小球捏成一個碗,將小碗輕輕地放在水里——“哇,小碗浮在了水面上!”“孩子們,還有什么方法把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瓶沉在水底?”幼兒們就開始了新的實驗。他們把沙子、石子、“寶石”、水裝進了塑料瓶、把塑料瓶與石頭捆在一起等方法完成任務后,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好辦法告訴別的小朋友。在活動中,教師不斷地向幼兒提出挑戰性的任務,讓幼兒們主動參與操作、積極探索,在探索和發現科學的過程中感受快樂,積累有價值的新經驗。
二、挖掘本土自然資源,將農村資源融入科學區游戲,感受鄉土情懷
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帶幼兒親近大自然,既符合幼兒的發展需要,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因此,利用農村幼兒園的本土資源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自由探索的小天地。例如,我們建立了室外種植園,讓幼兒親自種植蔬菜,引導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給幼兒提供探索、發現、表達、操作等活動空間,讓幼兒們在這小小的天地里通過自己動手去發現、感知蔬菜的生長過程,掌握科學知識,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本次活動從幼兒興趣點入手,讓幼兒通過認識蔬菜、種植蔬菜、觀察記錄,了解蔬菜的生長過程,從而激發幼兒對種植蔬菜的興趣。當幼兒對種植蔬菜產生濃厚興趣后,他們就會探究蔬菜是如何生長的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推動幼兒積極探索。
三、因勢利導,關注學習過程,改變教師的教育策略,提高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在開展科學區游戲時,教師應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肯定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幼兒對被風吹起的塑料袋產生了興趣,教師應及時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它像飛舞的蝴蝶忽高忽低?鼓勵幼兒跟蹤觀察,他們就會發現:風大時塑料袋就飛得高,風小時塑料袋就飛得低。顯然,幼兒已經感受到了風的存在,鼓勵幼兒帶著問題,進行“風從哪里來”實驗活動,使幼兒明白了“空氣流動”是產生風的原理。根據幼兒探索需要,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手工紙、雙面膠、別針、皮筋等各種制作材料,引導幼兒自己設想、自己選擇材料動手制作風車,再用風車做游戲,讓其在感受風的同時,也體驗了制作的樂趣。這樣強化了科學活動的成效,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又如,在科學活動“溶解”中,宇浩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選用的鹽太多,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發現該情況,并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讓幼兒自己通過思考尋求一下解決的方法。結果是幼兒之間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得出答案,幫助宇浩解決了問題。這種指導方式比傳統的教師講授法更有利于培養幼兒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團隊交流和協作的精神。
總之,本土資源是非常豐富、取之不盡的物質資源,它的教育價值不可估量。只要我們教師靈活利用,大膽地去嘗試、探索,就能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尋找出一條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本土化教育模式,讓幼兒在寬松、自由、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