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日本松下總部采訪,《商界》記者驚訝地發現,這家傳統意義上的家電企業,已經轉身成為一家前沿科技企業。雖然松下的電視業務已經退出中國市場,但各式松下機器人卻活躍在遍及全球的工廠與家庭里。
我們追尋其中的原因,大致得到三個“變化”:松下的產品服務變了,更適應潮流;組織結構變了,更追求效率;最重要、最核心、最源頭的則是人變了:這家曾極致迷信“忠誠”的日本企業,眼下正孜孜不倦地追求來自全球500強的頂級人才。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老牌企業的凋敝,諸如諾基亞、寶潔、娃哈哈等,似乎上了年紀的企業都面臨困境。但是,松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積極的反例。新生與凋敝的背后,似乎隱藏著一個結論:三個“變化”的反面,就是三個“固化”。
第一,產品服務固化。簡言之舊時的明星產品扔不掉,也不敢扔,卻面對不斷的市場萎縮。比如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面、諾基亞的塞班系統。
須知,固化“專業”“可信賴”等產品特質雖然是好事,但強如Thinkpad筆記本也必須緊跟“輕薄”的時代需求。而喬布斯再偉大,他的繼任者庫克也不敢違背潮流繼續豪賭3.5寸小屏手機。
第二,公司結構固化。起初什么樣,現在還是什么樣,只是更大了。比如娃哈哈的聯營體,最早為娃哈哈鋪陳二三四線市場立下汗馬功勞,但仍逃不脫經濟學的規律:邊際效益遞減,如今更成為重塑品牌形象的壁壘。
如今,農夫山泉已經脫離大經銷商制,可口可樂把內地瓶裝廠都賣掉了,都在一心一意輕裝上陣、重點經營。事實上,幾乎所有轉型成功的老牌企業,都為了市場的新局面而拋棄了曾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過去。
第三,最重要、最核心、最源頭的——人的固化。
一切固化,說到底就是公司高層對既往成功的迷信、對舒適區的依賴。走下坡路的老牌企業,說了算的總是那么幾個人。或者,老板喜歡用某個地方的人、某個學校的人、某個公司的人,甚至干脆就是美女帥哥……
不管用什么人,其實都是一個模子的人,還美其名曰企業文化。殊不知,公司產品方面已經長時間拿不出一款激動人心的爆款。
松下的“人事”走到今天,我們難以用三言兩語進行總結。但是我們清楚,歷史上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殘殺功臣。手段或溫柔或殘忍,都在延續組織的活力與激情。
猶記當年淘寶網受累C2C模式弊端,馬云果決解除淘寶網、中供體系歷史功臣的職務,改換接受新觀念(天貓B2C)的人才上馬,其中甚至包括一位公司前臺。
變則生,不變則亡。沒有一位企業家能夠永遠正確,也沒有一家公司能以不變的姿態基業常青。這是現實教給我們的最廉價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