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胡底和李克農、錢壯飛一起被譽為我黨隱蔽戰線的“龍潭三杰”,他們都是文藝愛好者,都喜歡演戲,其中以胡底成就最高。胡底早年曾是中國最早的武打電影演員,1931年秋奔赴中央蘇區后,撰寫了多部“大戲”劇本,擔任多部“大戲”的主演,還是高爾基戲劇學校的兼職教員。胡底的創作和演出,塑造了一系列惟妙惟肖的舞臺形象,為紅色戲劇演出積累了舞臺經驗,成為中央蘇區紅色戲劇運動的主將,深受蘇區軍民喜愛。
胡底早年曾主演過多部電影
胡底,1905年3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縣一戶工商業者兼地主的家庭,1923年考入北京的中國大學。1924年,胡底經同學吳鹿鳴的介紹,在北京的安徽會館和在北京醫學專科學校讀書的錢壯飛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成為摯友。胡底天資聰慧,多才多藝,文藝造詣很高,文章寫得也好,吹拉彈唱無所不通。胡底有表演天才,性格開朗,談吐風趣,善于交際,樂于助人。當時錢壯飛住在北京西城平安里,胡底經常前來聚談。1925年,胡底和錢壯飛、張振華夫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26年,錢壯飛、胡底和徐光華合辦了一家電影公司——光華電影公司,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武俠電影片《燕山俠隱》。當時,胡底與錢壯飛一面拍電影,一面借此掩護黨的秘密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胡底和錢壯飛被通緝。1927年冬,胡底和錢壯飛一起離京赴滬。由于行動匆促,初到上海時同黨組織失去聯系。1928年春,胡底為了維持生活,應聘進入上海影片公司工作,他俊逸瀟灑,多才多藝,在《盤絲洞》《昆侖大盜》等武俠電影中出演男主角,被譽為“東方范朋克”。在上海時期,除了演電影之外,胡底還曾是“左聯”的作家,主編過《北斗》雜志。
從1928年到1929年,錢壯飛、李克農、胡底先后考入上海無線電管理局工作。1930年,胡底被派往天津籌建國民黨特務機關北方分部“長城通訊社”并出任社長。從1929年12月到1931年4月,錢壯飛、李克農、胡底三人情報小組幾乎掌握了國民黨特務機關的全部活動,給黨中央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機密情報。特別是1931年4月24日顧順章被捕叛變、敵人企圖將中共中央機關一網打盡的緊急關頭,他們及時向黨報警,保衛了中共中央的安全,避免了一場大災難。正如周恩來后來感慨道“如果沒有龍潭三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都將被改寫”。1931年5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李克農、錢壯飛、胡底撤往中央蘇區工作。胡底同錢壯飛于1931年8月一起離開上海前往中央蘇區,李克農到達時間稍晚一些。在瑞金,李克農、錢壯飛、胡底同在保衛系統工作,李克農任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紅軍工作部部長等職,錢壯飛任中革軍委政治保衛分局局長、紅一方面軍保衛分局局長等職,胡底先后擔任國家保衛局執行部預審科長、偵查部部長、紅一方面軍保衛分局局長兼執行部長等職。
到中央蘇區后不久,胡底于1932年春兼任了紅軍總政俱樂部主任,除督促連隊文化娛樂工作以外,主要是組織晚會和演出節目。胡底以滿腔熱情投入中央蘇區紅色戲劇活動中,集編輯、導演、演員三種身份于一體,把蘇區文藝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為紅軍第一個專業劇團——八一劇團和中央蘇區最大的劇社工農劇社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胡底剛到中央蘇區,就參加了兩次大型文藝演出
1931年秋到中央蘇區后,具有文藝特長的龍潭三杰參與了多部紅色戲劇的演出。錢壯飛扮演過眾多角色,尤以裝扮蔣介石最為出色。李克農善演喜劇,專門演反派人物,演得十分成功,被譽為“滑稽博士”。胡底英俊瀟灑,以出演正面人物為主。
到達中央蘇區不久,適逢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屆工農兵代表會議召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為了慶祝大會召開,1931年9月底,成立了由李伯釗、錢壯飛、胡底三人組成的文娛小組,集體創作了兩部“大戲”——《最后的晚餐》(錢壯飛執筆)和《黑奴吁天錄》(李伯釗執筆)作為壓軸節目。話劇《最后的晚餐》通過一位畫家筆下樵夫的美與丑的對比,反映當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把一個世界上最美的人變成了一個最丑陋的囚犯,揭露軍閥混戰毀滅良善,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在這部“大戲”中,胡底演主角樵夫,鄭曉周飾畫家,唐儀貞飾樵夫之妻,錢壯飛飾法官,贏得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贊揚。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接見了全體演員。胡底在《黑奴吁天錄》中也是主演,飾演黑奴。李克農、李伯釗、危拱之、蔡韌湘、錢壯飛、何叔衡分別扮飾了黑奴主、黑奴妹妹、奴隸主之女、黑奴妻、侯爵、法官。大家開始擔心群眾接受不了黑奴題材,但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觀眾被劇情深深地吸引。這部取材于外國小說的戲,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應。當劇中的農奴奮起反抗,痛打欺壓凌辱他們的農奴主及反動官僚時,全場觀眾情緒激動,一齊高聲怒吼“打!打!打!打倒地主!”的口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李伯釗、李克農、胡底、錢壯飛等人高水平的演出,讓觀眾大開眼界,在中央蘇區影響很大。《最后的晚餐》和《黑奴吁天錄》兩部“大戲”的演出具有特別的意義,標志著蘇區戲劇題材的豐富和擴大,除直接反映革命斗爭現實題材的政治性劇目,也出現了多樣題材的藝術性劇目,藝術水準大為提高。
隨后,胡底參與了慰問參加寧都暴動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的演出。1931年12月,趙博生、董振堂率領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1.7萬人起義,加入工農紅軍,被編為第五軍團。由于第二十六路軍官兵來自北方,在江西產生水土不服狀況,思想上產生了波動。為慰問起義將士和宣傳我黨政策,毛澤東找來胡底、錢壯飛、李伯釗三位文藝骨干開會。毛澤東提出,要穩定起義將士的政治情緒,要想法啟發他們的覺悟,使他們認識過去是為軍閥打仗,現在是為蘇維埃而奮斗。為貫徹毛主席的指示,李伯釗、胡底、錢壯飛等人突擊創作了一部大型話劇《為誰犧牲》,描寫了一個白軍士兵的悲慘遭遇和思想覺醒:青年農民為生活所迫,從鄉下挑菜進城去賣,不料被國民黨拉伕隊拉去當兵,參加“圍剿”蘇區的戰爭。國民黨一戰而敗,青年當了俘虜。青年惦念家中的妻子,要求能回家鄉去,得到紅軍的批準。回家途中路遇流落街頭、賣唱乞討的妻子,青年悲喜交集。此時,青年又被國民黨抓兵隊抓走,被第二次送上戰場。當他再一次被俘虜后,便決心留在蘇區當紅軍。后來,他的妻子在紅色互濟會的幫助下來到蘇區,夫妻終于團聚。在這部“大戲”中,胡底與李伯釗主演青年夫妻,錢壯飛飾演蔣介石。在起義部隊演出時,效果出奇的好。全劇閉幕后,會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部戲在部隊里演出了一個多月,影響巨大,對寧都暴動戰士的轉變起了極好的教育作用。endprint
龍潭三杰還一起編過劇本。1933年8月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隆重舉行首次八一建軍節紀念活動,進行了文化、教育、軍事等各種項目的競賽和文藝會演。李伯釗、李克農、錢壯飛、胡底等人根據周恩來的腹稿,編寫了話劇《殺上廬山》,表現了在紅軍的打擊下,蔣介石及其“廬山軍官訓練團”覆滅的過程,成為這次文藝會演的壓軸戲。《殺上廬山》由羅瑞卿任導演,由聶榮臻飾宋子文,由錢壯飛飾蔣介石,由童小鵬飾宋美齡,其他主要演員的名字也全是后來在革命戰爭中聞名的紅軍將領。演到高潮處(紅軍殺入廬山蔣介石江西行營高級軍事會議,將敵人悉數擒拿),舞臺上下歡聲雷動。至于觀眾,則是以毛澤東、朱德等為領導的紅軍官兵。聶榮臻回憶說:“當時紅軍知識分子很少,只有一些小型劇社、宣傳隊,都是一些小知識分子在那里搞,他們自己或發動一些干部編一些短小精悍的話劇,為部隊演出。那時劇本不像現在那樣詳細,是粗線條的,所以演出的人可以充分發揮。幾位搞保衛工作的,像李克農、錢壯飛、胡底等對文藝工作很積極。特別是胡底,他愛好文藝,很有創作才能……當時演出過的記得有《廬山之雪》《殺上廬山》等等。”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回憶說:“錢壯飛和胡底等同志經閩西軍區到達中央蘇區。他們和李克農都曾登臺演出話劇。《廬山之雪》和《殺上廬山》就是他們編演的著名劇目。”
1934年1月,“二蘇大”在瑞金召開。在瑞金的沙洲壩,新建了一座能容兩千人的大禮堂。據石聯星回憶:“話劇是一天天活躍起來了,為了準備迎接第二屆蘇維埃代表會議,工農劇社組織了不少節目。瞿秋白同志、錢壯飛同志、胡底同志給了這次演出許多幫助與指導。”在為慶祝“二蘇大”召開而舉行的文藝匯演中,描寫第四次反“圍剿”的大型話劇《我──紅軍》是晚會的壓軸之作。《我——紅軍》劇本由沙可夫、趙品三、胡底、錢壯飛、李伯釗等集體討論完成,沙可夫執筆。《我──紅軍》演員陣容強大,由趙品三飾演赤色游擊隊長,李伯釗飾演小妹,胡底飾靖衛團總,錢壯飛飾反動師長,李克農飾土豪,王普青飾紅軍代表,王燊飾士兵,受到全場觀眾的熱烈喝彩。這次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表揚,毛澤東專門招待李伯釗、李克農、錢壯飛、胡底、趙品三等人吃飯。話劇《我──紅軍》在蘇區軍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是當年蘇區上演場次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話劇,《紅色中華》在評論中稱之為“蘇維埃文化與工農大眾藝術的開端”,開辟了蘇區文化教育的新紀元,標志著蘇區戲劇藝術的成熟。
胡底年紀最輕,文筆才華最高
在“龍潭三杰”中,戲劇成就最高的當屬胡底。在中央蘇區的四年時間,胡底創作了《暴動的前夜》《兩條戰線的斗爭》《今古奇觀》《階級》《新十八扯》《義勇軍》《熱河血》《松鼠》《沈陽號炮》《活菩薩》《改選之前》等多部劇作,通過話劇笑聲所獨具的審美凝聚力,團結了廣大群眾,在紅色戲劇史上留下了輝煌一頁。中央蘇區八一劇團團長趙品三回憶中央蘇區紅色戲劇創作時說:“集體創作和個人寫的劇本還有些,記不清了,胡底、沙可夫、李伯釗寫得多些,特別是胡底同志,他的劇本的特點是曲折幽默。這些劇本都油印成本子,分發到全區、全軍去了。”紅一軍團文藝干部彭加倫曾回憶說:“李克農同志的雙簧很有名,戴頂瓜皮帽,扎根小辮子。胡底同志創作極多。”
三幕話劇《松鼠》就是胡底戲劇作品的典型代表。該劇描寫一個當過列寧室主任、機智幽默的紅軍戰士,奉命打入“圍剿”的白軍中,以其高度的表演才能,被匪官信任提為三班班長,后帶領全班起義的故事。胡底此劇旨在說明偵探工作是紅軍勝利的必備條件。胡底有豐富的地下工作經歷,又在保衛局工作,此劇在人物塑造和細節刻畫上都很有特色。這樣一個嚴肅的題材,胡底卻把劇本寫得輕松自然、跌宕多姿。1933年11月2日該劇本出版時,特別注明為“滑稽戲”。一個嚴肅的題材,以喜劇形式來表現,贏得群眾的贊賞,成為蘇區戲劇一部突出的優秀作品。在由胡底編劇的滑稽劇《階級》中,胡底飾演馬夫,錢壯飛扮演賬房先生,大受觀眾的歡迎。胡底創作的這些話劇都涉及深入敵內部獲取情報或與地下黨組織互通情報的情節。胡底充分利用戲劇這種易于被民眾接受的藝術形式,以地下工作者在白區的斗爭經歷為題材,贊美了我黨隱蔽戰線戰士的智慧與勇敢。這些劇作具有一定的自傳性,有些情節是龍潭三杰的切身體驗,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革命者的斗爭經歷。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回憶說:“在這個時期,曾經在上海左聯編過文藝刊物的胡底同志,創作極為活躍,寫了表現紅軍和抗日斗爭的《松鼠》《活菩薩》《沈陽號炮》《義勇軍》等很多的劇本。”
1933年4月,中央蘇區成立了藍衫劇團,李伯釗任團長。同時,還建立了藍衫劇團學校,培養紅軍和地方的文藝骨干,李伯釗任校長。1934年2月,根據瞿秋白的建議,藍衫劇團學校擴建為高爾基戲劇學校。由于建校之初師資奇缺,學校聘錢壯飛、胡底等為兼職教員。胡底、錢壯飛從學員識字到歌舞表演、戲劇理論等課程耐心講授,細致解析,講解具體生動,深受學員們的歡迎。石聯星曾回憶說:“要說培養演員和培訓藝術干部,那真是不容易的事呵!工農劇社分社需要藝術干部,紅軍部隊同樣也需要這種人才。可教員從哪里來呢?首先伯釗同志自己要教課。保衛局有這方面才能和經驗的錢壯飛、胡底同志在百忙中也常來教課。他們能編能導還能演。胡底同志是個很好的演員呢。”李伯釗后來回憶說:“最感困難的是教員,只有幾個人,又多是兼職,內中錢壯飛同志、胡底同志的課最多,每周每人竟要擔任二十四小時。”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中央蘇區紅色戲劇隊伍化整為零,分散到各部隊去。胡底、錢壯飛等人都參加了長征。1935年8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以后,跟隨朱德、劉伯承在左路軍行軍的胡底對張國燾的分裂行為極為不滿。胡底曾憤怒地說:“張國燾有野心,用槍桿子要挾中央,企圖篡黨奪權、奪取紅軍的指揮權。難道中央會這么怯懦,被這個野心家的槍桿子威脅住了嗎?不會的!”張國燾知道后,撤銷了胡底的總部偵察科長的職務,并給胡底戴上了莫須有的“日本天津駐屯軍奸細”的帽子,秘密處死了胡底。錢壯飛也犧牲在長征路上。戰友們都很懷念胡底、錢壯飛。李克農對胡底評價很高,稱:“胡底年紀最輕,而文筆才華最高。”李伯釗也深情回憶說:“在艱苦的戰斗歲月里,同志們的創作熱情十分高漲,每討論創作一個劇本,大家都作好充分準備,連主持會的人也踴躍發言。”“胡底、錢壯飛這些同志在話劇方面也是有貢獻的,可惜他們都犧牲了,我們應該給予應有的宣傳。我們永遠懷念他們,寄托我們的哀思。”
從事電影戲劇演出的早年經歷,為胡底等人展現其戲劇才能提供了很好的藝術基礎。參加革命尤其是作為潛伏的紅色特工的極具危險性的工作,更是將胡底表演化裝的才能發揮到了極致。胡底等人從事隱蔽戰線工作的傳奇經歷,為其提供了深厚的生活體驗,使得他們對國民黨官僚的作風和特點諳熟于心,了如指掌。胡底等成功地塑造了舞臺上的一系列紅色特工,充分發揮了紅色戲劇的宣傳教育功用,贏得了蘇區廣大軍民的喜愛。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