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乾
前不久,江蘇某縣區的教育局長,因發表《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的講話,在網絡媒體上引發軒然大波,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引發眾多媒體和學者的廣泛關注。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新話題,而是一個老問題。如,2014年,黑龍江某市畜牧局局長改任教育局局長引發了媒體、教育學者關于誰有資格做教育局長的討論。而且這樣的事不僅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是一個熱門話題。
美國著名的《教育周刊》從1999年11月到2000年1月曾以“誰最適合做教育領導”為題作了系列專題報道。討論教育領導者問題。在國內,2008年第6期《中小學管理》刊登了《教育局長的角色困境》一文,文中寫到:“目前在全國隨機抽樣獲得的122位教育局長正職中,來自教育系統外的人占到了60%以上。”第9期又刊登了《誰來當教育局長》一文,對教育局長來自教育系統外部表示憂慮:這些所謂外行能夠領導內行嗎?從中不難看出這樣的主張和研究,就其實質而言,是在呼喚教育局長走專業化之路。
這些年來,這一問題仍然沒有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夠重視,對教育局長這個職位并沒有被真正納入“專業化”的范疇。在地方教育局局長的人選和任命上,主要側重行政級別是否符合,而很少關注教育局長的專業資質。很多縣區教育局長都是從鄉鎮一級或縣局一級轉任的,從教育系統選任或從校長崗位上提拔的則較少。當這些有著豐富行政管理經驗的鄉鎮長或其他局級領導轉任到教育局長這個角色時,往往缺乏對教育的“專業性”認識,工作中習慣于用行政手段強推,很少用教育的示范引領和潛移默化,多注重行政思維,忽視教育思維,甚至缺乏對教育規律的敬畏和遵循。教育是一個知識性、專業性、科學性很強的行業,作為領導教育工作的局長來說,不僅要有一定行政級別和領導能力,而且還要熟悉教育這一專業,必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懂得教育的一般規律。專業教育管理者角色是教育局長的主導性角色,其他角色都是輔助性角色。
從媒體披露的一些縣區教育局長的言行和處事來看,教育局長的“官員化”而非專業化的問題的確讓教育走了很多彎路,也讓地方教育發展遇到“瓶頸”。縣區教育局長用行政思維解決教育問題導致教育的行政化越來越突出,依賴行政指令辦教育,教育急功近利,學校的官本位思想越發濃厚,背離教育的本質。
“校長講級別、講排場、不會講課,也很少進課堂;教育局長缺乏教育專業知識,不按教育規律辦事;校長、教育局長的‘官員化、非專業化現象應引起人們的警惕。”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認為,這一現象影響了我國教育目標的實現,建議盡快改革校長、教育局長的任用制度,實現教育家辦學。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當一個縣區的教育局長,不僅是幾百個學校,萬把學生的導師,而是一個幾十萬民眾的導師。他的地位好比一個集團軍的總司令,甚至是一個戰區的司令長官。”陶先生把縣區教育局長地位和作用比作集團軍司令,可見一個縣區教育局長應該像軍隊司令一樣重要,要具有專業素質。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局長的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往往影響和決定著一方教育,影響著校長和教師的工作狀態、精神面貌以及生存方式。換言之,一個好的教育局長,可以造就一批好校長、好教師,從而造就一個地方的教育生態,一個好局長就是一方好教育。
眾所周知,教育局長是一個地方教育的主政者,也是區域教育的“掌舵人”。他的經歷決定著他看教育的視野,也決定了他對學校教育的定位,可以說,一個教育局長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方教育品質,有什么樣的局長,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局長的興奮點在哪,校長的興奮點就在哪,學校辦教育的方向就在哪兒。如果教育方向錯了,教育就會南轅北轍,越努力越失敗,跑得越快離教育目標越遠。如果大多數教育局長朝著教育家的方向發展,肯定有利于區域教育發展。
但僅僅討論是不夠的,要盡快建立地方教育局長的專業化標準,完善地方教育局長的選拔任用制度,為挑選具有現代教育專業素養的教育局長尋找路徑。無論是從區域教育改革實踐,還是從理論分析而言,讓教育局長明晰角色定位,走向專業化職業發展之路,無疑是時代需要。像有“教育高地”之稱的濰坊市一樣明確建立縣級教育局長任職資格制度,將有一定的教育系統工作經歷,且具有較高教育專業水平的人選拔到教育局長的崗位上,實現教育局長專業化走向,從而推進教育家辦教育的進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