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美蘭
一、談話課的準備
1.豐富幼兒感性知識
在上談話課前,教師應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條件,豐富他們的生活,多渠道地幫助幼兒積累直接生活經驗,豐富他們的知識,讓他們廣泛接觸各類事物,如有關動植物的、四季特征的,有關交通工具、節日、家鄉特產、自然風景等方面的感性知識。幼兒有了豐富的感性知識,在上課談話時,他們才有話可談。因此,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豐富幼兒的生活,是上好談話課的重要條件。
2.確定談話課的題目
談話課題目的確定,是關系到談話課能否發揮其教育作用的關鍵問題。在確定談話課的選題時,教師既要考慮教育的需要,又要考慮前一段進行教育和教學的情況。談話的題目一定要具體,目的要求要明確,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如果假如題目過大、內容過于廣泛,則不易使幼兒深入地談,也難以得出明確的結論。
二、談話課的組織指導
1.上課的開始部分
上課開始的任務,是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對談話內容的回憶,說明談話的要求,并引起幼兒積極參加談話的愿望,因此,上課開始時要盡量避提些免枯燥、無味的問題,過多地注意幼兒行動細節,或過分地為維持秩序而費口舌,使幼兒長時間地等待都是無益的。上課開始,教師可以根據談話的內容,選用謎語、圖片或簡短的故事等,很快地將幼兒注意力集中起來,自然地把幼兒引向談話中來。如關于“春天特征”的談話,上課開始筆者是這樣引入課題的:我拿出一個本夾子,用很神秘的口吻對幼兒說:“我這小夾子里,放著小朋友送給我的春天禮物,你們猜一猜,都是什么?”幼兒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我提的問題上來了,然后我再一件件出示春天的小草、帶著芽孢的柳枝、小野花……幼兒們立刻活躍起來。這時我馬上提出第二個問題,適時引入新的談話。
2.談話的進行
怎樣繼續展開談話,在于教師如何提出問題。整個談話過程中,都由問題引導著全體幼兒繼續談話活動。問題本身是幼兒進行思維活動的依據。所以問題要有次序地被提出,即按照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束的順序提出。問題本身應有啟發性和指示性,避免幼兒不加思考就可回答出來。如問“節日過得好嗎?”就不如問“你們怎樣過的節日?”“節日里表演了哪些節目?”“你喜歡哪幾個節目?”還可以追問:“你為什么喜歡這幾項節目?”在提問時應多采用“為什么”“你認為怎么樣”等類似的開頭,調動起幼兒思維的積極性。
問題提出后,要給幼兒思考的時間,教師不要急于替幼兒解答,更不要犯自問自答的毛病,以免阻礙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提問時,要根據全體幼兒而提出,但不要求幼兒齊聲回答,可以請個別幼兒回答,還要注意按問題的難易,讓不同層次的幼兒回答。對于問題的回答,不要要求過高,教師應預想到每個幼兒對每個問題都有完整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幼兒回答基本上不離題、語言清楚、能使別的幼兒聽懂即可。教師不要輕易打斷幼兒的談話,如確有離題太遠的情況,要善于巧妙地加以制止。
在談話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傾聽幼兒所談內容,以便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或適當地給予啟發和誘導。
為了使幼兒談得更好,教師要做好語言示范。教師示范要先準備好,要有教育性、啟發性;要接近幼兒生活;語言要生動、簡練,符合幼兒的接受水平。如筆者在“秋天”的談話里是這樣范講的:“秋天到了,藍藍的天上飄著白云,天氣漸漸涼了,小燕子飛回南方。秋天的樹葉有的變紅了,有的變黃了,秋風一吹,紛紛從樹上飄落下來。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了頭。農民正在忙著秋收。金色的秋天,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象?!?/p>
談話課中的教師范講,應選擇適當時機進行。一般地說,在初次談話或課已上過多次后,幼兒已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為了使幼兒的談話深入下去,提高幼兒談話質量,教師的示范講述可以放在課的中間,或者放在課的結尾,作為小結。
談話課,尤其是總結性談話課,一定要有較好的小結,使幼兒對談話的主題有個明確的認識。小結的形式可視內容而定。一般在小結中教師都要作一個評議,評議時要首先肯定幼兒在談話中的進步,并具體指出哪些地方談得好,以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對于幼兒講得不夠好或錯了地方,要及時指出,必要時可再正確示范。教師的評議,也是對幼兒所講內容的評價,因此,教師在評價中不要滿足于對與不對,而要評出幼兒談話中的特點,這樣才有利于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3.上課的結尾
談話課的結尾,有多種方式,可以是自然性結束,也可以是以兒歌、謎語等方式結束,還可以游戲、表演、活動等方式來結束課。
總之,幼兒園的談話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學習的語言教育活動,其旨在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幫助幼兒學習傾聽別人談話,圍繞一定話題進行談話,習得與別人交流的方式、規則,培養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教師應在課堂活動中為幼兒創設談話的機會,發展幼兒的傾聽習慣和能力,引導他們學習基本的談話規則和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