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 常州 213000)
在對患者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時應用超聲引導法與神經刺激儀引導法的效果比較
王 瑩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目的:比較超聲引導法與神經刺激儀引導法在對患者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下肢手術和神經阻滯麻醉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5例/組)。在這兩組患者接受下肢手術期間,對對照組患者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比較兩組患者的神經阻滯失敗率、術中輔助鎮痛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和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神經阻滯失敗率和術中輔助鎮痛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和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神經刺激儀引導法相比,超聲引導法在對患者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神經阻滯失敗率、術中輔助鎮痛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麻醉起效的時間。
超聲;神經刺激儀;坐骨神經;股神經;神經阻滯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超聲定位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神經刺激儀引導法與超聲引導法均為臨床上常用于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的引導方法[1-2]。為了比較超聲引導法與神經刺激儀引導法在對患者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下肢手術和神經阻滯麻醉的50例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間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下肢手術和神經阻滯麻醉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50例患者中有男性34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32~75歲。將這5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25例/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接受下肢手術前,指導其禁食、禁飲。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記錄其身高、體重,并對其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進行持續監測。然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靜脈輸注0.02 mg/kg的咪達唑侖和1 μg/kg的芬太尼。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患者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坐骨神經阻滯的方法是:1)指導患者收腹、屈膝,協助其取阻滯側在上的側臥位。2)在患者股骨大轉子與髂后上棘之間標記穿刺點,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3)連接神經刺激儀,將初始輸出電流設置為1 mA,頻率設置為1 Hz。4)使用穿刺針對患者的穿刺點處進行穿刺,垂直緩慢進針約5~8 cm,直至其出現腓腸肌收縮及足背屈的情況。5)將神經刺激儀的輸出電流調至0.5 mA,若患者仍存在腓腸肌收縮及足背屈的情況,可判定穿刺針已觸及其坐骨神經。6)回抽無血液后,緩慢地向坐骨神經處注入20 ml濃度為0.5%的羅派卡因。完成注射后,拔除穿刺針。實施神經刺激儀引導下股神經阻滯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在其恥骨聯合與髂前上棘之間畫一條連線。在此連線中點外側的1~1.5 cm處做一個穿刺點標記。2)連接神經刺激儀,將初始輸出電流設置為1 mA。3)使用穿刺針對患者的穿刺點處進行穿刺,垂直緩慢進針,直至其出現股四頭肌收縮及髕骨抽動的情況。4)將神經刺激儀的輸出電流調至0.4 mA,若患者仍存在股四頭肌收縮及髕骨抽動的情況,可判定穿刺針已觸及其股神經。5)回抽無血液后,緩慢地向股神經處注入20 ml濃度為0.5%的羅派卡因。實施超聲引導下坐骨神經阻滯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阻滯側在上的側臥位,讓其屈膝、屈髖。2)使用超聲儀的探頭(頻率為12~14 MHz)在股骨上方進行垂直掃查,并選擇最佳的坐骨神經顯示切面。3)在超聲儀的引導下,為患者確定穿刺點。4)對穿刺點處的皮膚進行常規的消毒,對預計穿刺路徑進行局部麻醉。在進行穿刺的過程中,應保持針尖斜面朝向探頭面。5)在將針頭推至患者的坐骨神經干表面后,為其注射20 ml濃度為0.5%的羅派卡因。實施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使用超聲儀的探頭在其股骨上方進行垂直掃查,并選擇最佳的股神經顯示切面。2)在超聲儀的引導下,為患者確定穿刺點。3)對穿刺點處的皮膚進行常規的消毒,對預計穿刺路徑進行局部麻醉。在進行穿刺的過程中,應保持針尖斜面朝向探頭面。4)在將針頭推至患者的股神經干表面后,為其注射10 ml濃度為0.5%的羅派卡因。5)退出穿刺針,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患者股神經干的另一側注射10 ml濃度為0.5%的羅派卡因。
觀察兩組患者的神經阻滯失敗率、術中輔助鎮痛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和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資料。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和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用(±s)表示,采用t檢驗,神經阻滯失敗率、術中輔助鎮痛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8.0%)的神經阻滯失敗,有8例患者(占32.0%)術中需要進行輔助鎮痛。觀察組25例患者的神經阻滯均獲成功。其中有2例患者(占8.0%)術中需要進行輔助鎮痛。觀察組患者的神經阻滯失敗率和術中輔助鎮痛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和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的比較(±s)
組別 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min) 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min)對照組 14.6±5.7 17.6±5.2觀察組 9.4±5.3 14.3±4.8 t值 4.1 4.9 P值 0.03 0.04
在術后,對照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穿刺部位腫痛,有1例患者發生神經受損。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6.0%(4/25)。觀察組患者未出現術后并發癥。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神經刺激儀引導法與超聲引導法均為臨床上常用于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的引導方法。有研究指出,采用超聲儀引導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能夠快速、準確地定位患者的坐骨神經干和股神經干,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3-6]。為了比較超聲引導法與神經刺激儀引導法在對患者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下肢手術和神經阻滯麻醉的50例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神經阻滯失敗率和術中輔助鎮痛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感覺阻滯起效的時間和運動阻滯起效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神經刺激儀引導法相比,超聲引導法在對患者進行坐骨神經及股神經阻滯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神經阻滯失敗率、術中輔助鎮痛率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麻醉起效的時間。
[1] 林育南,劉敬臣.超聲技術在麻醉領域的應用[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4,16(11):760-762.
[2] 梁玉柱.超聲技術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S2):45-46.
[3] 熊艷.重復床旁超聲檢查在重癥創傷中的應用[J].青島醫藥衛生,2014,46(2):132-133.
[4] 余建華,廖榮宗,劉萊利,等.超聲引導下坐骨神經阻滯對膝部以下手術的麻醉效果的影響[J]. 遼寧醫學院學報,2016,37(2):46-49.
[5] 馬東暉,胡家瑞,涂淑敏.超聲引導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在下肢手術中的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3,34(12):30-31,34.
[6] 李鵬,蔡兵,李美亭.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引導兩種臂叢神經阻滯定位方法的比較[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31(7):644-646.
R614
B
2095-7629-(2017)17-0088-02
王瑩,女,1981年出生,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麻醉方面的研究,郵箱:wangying86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