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月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對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凝血四項檢測的臨床價值
陳小月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目的:探討對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凝血四項檢測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6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和同期收治的105例急性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及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105例健康人作為研究對象。將106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將105例急性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作為對照1組,將105例健康人作為對照2組。對三組研究對象均使用凝血分析儀CS5100和CA7000進行凝血四項檢測。然后,比較三組研究對象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FIB(纖維蛋白原)的水平和TT(凝血酶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的APTT、PT和TT均少于對照1組患者和對照2組健康人,其FIB的水平高于對照1組患者和對照2組健康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凝血四項檢測指標的變化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程密切相關。因此,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對評估腦梗死患者病情的變化、提高其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急性進展性腦梗死;凝血四項檢測;病情進展
進展性腦梗死是指患者在發病后其腦缺血和神經功能損傷的癥狀呈持續階梯式加重超過6h的臨床過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是急性腦梗死常見的臨床亞型,此類患者約占急性腦梗死患者的35%~40%[1]。由于對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小,易喪失對其進行最佳的治療時機,故其殘疾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有研究發現,普通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與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凝血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故可將其凝血四項檢測指標作為對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病程進行判斷的重要參考指標。為此,筆者對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和同期收治的105例急性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及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105例健康人均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從中找出了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凝血四項檢測指標的特點。
將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6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和同期收治的105例急性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及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105例健康人作為研究對象。將106例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將105例急性非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作為對照1組,將105例健康人作為對照2組。觀察組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其均未合并有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合并感染及嚴重的臟器疾病。在觀察組的106例患者中,有男性55例,女性51例;其年齡在52歲~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8±7.3)歲。在對照1組的105例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49例;其年齡在50歲~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2±7.0)歲。在對照2組的105例健康人中,有男性55例,女性50例;其年齡在51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4±7.2)歲。三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三組研究對象均使用凝血分析儀CS5100和CA7000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具體的方法為:1)抽取研究對象清晨空腹肘靜脈血作為血液樣本。觀察組患者與對照1組患者應在其發病的次日清晨進行抽血。2)將血液樣本送至實驗室待檢。3)對血液樣本進行常規的抗凝、離心等處理后,提取血小板血漿。使用凝血分析儀CS5100和CA7000對檢測樣本進行凝血四項檢測。進行凝血四項檢測的內容為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FIB(纖維蛋白原)的水平和TT(凝血酶時間)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APTT、PT和TT均少于對照1組患者和對照2組健康人,其FIB的水平高于對照1組患者和對照2組健康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凝血四項指標的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凝血四項指標的比較(±s)
注:a與對照1組相比,P<0.05;b與對照2組相比,P<0.05。
APTT(t/s) PT(t/s) FIB(g/L) TT(t/s)觀察組(n=106) 24.6±0.6ab 9.1±0.5ab 5.9±1.0ab 10.5±1.4ab對照1組(n=105)30.8±0.7b 11.8±0.6 3.8±0.7b 13.2±0.8對照2組(n=105)36.1±0.9 13.6±0.4 2.4±0.5 15.1±1.0
急性腦梗死是指腦動脈病變、血栓形成等因素引起的管腔狹窄或閉塞、突然造成局部腦供氧不足或中斷而引起的缺血、缺氧性腦組織壞死。此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2]。相關的臨床研究發現,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經臨床系統治療后,仍有約35%~40%患者的病情出現進行性加重,使其腦神經功能發生嚴重的缺失,此現象被稱為急性進展性腦梗死[3]。急性進展性腦梗死是臨床上一種難治性腦血管病。此病患者的病情通常可持續數天,不僅會加重其原有神經損傷的程度,也可使其病灶的同一供血區發生新的腦組織受損。血小板是人體血液的重要組成物質,其廣泛地參與患者的炎癥反應、血栓形成等病理過程。有研究發現,血小板的功能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發病和病情進展中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臨床上普遍認為,血小板功能異常是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強表示人體的血液呈高凝狀態,此狀態是評價血管內血栓形成的主要指標。另外,血小板的聚集會增加血液單位體積內血小板的數量,從而引起凝血功能異常。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APTT、PT和TT均少于對照1組患者和對照2組健康人,此研究結果與劉倩如[4]的研究結論相近。這說明,腦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若出現明顯的異常,其血栓形成的幾率會明顯增加,并可增加其病情進行性加重的風險。FIB是一種廣泛地存在于血漿中的非特異性應激蛋白,是凝血檢測項目中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該物質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發生凝固反應,形成網狀纖維蛋白。有研究發現,FIB水平的升高與食用油膩食物、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是誘發腦梗死的高危因素之一[5]。FIB水平的增高會導致人體血液的粘稠度升高,出現血液高凝狀態或引起凝血功能亢進,導致血液流動緩慢,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及 形成血栓。另外,在凝血酶的作用下,FIB形成的網狀結構可通過掩蓋電荷的方式來促使血紅細胞的凝聚,進一步加重血液的粘稠度,形成惡性循環,增加發生急性腦梗死的風險。有研究發現,FIB水平的升高不僅可增加血液細胞的粘附性,還能通過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而引發粥樣動脈硬化。國外的研究表明[6],降低腦梗死高危患者血漿中FIB的水平,能有效地阻斷其異常凝血的發生,避免血栓前體物質的形成,對降低或延緩其急性腦梗死的發生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IB的水平高于對照1組患者和對照2組健康人,此研究結果與左曉紅[7]的研究結果相符。這說明,FIB的水平與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的發生存在密切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凝血四項檢測指標的變化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程密切相關。因此,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對評估腦梗死患者病情的變化、提高其早期診斷的準確率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1]馬大威.凝血指標、炎癥因子和CRP檢測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6(8):1059-1060.
[2]張健平,劉巍.炎癥因子表達及凝血相關指標檢驗在急性進展性腦梗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3):92-93.
[3]Lee,J.H.,Choi,H.-C.,Kim,C. et al.Fulminant cerebral infa rction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after as cending type of facial necrotizing fasciitis[J].Journal of str 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Nat ional Stroke Association,2014,23(1):173-175.
[4]劉倩如.急性進展性腦梗死炎癥因子表達及凝血相關指標的檢驗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7):918-919.
[5]陳芳.C反應蛋白、D-二聚體及同型半胱氨酸的變化與急性腦梗死的關系[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9):42-43.
[6]Amorim,R.L.,DeAndrade,A.F.,Gattás,G.S. et al.Improved hemod ynamic parameters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aft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J].Stroke: 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 culation,2014,45(5):1375-1380.
[7]左曉紅.血漿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超敏C反應蛋白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0(34):3849-3851,3852.
R446.1
B
2095-7629-(2017)19-0190-02
陳小月,女,1985年9月出生,本科,主管檢驗師,研究方向:檢驗科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