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言
近期在十九大前后,我國金融開放采取了一系列關鍵性舉措,打出了一套既頗具象征色彩,又有實質內涵的組合拳,展示了我國金融開放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
首先是匯率機制市場化再上臺階。十九大會議期間,央行領導受訪表示,當前人民幣匯率機制非常趨近于市場化形成機制,央行已基本上退出常態化干預。這表明,十九大后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基礎會更加穩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化階段,市場對匯率機制市場化和穩定性的信心同等重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有著堅實的基本面支撐,也將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次是財政部在香港成功發行20億美元主權債券。市場對此反應熱烈,超額認購率達10倍以上。財政部選擇離岸發行美元債,其實并無融資的緊迫性。但它反映出在岸金融和離岸市場協調發展、互補互融的內在要求,反映出中央支持香港發揮離岸市場橋頭堡的政策呵護。從具體操作看,本次發行未設定國際評級,頂著國際評級機構調降中國主權評級和香港地區評級的逆風,而最終票息利率較初始區間為低。這對于糾正國際片面評價,落實金融危機后降低國際評級依賴性的政策導向,在金融開放中國際評級去魅化具有重要信號性意義。最終的結果表明,投資者以真金白銀對中國主權信用投了高信任票,也有助于樹立離岸發債標桿,降低中資機構的信用利差。
最后是大幅放寬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在新形勢下,生產性服務領域是對外開放的“短板”,也是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點之一。從6月陸家嘴論壇上央行的吹風,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確定積極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方針,到十九大報告的定調,金融機構準入開放堅持按自主確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謀劃推進。特朗普訪華后,中方順勢宣布金融機構準入開放政策,這昭示著我國金融業國際化水平和競爭力提高的必然,也展示了“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信心和決心。
緊接著,央行發布《境外商業類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間債市業務流程》指出,除現券交易外,境外投資者還可基于套期保值需求開展債券借貸、債券遠期、遠期利率協議及利率互換等交易。逐步豐富境外機構的交易工具,有利于其以較低成本在境內市場管理利率風險和結算流動性風險,也順應了市場發展需求,同時留有余地。下一步在回購領域,可先行放開逆回購,允許境外機構釋放流動性,再在一定融資比例范圍內逐步放開正回購。債券市場作為核心基礎市場,是金融開放的主渠道。我國債市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已面向所有境外機構投資者,取消投資額度管理,資金自由匯兌不受限制。截至2017年10月末,進入銀行間債市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達551家,同比增長48%,持有債券突破1萬億元。
上述措施在短時間內密集推出,實質觸及金融開放的“四梁八柱”。寥寥數筆,已露新時代全面金融開放的崢嶸。
責任編輯:宗軍 羅邦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