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華
(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重慶 400050)
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療效分析
彭國華
(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重慶 400050)
目的:分析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86例患者隨機分為矯正-開放組與鼻竇開放組。為矯正-開放組患者采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進行治療,為鼻竇開放組患者采用鼻竇開放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矯正-開放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鼻竇開放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4,P=0.011)。結論: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臨床療效顯著。
鼻中隔矯正;鼻竇開放術;慢性鼻竇炎;鼻中隔偏曲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是一種發生于鼻竇黏膜的非特異性炎癥。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流膿涕、頭痛和嗅覺障礙等[1]。慢性鼻竇炎患者常合并有鼻中隔偏曲。進行手術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手段[2]。近年來,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3]。在本次研究中,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采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對43例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選取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這86例患者均經鼻竇冠狀位CT檢查與鼻內鏡檢查被確診患有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
將這86例患者隨機分為矯正-開放組與鼻竇開放組。矯正-開放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20例,其平均年齡為(38.63±4.15)歲。鼻竇開放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21例;其平均年齡為(38.76±6.9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鼻竇開放組患者采用鼻竇開放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用0.1%腎上腺素與1%鹽酸丁卡因棉片對其鼻腔黏膜進行表面麻醉,然后使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和濃度為1%的腎上腺素對其蝶竇部位進行神經阻滯麻醉。2)根據病變的范圍切除鼻鉤突、摘除鼻息肉,開放前后組篩竇和蝶竇,擴大上頜竇、額竇和蝶竇的開口。為矯正-開放組患者采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進行治療。手術方法是:1)進行鼻竇開放術的方法與鼻竇開放組相同。2)于鼻中隔黏膜上做一個L型切口,切開鼻中隔黏膜,沿黏骨膜下對鼻中隔黏膜進行剝離。3)切除部分鼻中隔軟骨,并對偏曲鼻中隔的骨性部分進行咬除。4)用膨脹海綿對鼻腔進行填塞抗感染治療,并于術后2 d內取出膨脹海綿。定期清理術腔內的分泌物,以防止術腔感染,直至術腔內組織上皮化。
治愈:患者的頭昏、頭痛、鼻塞、流膿涕等癥狀基本消失,鼻腔黏膜的色澤恢復正常,中下鼻甲腫脹完全消退,其進行CT檢查的結果為竇腔密度正常。顯效:患者的頭昏、頭痛、鼻塞、流膿涕等癥狀明顯減輕,鼻腔黏膜的色澤趨于正常,中下鼻甲腫脹基本消退,其進行CT檢查的結果為竇腔局部模糊。有效:患者的頭昏、頭痛、鼻塞、流膿涕等癥狀有所減輕,中下鼻甲輕度腫脹,其進行CT檢查的結果為竇腔模糊,但病灶密度有所降低。無效:患者的頭昏、頭痛、鼻塞、流膿涕等癥狀無明顯改變,中下鼻甲腫大,其進行CT檢查的結果為竇腔模糊,且病灶密度未降低。
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矯正-開放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的患者有16例(占37.21%),為顯效的患者有12例(占27.91%),為有效的患者有12例(占27.91%),為無效的患者有3例(占6.98%)。矯正-開放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02%(40/43)。鼻竇開放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的患者有9例(占20.93%),為顯效的患者有12例(占27.91%),為有效的患者有10例(占23.26%),為無效的患者有12例(占27.91%)。鼻竇開放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2.09%(31/43)。矯正-開放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鼻竇開放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54,P=0.011)。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據統計,約有40%以上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合并有鼻中隔偏曲。有研究指出,鼻中隔偏曲與鼻竇炎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4]。鼻中隔偏曲主要是由于鼻中隔發育異常或受到撞擊引起的。鼻中隔偏曲程度較輕的患者一般無明顯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鼻塞、頭痛及嗅覺障礙等癥狀[5]。日本學者高橋良基于鼻整形的技術,改良了傳統的鼻中隔黏膜切片術,在施行該手術的過程中只切除少量的鼻中隔軟骨(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這就是“鼻中隔矯正術”的雛形[6-7]。
相關的文獻報道指出,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可改善患者鼻腔的通氣功能,保證其鼻道、鼻竇口的通暢,從而可降低其鼻腔粘連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8-9]。屈雙燕[10]等在臨床研究中發現,與用傳統的鼻竇開放術相比,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能夠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矯正-開放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02%,鼻竇開放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1.43%。矯正-開放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鼻竇開放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54,P=0.011)。
筆者認為,在實施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時應注意以下兩點:1)進行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的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在術后可能會出現鼻黏膜腫脹的癥狀。因此,在術后 應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2)在術后,應按時為患者換藥,并及時清理其鼻道內的膿性分泌物,以防止其發生鼻黏膜感染。
綜上所述,用鼻中隔矯正聯合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改善患者鼻腔的通氣功能。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劉新艷.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與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J].中外醫療,2015,34(30):83-84.
[2] 唐江華,唐鳳翔.探究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效果[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4):87-89.
[3] 查雄.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與鼻竇開放術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185.
[4] 劉為民,曲琳,馬志華,等.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與鼻竇開放術的臨床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09,31(7):632-633.
[5] 王云杰.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及鼻腔鼻竇手術94例[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6,6(6):383,后插3.
[6] 王力紅,趙宇,安惠民,等.鼻內鏡鼻竇手術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的并發癥特征[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17(6):374-375.
[7] 姜雙仙.鼻內鏡下二線減張法鼻中隔矯正術對變異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療效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9):5586-5588.
[8] 程琳,何志龍.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92例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3):415-417.
[9] 李清波.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與鼻竇開放術的療效[J].當代醫學,2013(1):113-114.
[10] 屈雙燕.鼻內鏡下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與常規鼻竇開放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9):963-965
R765.4+1
B
2095-7629-(2017)17-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