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叢文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醫院有限責任公司麻醉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對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患者實施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研究
崔叢文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醫院有限責任公司麻醉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目的:探討對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患者實施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對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某院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6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64例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有32例患者。對甲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對乙組患者進行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肌松藥(琥珀膽堿)的追加率以及術后拔管的時間、呼吸恢復的時間和VAS評分。結果:乙組患者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更少,其術中肌松藥的追加率更低,與甲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患者術后拔管的時間和呼吸恢復的時間均更短,其術后的VAS評分更低,與甲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患者實施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減少其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降低其肌松藥的追加率,縮短其術后拔管的時間和呼吸恢復的時間,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
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表面麻醉;全身麻醉
現階段,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該術式主要用于治療聲帶息肉、聲帶小結、聲帶囊腫等疾病,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病變切除徹底以及手術的用時短等優點。臨床研究表明,該術式對麻醉的要求較高。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對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患者實施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
選擇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某院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64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64例患者均具有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指征,且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病歷資料不全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隨機將這64例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有32例患者。在甲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齡為19~68歲,平均年齡為(38.62±6.47)歲;其體重為42~79 kg,平均體重為(63.7±4.1)kg。在乙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19~67歲,平均年齡為(38.41±6.13)歲;其體重為43~78 kg,平均體重為(62.8±4.2)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待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開放靜脈通路,連接多功能監護儀,全面監測其心電圖、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為患者注射咪唑安定(劑量為0.05 mg/kg)和阿托品(劑量為0.005 mg/kg)。若患者為女性,應選擇ID 5.5-6型氣管導管;若患者為男性,應選擇ID 6-6.5型氣管導管。在此基礎上,對甲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方法是:用琥珀膽堿(劑量為1.5 mg/kg)、瑞芬太尼(劑量為1.5~2 μg/kg)和依托咪酯(劑量為4 mg/kg)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待患者的肌顫反應消失后,立即對其進行氣管內插管。為患者連接麻醉機,全面控制其呼吸狀況。將潮氣量設為6.8 ml/kg,將呼吸頻率設為12次/min,并對其呼氣末二氧化碳的含量進行監測。術中持續為其泵注丙泊酚(泵入的速率為6~10 mg-1·kg-1·h-1)和瑞芬太尼(泵入的速率為0.1~0.3 μg-1·kg-1·h-1)進行麻醉維持,同時為其注射5~10 mg的地塞米松。對乙組患者進行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方法是:用琥珀膽堿(劑量為1.5 mg/kg)、瑞芬太尼(劑量為1.5~2 μg/kg)和依托咪酯(劑量為4 mg/kg)對患者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成功后,用一次性噴霧對其咽喉部的聲門進行表面麻醉(劑量為2 ml),再對其氣管進行表面麻醉(劑量為1 ml)。之后對患者進行氣管內插管。為其連接麻醉機,全面控制其呼吸狀況。將潮氣量設為6.8 ml/kg,將呼吸頻率設為12次/min,并對其呼氣末二氧化碳的含量進行監測。術中持續為其泵注丙泊酚(泵入的速率為6~10 mg-1·kg-1·h-1)和瑞芬太尼(泵入的速率為0.1~0.3 μg-1·kg-1·h-1)進行麻醉維持,同時為其注射5~10 mg的地塞米松。術中根據兩組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合理調整麻醉藥的使用劑量。若其聲帶未充分靜止,則追加適量的琥珀膽堿;若其術中的心率低于50次/min,則追加適量的阿托品。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和肌松藥(琥珀膽堿)的追加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拔管的時間、呼吸恢復的時間和VAS評分。VAS評分的分值為0~1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強烈。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術中肌松藥的追加率用%表示,用x2檢驗,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以及術后拔管的時間、呼吸恢復的時間和VAS評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乙組患者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和肌松藥的追加率分別為(159.7±58.2)ml和9.38%,甲組患者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和肌松藥的追加率分別為(230.5±61.4)ml和81.3%。乙組患者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更少,其術中肌松藥的追加率更低,與甲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丙泊酚使用劑量及肌松藥追加率的比較
乙組患者術后拔管的時間、呼吸恢復的時間和VAS評分的均值分別為(9.2±6.3)min、(7.3±5.7)min和(2.6±1.3)分,甲組患者術后拔管的時間、呼吸恢復的時間和VAS評分的均值分別為(19.7±7.8)min、(12.4±6.2)min和(5.8±1.6)分。乙組患者術后拔管的時間和呼吸恢復的時間均更短,其術后的VAS評分更低,與甲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呼吸恢復時間及VAS評分的比較
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在聲帶疾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術式需要使患者的口腔保持開放的狀態,將其聲門充分地暴露出來。在此過程中,需保持患者的聲帶靜止不動。有報道稱,僅采用表面麻醉或靜脈麻醉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無法保證其聲帶靜止不動,易影響手術操作。近年來,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對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患者實施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較好,能提高麻醉的效果,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乙組患者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更少,其術中肌松藥的追加率更低,與甲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乙組患者術后拔管的時間和呼吸恢復的時間均更短,其術后的VAS評分更低,與甲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進行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的患者實施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減少其術中丙泊酚的使用劑量,降低其肌松藥的追加率,縮短其術后拔管的時間和呼吸恢復的時間,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
[1] 趙權,吳成.表面麻醉纖維喉鏡與全麻顯微支撐喉鏡下對不同類型聲帶息肉摘除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23):4414-4415,4416.
[2] 紀金芬,樊照娣.表面麻醉與全身麻醉在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6):185,187.
[3] 鄧立強.丙泊酚復合全麻加氣管表面麻醉用于聲帶手術的臨床觀察[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32(4):179-180.
[4] 劉業寧,方朝新,賴其敏,等.顯微支撐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6):86-88,92.
R614
B
2095-7629-(2017)17-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