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劉文清
(1.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3)
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究
王昭君1,劉文清2
(1.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3)
目的:探討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55例血管外科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這55例患者住院期間,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并實施安全管理措施。觀察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和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與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相比,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降低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
護理安全管理;血管外科;護理風險事件;滿意度
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具有年齡偏大、病情復雜且進展快等特點,因此實施血管外科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1]。相關的文獻報道指出,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可有效地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為了進一步探討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筆者對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55例血管外科住院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年齡在18歲以上。2)病情符合《外科學》[2]中關于血管外科疾病的診斷標準,經CT檢查、X線檢查或MRI檢查被確診患有血管外科疾病。3)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合并有心、肝、腎功能不全。2)有精神疾病史。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55例血管外科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55例患者中有男性31例(占56.4%),女性24例(占43.6%);其年齡在24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52.6±3.7)歲;其中有下肢靜脈曲張患者12例,深靜脈血栓患者15例,急性動脈栓塞患者5例,腹主動脈瘤患者8例,閉塞性動脈硬化患者4例,其他血管外科疾病患者11例。
1.4.1 分析護理風險 將以往發生的護理不安全事件作為護理風險分析依據,組織護理人員進行討論。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總結臨床護理經驗,確定血管外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點:1)護士的安全意識差。2)進行抗凝治療期間,患者容易發生出血性疾病。3)患者因長期臥床常會發生壓瘡。4)患者在行走、如廁時跌倒。5)患者并發肺栓塞。
1.4.2 實施護理安全管理 針對上述風險因素制定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具體的管理方法如下:1)提高護理安全意識。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應采用集中教育和個體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在交接班時,護士長向護士強調要時刻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對于工作時間在3年以內的護士,護士長應定期指派其參加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指導其通過寫工作總結等方式,及時發現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實習護士在進入科室實習前,應先接受規范的護理安全教育。2)預防出血性疾病。進行抗凝治療是血管外科常用的治療手段,能夠有效地避免血栓的形成,但患者在治療期間常會發生出血性疾病。針對這一情況,在對患者進行抗凝治療前,護理人員應協助其進行各項檢查,并密切監測其APTT、INR及用藥反應。以應用肝素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為例,其APTT的水平應為對照值的1.5~2.5倍。以應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為例,其INR值應在2~3之間[3]。在治療后,患者若出現惡心、頭痛、嘔吐、消化道、牙齦出血等癥狀,護理人員應及時向醫生匯報,并協助醫生對其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3)預防壓瘡。血管外科疾病患者因長期臥床常會發生壓瘡。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的壓瘡風險進行評估,每隔2 h協助其翻身1次。在協助患者翻身的過程中,對其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并為其拍背。及時為患者更換床單被褥,每天使用溫水為其擦拭身體,使其皮膚保持清潔干燥,必要時可為其使用電動氣墊床。4)防止跌倒。在65歲以上的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在其床頭懸掛防跌倒卡和防墜床卡。告知患者家屬應至少留1人對患者進行陪護。在護士站的警示板上,標記存在跌倒風險患者的床號、姓名,將其作為重點的安全管理對象。在患者睡前,護理人員應為其拉起床檔。對于肢體缺血、截肢、偏癱的患者,應禁止其單獨行動,囑咐其必須在家屬或護士的陪同下下床活動。在走廊、衛生間等地點安裝扶手,保持地面的清潔干燥,并在醒目位置張貼防滑倒的提示畫。5)預防肺栓塞。在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指導其進行10~14 d的絕對臥床休養。不得對其肢體進行熱敷或按摩,以防止其發生血栓脫落。在治療期間,患者若出現胸悶、胸痛、呼吸不暢等癥狀,護理人員應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救治。
觀察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和對護理的滿意度。
將研究數據輸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和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為16.4%。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為3.6%。與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相比,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后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這55例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85.5%。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55例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8.2%。與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相比,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55例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后這55例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血管外科住院患者具有年齡偏大、病情復雜且進展快等特點,因此實施血管外科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明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有利于制定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從而可改進護理質量。相關的文獻報道指出,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是提高護理質量的有效途徑[5]。邢桃紅等[6]在臨床研究中對240例血管外科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這240例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88.0%。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240例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9.0%。2)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240例患者均未發生壓瘡、跌倒、墜床等護理風險事件。上述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的結果相似。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相比,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這55例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降低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王軍芳.探究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1):127-128.
[2]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87-1388.
[3] 劉丹.心臟大血管外科安全管理的預見性分析與防范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168-170.
[4] 湯倩.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5,2(15):196-197.
[5] 閆妍,李海燕,王金萍,等.主動脈夾層患者護理安全管理新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5):36-39.
[6] 邢桃紅,張軍,李喜娓,等.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4):122-123.
R473
B
2095-7629-(2017)17-0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