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清
曾經的湖南省長沙市第四十三中學(子弟學校)是一所鬧市中的薄弱校,2005年11月移交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后,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韶山南路學校(以下簡稱“我校”)。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環境和辦學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八年前學校積極踐行“特色興校,內涵發展”的辦學思路,以推廣國際象棋為辦學特色,努力讓每一個生命綻放精彩,實現了“人人會下國際象棋”, 探索了一條符合學校辦學實際的發展之路,實現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一、選擇:眾里尋她千百度
八年前,我校近八成的學生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如何讓這些學生像城市的學生一樣讀好書,還學上一兩項特長?選擇什么樣的項目更適合這些學生,更適合所有的家庭,更適合學校的發展;且讓區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長”發展戰略落地……這是我們苦苦思索的問題。
“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夢想不會自動變為現實,初心只能用行動去體現。為了選準項目,我們通過全面的調研,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自理能力比較強,意志堅定,但知識面、視野相對狹窄,自信心相對不足,學生行為習慣有點“野”。我們反復研究,最終選擇了國際象棋作為學校的特色發展項目。因為我們相信,國際象棋項目門檻低、投入小、普及快,一定能贏得家長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國際象棋不同于其他棋類,它是西方的一項宮廷運動,且是紳士、貴族的智力運動,強調禮儀和風度,是德育的良好載體。同時,國際象棋是世界上僅次于足球的體育項目,文化內涵豐富,它可以打開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的思維,增進學生們的友誼,減少城鄉學生之間的差異。它啟智、育心、習禮、怡情,有著其他棋類不可比擬的育人功能。
二、探索:衣帶漸寬終不悔
一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說: “雖然我臨近60歲,但我愿意為國際象棋的推廣做出努力,讓我來當教練,和孩子們共成長吧!”這就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言壯語! 羅耀仁老師是一位美術教師,曾經是國際象棋的門外漢,水平從零開始,現在已拿到全國競賽第八名,目前是我校國際象棋的總教練,八年來,可謂是功勛卓著。
有了領頭雁,更有后來人。我們啟動了全員培訓,中國棋院的姚振章老前輩走進了我校,湖南省棋類協會彭滌泉副主席應邀擔任了我們顧問。
我們“依靠自己的骨頭長肉”,培養了自己的師資,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國際象棋中受益。既然是讓每個學生受益,國際象棋進課表、進課堂就是我們必然的選擇,這就是我們的根,毫不避諱地說:我們的根就在課堂。
我校堅持每班每周有一節國際象棋課,且制定了課程綱要,確保了國際象棋教學的有效推進。有了自己的國際象棋專業師資,我們的“國象之路”越走越寬敞,越走越自在,我們成立了課題組,研發了校本教材,開展了課題研究,做到了項目推進更科學。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能量匯聚在一起,2016年,我們獲得了“全國國際象棋特色學校”的殊榮。
在教師的帶領下,國際象棋文化氛圍日臻濃厚,挑戰賽、擂臺賽、班級對抗賽、友誼賽、親子比賽、棋王棋后選拔賽、梯隊訓練、課間對弈如火如荼,國際象棋融入了學生的生活與生命。
國際象棋在我校已生根、發芽,且開花,但作為全國國際象棋特色校,我們有更多的責任與義務,要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感受國際象棋的魅力。我們在湖南省棋協和長沙市雨花區教育局的指導下,開展了送課下鄉,幫助薄弱學校培養教練,贈送教具、學具、教材等活動,成立了國際象棋教學同盟體,建立了傳幫帶的長效機制,師生共同探討、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收獲:吹盡黃沙始見金
八年來,國際象棋不僅為我們學校體育工作創造了輝煌,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引領師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帶動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湖南衛視、湖南教育電視臺、《湖南教育》《瀟湘晨報》等多家媒體多次報道了學校國際象棋特色的發展歷程。
幾年來,我校培養了國家二級運動員、棋協大師、候補大師8名,近六年連續蟬聯了湖南省國際象棋錦標賽小學組團體冠軍,獲國家、省市級團體獎20余項,個人獲獎五百余人次。
學校以國際象棋為主題開展課題研究,先后獲得“ 全國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長沙市友誼教育科研獎”“長沙市中小學課題成果一等獎”“雨花區教學質量優秀獎”。學校也先后被評為“長沙市中小學陽光體育先進單位”“雨花區教育科研先進單位”“ 雨花區學校特色項目建設優秀單位”等。
獎牌和榮譽的多少,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通過國際象棋實現學生“真”的成長——這才是我們推廣國際象棋的目的與歸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