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陽 楊星昱 孫玲 李佳威 孫曉明 馬效麟 李曦丹

【摘要】 目的 分析及探索重度神經損害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及神經電生理狀況。
方法 40例重度神經損害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 確診后均行常規神經內科綜合治療, 通過肌電圖誘發電位儀對患者患側治療后1、3、6個月與健側的神經傳導速度(MCV)情況進行檢測。結果 40例患者患側治療后1、3、6個月時的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波幅(2.27±1.17)、(2.46±1.22)、(2.58±1.36)mV
均低于健側(8.27±3.17)mV, 患側治療后1、3、6個月時的潛伏期(8.19±2.08)、(7.97±1.17)、(7.88±
1.39)ms均高于健側(4.97±1.17)ms,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重度神經損害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開展神經電生理檢查能夠為其臨床診治工作提供有效參考, 值得借鑒。
【關鍵詞】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重度神經損害;臨床表現;神經電生理表現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13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為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 患者癥狀主要呈急性、進展性的面部表情肌肉麻痹[1-3], 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往往會由于受到后遺癥而對患者的外觀造成嚴重的影響, 從而嚴重危及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本研究收集本科室2015年4月~2017年4月接收的重度神經損害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40例, 在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及治療效果的基礎上, 對其神經電生理情況進行分析, 現對研究情況進行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本科室2015年4月~2017年4月接收的重度神經損害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40例, 入選標準:
①均經相關臨床檢查明確診斷;②均屬于單側面神經麻痹;③均無由于中耳炎、外傷、腦膜炎、乳突炎、腮腺炎及迷路炎等相關疾病導致的神經性面神經麻痹患者;④均同意參與研究并簽字。本組40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齡最小11歲, 最大74歲, 平均年齡(43.34±10.78)歲;病程3~14 d, 平均病程(6.98±2.34)d。
1. 2 方法
1. 2. 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確診后均施行常規神經內科綜合治療, 且給予潑尼松用藥, 50 mg/d, 連續服用1周, 然后不斷減量, 于患者發病7 d后行中醫針灸治療。同時, 針對合并病毒感染者行抗病毒、神經營養處理, 且采用眼保護、紅外線透熱及對側面部肌訓練等治療。
1. 2. 2 檢測方法 選擇丹麥維迪KeypointG4肌電圖/誘發電位儀, 對患者患側治療后1、3、6個月健側的神經傳導速度情況進行檢測, 于室溫下開展檢測。神經傳導速度測定:記錄位置:記錄電極位于鼻旁?。幢强着栽傧蛏? cm處), 參考電極位于對側鼻旁肌。刺激電極:陰極在乳突前下方, 正好在耳垂下。刺激強度:引起面神經最大復合動作電位波幅, 波寬0.1 ms。刺激頻率:2 Hz。地線:置于前額。分別對健側、患側的神經傳導速度的CMAP波幅及潛伏期進行檢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0例患者患側治療后1、3、6個月時的CMAP波幅、潛伏期與健側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又稱Bell麻痹, 是因莖乳突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為臨床上的常見病。面神經麻痹患者同側起病后1~2周開始恢復, 大約80%患者在幾周及1~2個月基本恢復正常。1/3患者為部分性麻痹, 2/3患者為完全性麻痹。在后者中, 16%不能恢復。部分患者由于病損后再生的神經纖維長入鄰近其他神經纖維通路而支配原來屬于其他神經纖維的效應器所致的聯帶征。現今根據起病形式及典型臨床表現, 診斷面神經麻痹并不困難, 但是臨床上對于面神經麻痹疾病進行診斷、患者的神經損傷程度及預后進行有效的評估仍需神經電生理檢查, 該檢查有助于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4, 5]。故可見神經電生理檢查為臨床診治該疾病首選的定量檢測措施。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 吹口哨或發笑時尤為明顯, 可于48 h達高峰。本研究經過對40例患者患側治療后1、3、6個月時及健側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發現, 40例患者患側治療后1、3、6個月
時的CMAP波幅、潛伏期與健側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該疾病患者的神經電生理檢查會出現明顯的異常, 故可將此項檢查結果作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的重要依據。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的早期癥狀為面部神經傳導功能減退, 隨著患者病情的惡化, 運動電位時限變長, 并且波幅不斷降低, 因此CMAP波幅及運動電位潛伏期均能夠作為評估患者神經有無損傷及損傷程度的依據。相關研究表
明[6-10]:①和健側相比, 若患側降低>50%時則提示其遠端神經出現退行性變化。②當健側和患側潛伏期比值<25%, 提示患者治療后的面癱恢復相對較差, 若比值>25%則提示患者恢復較好。③當健側和患側CMAP波幅比值>30%時, 提示患者2~3個月可完全恢復;當CMAP波幅比值為10%~30%時, 提示患者3~8個月可完全恢復;當CMAP波幅比值<10%時, 提示患者9~12個月可完全恢復。
綜上所述, 針對重度神經損害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患者開展神經電生理檢查尤其是神經傳導速度的檢測能夠為患者的臨床診治及病情預后評估提供客觀依據。
參考文獻
[1] 熊中豪, 田豐瑋, 周熙. 基于神經肌電圖評估針灸治療急性期面癱預后的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 2017, 27(3):307.
[2] 徐玉坤. 特發性周圍性面癱與中醫風痰瘀阻證關系的探討.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5, 36(7):12-13.
[3] 徐玉坤. 祛風化痰活血通絡法治療特發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1.
[4] 賈真. 中西醫結合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臨床療效觀察. 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12):86-87.
[5] 左華, 王永清. 局部注射為主綜合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21例觀察. 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10):129-132.
[6] 宋施岐, 楊春蓮, 張明耿. 聯用神經電圖檢查與肌電圖檢查診斷特發性面癱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11):52-53.
[7] 霍敏, 雷向凱, 謝小莉, 等. 神經肌電圖對特發性面癱臨床及預后評估的探討. 當代醫學, 2017, 23(17):92-94.
[8] 宋春霞, 謝增輝, 何芳梅, 等. 神經肌電圖對特發性面癱治療及預后評估的研究. 中風與神經疾病, 2012, 23(4):298-299.
[9] 林瑞聲, 李鳳英, 余昌明. 神經肌電圖在特發性面癱中臨床評估觀察.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01, 14(5):397-398.
[10] 周思. 神經電生理檢查在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預后中的臨床意義. 遼寧中醫藥大學, 2007.
[收稿日期:2017-09-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