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嫻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上思想政治課對于不少學生來說味同嚼蠟。究其原因,是許多學生難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深奧的理論,導致厭倦情緒的產生。再加上授課教師講課枯燥乏味,學生就更沒有興趣了。怎樣才能化腐朽為神奇,讓學生充滿熱情、輕松學習呢? 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教者掌握語言的藝術尤其是恰如其分地使用比喻是最為重要的。
一、利用圖示法進行直觀比喻
圖示法要求教者有善于聯想的習慣與能力,又要求教者掌握簡筆畫的基本技巧,通過直觀描述與描繪,把許多活生生的事物“搬進課堂”,“映入”學生的腦海。 比如,學習八年級下冊《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時,我把未成年人比喻為一株花苗,那么,家庭保護就是培育學生成長的土壤;學校保護就像學生成長中所需要的各種氮、磷、鉀等養料;社會保護是學生生長必不可少的陽光雨露;司法保護就像是殺蟲劑,共同為學生筑起一道安全堡壘。當然,自我保護也尤為重要,不然,在同一個苗圃里,就不會出現生長有快有慢的現象了。在作這一比喻的同時,我還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筆畫,簡單幾筆,寥寥幾句,在趣味盎然的氣氛中,學生很輕松地理解了各種保護對未成年人成長的作用以及相互間的關系。
二、利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比喻
這種方式要求注重生活積累,善于觀察聯想,利用身邊生活中的直觀結構,類比思想政治課程中抽象的知識。
比如,“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學生很難理解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把我國國民經濟比喻成一列火車,那么國有經濟就是火車頭,起著主導作用,集體經濟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經濟就依次是后面的車廂,各種所有制經濟相互并存,就像春意盎然的花圃,各有所長,發揮著各自的優勢,百花齊放,使我國的經濟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形象的比喻,使“主體”“主導”“重要組成”等教學中的難點就迎難而解。
三、使用幽默的語言進行比喻
生活中沒有幽默是乏味的,課堂上沒有幽默則是枯燥的,因而幽默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語言的潤滑劑。幽默的比喻往往可以緩解課堂氣氛,調節教學節奏,融洽師生關系,更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會讓學生感到緊張感,還能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得到啟示,從而改掉不良習氣。
案例一:在講解九年級《和平與發展的共同企盼》這一內容時,我教導學生如何正確認識世界各種力量的多元化分布時,把各個國家比喻成一個學校,把A國看成是校長,B國看成副校長,C國當作教導主任,D國比作大隊輔導員,E國好比團委書記,F國則是一個很想進入校級領導班子的普通教師但是因為品格、作風問題而與之無緣,以此來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了。
案例二:九年級思想政治課后練習,有這么一道選擇題:(多選題)下列各項內容中體現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國策有( )
A.計劃生育 B.保護環境
C.珍惜資源,節約能源
D.對外開放
解析:本題答案應該是ABC。D選項盡管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但不屬于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在答題時應看清題目要求。“就像我們在座的每個學生都是父母的孩子,但是我們不能說我們都是李某某(班上一學生)父母的孩子,要不然就亂套了。”一句幽默風趣的玩笑比喻,令學生大笑不已, 這使他們不僅感到輕松、愉快,還在笑聲中領悟到其中的道理,掌握了答題的技巧。
此外,可以用夸張式比喻、描述式語言等比喻形式等,這種方式不拘泥于格式,運用起來比較方便,學生也容易理解。此外,借助師生之間心靈的相知、情感的默契,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發認知共鳴,也能“碰撞”出幽默的火花。
總之,適當地引用“比喻”能夠使平時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有趣味性、有生動性,讓呆板的課堂教學變得更能引人入勝,幫助學生化難為易、觸類旁通,具有一“喻”破“天機”之神奇作用。在教學中,有些概念和原理是非常抽象的,當學生無法理解記憶時,我們可以選一些具體的事物,運用比喻的方法來對抽象原理進行說明,通過已知來引導未知,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在選擇喻體的時候要我們注意緊扣教材,切忌只遵教材、生拉硬拽;要注意緊扣生活實際,讓學生聽得懂,理解得了,從而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巧用比喻,才容易造成頭腦中的感性形象,給學生以鮮明的刺激,即等于是把學生自己列入教學內容的一部分,讓每位學生充當教學內容的關鍵部分,對教學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這樣,各種教學目標的達成自然就水到渠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