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偉
在一次學校年會中,某教研組展示了一個自編自演的原創小品—“瘋狂吐槽”。節目以年級中的兩個學習自覺性差、經常不完成作業、家長極力不配合的學生為原型,通過豐富詼諧的網絡調侃語言,述說著教師工作的辛苦,獨生子女教育中的諸多無奈,吐槽著家長對孩子溺愛造成的教師教育困境。這個表演得到在場大多數教師的認同,會場時而安靜,時而哄堂大笑,時而掌聲不斷,時而竊竊私語。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只是將教育當作謀生的手段,并未品嘗到職業幸福,沒有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心存感恩。
教師的工作是辛苦的,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教師如果是發自內心的認同,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去愛、去教育,教育就會成為一種自覺。但現在是,難道學校管理的所有努力并沒有讓教師的教育觀和職業認同感得到改變?這成為筆者心中的一個“結兒”。
一、學校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5年年底,“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在我校開始實施,項目組專家指導學校運用SWOT分析法找出學校發展具有的優勢、劣勢和面臨的機會、威脅。經過全體管理干部和教師的民主分析,我們發現學校存在如下幾個主要問題。
1.學校發展現狀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間存在沖突
一直以來,學校服務片區內的京籍學生基本上會擇校去其他學校,本校生源的85%以上為非京籍學生,許多家長忙于生計而疏于對子女的教育。當教師跟家長溝通孩子的在校情況時,得到的回答多是“老師我不懂啊”“老師我不認識字”“老師我沒時間”等。久而久之,教師已經疲于跟家長溝通,而家長對教師的工作也不理解、不信任,造成家長與學校之間的矛盾重重,教師和家長也不能做到互相包容。此外,由于學校教師團隊是由幾所分校合并而成,教師間的小團體文化濃郁,個人素質與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疲于應付來自工作和家長的壓力,無暇顧及自身的專業
成長。
2.教師培訓重視知識和方法,忽略職業成就感
學校合并之后,教師較之以前的每天夾著兩本書輕松過生活,沒有檢查、沒有評比、沒有任務的自在日子,一下子變得緊張和忙碌起來。他們自知十幾年的分校生活,專業知識有些荒廢,從不參與區級教研,使得自己趕不上現代教育發展趨勢,心里有著惶恐和不自信。學校為了盡快幫助教師改變現狀,組織了大量的專家講座、外出學習、校本培訓等活動。
然而,大量的任務驅動式培訓,讓教師犧牲了很多休息時間,由原本的輕松舒適一下子變得緊張忙碌,頓感壓力驟增。而且,學校在重視教師知識和方法培訓的同時,忽視了對教師心理的適當引導,教師自身也沒能及時感受到努力付出后的收獲。在矛盾與壓力中工作、生活,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大大降低。
3.學校管理忽視教師的主人翁意識
學校領導班子共5人,其中3人一直擔任學科教師。他們從事管理工作的時間短,對崗位工作職責不熟悉,沒有得到其他教師的完全信服和信任。在日常工作中,學校管理沒有真正地讓教師成為主體,常常是要求教師做得多,教師發自內心主動做得少。盡管教師也會參與學校活動和教研學習,努力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但教師的主體作用絕不限于此。教師只有真的把自己當作學校的主人,才會樂此不疲地工作,累并滿足著。
二、“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視角下的教師管理改進措施
“基礎教育內在質量提升”項目認為,兒童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合作等支持性環境的建設,以及在校內外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際關系與積極氛圍。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職業認同和個人幸福感,決定著學生發展的狀態。學校要真正讓教師將工作變成一種自覺,體現其自身價值,肯定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項改進策略。
1.提升學校管理團隊的服務意識和水平
人們常說:一所學校,教師行為就是干部的一面鏡子。干部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教師就會積極努力,不計較個人得失,心甘情愿地跟著前行。為此,學校提出了干部隊伍建設的“三個率先”。
一是率先學習。每周召開干部例會,組織專題學習,并將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向全體教師公開。
二是率先工作。學校管理團隊工作要求今日事今日畢,絕不拖延到明日。管理團隊的工作態度影響著教師,我們經常會看到管理團隊忙碌的身影。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幫助教師修改論文、課例,一遍遍地指導教師課堂教學。
三是率先遵規守紀。學校建章立制是規范管理的基礎,干部率先垂范,給教師做出表率,則能起到不令則行的效果。學校管理團隊做到臨時請假10分鐘,自覺記錄考勤,請病事假均給學生補課。這些行為無形中影響著其他教師。
2.建立項目管理負責制,真正實現教師在學校中的主體作用
我們在學校管理的一些領域實施教研組長負責制或項目教師負責制,讓所有教師都能在學校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發言權。學校按照學校制度建設、有效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文化建設、社會情感學習校本課程實施、家校社區合作伙伴關系建設6個維度分為6個項目組,每個組有組長(中層干部)、組員(學科教師),將學校工作進行有效整合,由校長掌握方向,各部門具體實施,效果有了明顯改進。
3.隊伍建設課程化,為教師成長助力
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提出了教師的三愛,即有愛、會愛、能愛。有愛,要有愛的情感;會愛,要有愛的方法;能愛,要有愛的能力。為此,我們將教師培養以周、月、學期、假期課程的方式來實施。周課程指三課、三視導、一教研;月課程以工作坊和主題教研的方式進行;學期課程以成長結果展示為主;假期課程積蓄成長力量。
4.堅持實施校本課程,提升師生社會情感學習能力
學校在1~3年級推進式實施校本課程,按照教材上滿課時。結果發現,學生的現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相互之間友情滿滿,和諧融洽,人際關系健康積極。學校組織班主任學習校本課程,進行集體研討,將理論融進學科課程、主題班會、班級管理,結合學校評優課、推門課進行深入融合。學生在自我、他人、集體認知和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推動學生學業水平提升和良好道德品質形成。
5.積極組織家校活動,提升家長教育的意識與能力
學校會定期組織家長會,并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我們的開學典禮、藝術周、運動會等活動,均向家長發放邀請函,使他們在參與中體會教師的用心良苦與工作艱辛。此外,學校還會定期組織家庭教育講座,聘請家庭教育專家為家長做家教知識的講座,使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習進行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教師不斷學習、理解和踐行內在質量提升的理論和方法,錘煉內功,映射于教育教學。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透著對學生的喜愛。而學生給予的回饋是,要對得起教師,不辜負教師,認真學習和做事。即使是批評,教師也是帶著欣賞和期許的目光,讓學生感覺到的是教師的不厭棄。生命的尊重與平等,促發學生內在成長的動力,這是最美的教學相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