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德斌 張湛輝 黎廣慶 李凱濱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濃度的影響。方法 100例晚期肝細胞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抽號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治療后7 d行靶向治療, 觀察組患者則在入院之后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7 d之后行靶向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免疫功能。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周, 對照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觀察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7.449、13.906、6.113, P<0.05)。結論 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施以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藥物靶向治療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成效, 且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關鍵詞】 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靶向治療;晚期肝細胞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19
在臨床醫學中超聲是一種較為簡便且無創性的性價比較高的影像學病癥檢測方法, 被廣泛應用于當前的臨床醫學病癥診斷與治療過程中[1]。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對于晚期肝細胞癌病癥的治療已經在當前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取得了較為有效的治療成果。當前的超聲引導下腹腔穿刺RFA治療方法, 有著創傷面積較小, 并發癥狀較少等優點[2], 被應用于患者病灶整體體積相對較小, 且較少的轉移型病灶以及失去了手術切除病灶機會的患者[3]。靶向治療是近些年來對于部分惡性腫瘤所較為經常性采用的治療方法, 也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治療成效[4]。但是針對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的相關研究尚且較少, 本文通過選自于2016年
1~12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晚期肝細胞癌10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探討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6年1~12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00例晚期肝細胞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抽號的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晚期肝細胞癌, 并且對患者進行CT檢測顯示病灶的直徑<6 cm。所有患者中男58例, 女
42例, 年齡30~75歲, 平均年齡(42.19±15.21)歲, 體質量指數24~28 kg/m2。
1. 2 方法 所使用的藥劑包括吉非替尼片、卡培他濱以及淋巴細胞分離液。同時還有免疫指標的發光檢測方法過程中的雙色熒光試劑, 使用LOGQ3型號的三維彩超設備, 探頭頻率為3.00~6.00 MHz, 并采用CT設備和多極射頻消融儀以及細胞分析設備。
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治療后7 d行靶向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7 d后行靶向治療, 具體如下:患者在行手術治療前禁止飲用食物與水, 肌內注射鹽酸哌替啶以及鹽酸異丙嗪, 兩種藥物使用劑量為均25 mg。輔助患者保證平臥的體態之后對患者行彩超檢查, 之后選取適當的穿刺點及角度。之后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消毒, 鋪設消毒巾墊, 對患者的病灶附近局部位置使用利多卡因麻醉, 之后使用多導極對腫瘤部位進行穿刺, 依照患者的實際病灶情況而定, 選擇持續的消融時間, 通常為90~100℃情況下消融10~15 min。之后反復對患者進行消融, 在消融手術完成7 d之后對患者行靶向治療。口服吉非替尼, 具體用量為250 mg/d, 連續服用12周;同時聯合服用卡培他濱, 具體用量為每日2500 mg/m2。以3周為1個療程, 共治療4個療程, 依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酌情調整藥物的使
用量。
1. 3 觀察指標 兩種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分別靜脈抽血5 ml, 將血液標本放于試管中, 安靜放置10 min, 對血液樣本進行10 min速率為3000 r/min的離心, 之后將血清放置在-70℃溫度的冷凍室中進行存放等待檢測。使用免疫散射比濁法對兩組患者的血清IgG、IgM、IgA濃度進行檢測。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周, 對照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觀察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7.449、13.906、6.113, P<0.05)。見表1。
3 討論
肝細胞癌是當前臨床醫學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類的惡性類腫瘤病癥, 在消化道類腫瘤疾病中發病率僅次于胃癌病癥[5-7]。近些年來對于肝細胞癌病癥的患者治療也只是僅限于手術治療以及放療和化療的方法, 但是此中方法在治療過程中都不能完成將患者的癌細胞進行完整轉移的治療成效, 因此患者往往在病情確診后存活時間不超過6個月, 并且這三種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對于患者的主觀承受來說, 耐受性較差[8, 9]。關于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 有研究表明, 通過使用彩超或者CT引導式的射頻電極針對患者進行穿刺進入腫瘤組織內部, 使得腫瘤內部的組織產生震蕩, 之后產生大量的熱能, 引發肝細胞腫瘤組織周圍產生凝固, 有效的
防治了患者的肝部出血以及肝癌細胞的全身化擴散及轉endprint
移[10]。與此同時使用吉非替尼聯合卡培他濱靶向治療, 增強一定的耐受性以及抗腫瘤免疫能力。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4周, 對照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明顯低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
4周后, 觀察組患者血清IgG、IgM、IgA濃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7.449、13.906、6.113, P<0.05)。
綜上所述, 通過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施以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藥物靶向治療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成效, 且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旭蘭, 付靖楠, 李穎, 等. 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聯合靶向治療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解放軍醫藥雜志, 2015(5):41-45.
[2] 張燕如, 徐棟, 邢培華. 肝癌患者應用超聲引導下腹腔鏡射頻消融治療對其免疫功能的影響分析. 浙江創傷外科, 2016, 21(5):961-962.
[3] 李金瑞, 鐘鑫平. 射頻消融聯合 DC-CIK 治療中晚期肝細胞癌的療效評價.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5(19):2830-2833.
[4] 郭世釗, 余敏, 林玉蓉, 等. CT引導下射頻消融聯合靶向治療對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29):79-82.
[5] 丁元廷, 王玉文. 冬病夏治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血清IgG、IgM、IgA水平的影響. 貴陽醫學院學報, 2014, 39(3):344-346.
[6] 胡媛媛, 肖紅兵, 孫東旭, 等. 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聯合微波消融治療中晚期肝癌的遠期療效及影響因素研究. 實用癌癥雜志, 2015, 30(5):704-707.
[7] 張亞非, 盛立軍, 孫亞紅, 等. 微波消融術聯合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肝細胞癌的臨床研究. 國際腫瘤學雜志, 2016, 43(4):258-261.
[8] 王喜功, 潘吉榮, 張峰. 超聲引導下經皮射頻消融與微波消融治療原發性肝細胞癌的比較.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5, 23(8):606-609.
[9] 羅鴻昌, 張婷婷, 張偉, 等. 腹腔鏡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治療肝細胞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價值. 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2015, 17(3):173-176.
[10] 王喜功, 潘吉榮, 張峰. 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療原發性肝細胞癌的近期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15(1):40-43.
[收稿日期:2017-08-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