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治國 史健瑋
【摘要】 目的 探討經上腹右胸兩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58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 患者均采取經上腹右胸兩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術, 觀察患者手術切除情況、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中失血量、切口感染情況、嚴重并發癥(吻合口瘺、喉返神經損傷)發生情況, 圍手術期因術后吻合口瘺合并呼吸衰竭而死亡者, 腹腔淋巴結清除數及轉移數、胸腔淋巴結清除數及轉移數、兩野淋巴結轉移情況、術后胸腔引流管保留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5年患者生存情況。結果 58例患者的切除率為100.00%(58/58);平均手術時間為(4.37±1.52)h;平均術中失血量為(208.59±31.58)ml;
切口感染率為5.17%(3/58);嚴重并發癥(吻合口瘺1例、喉返神經損傷1例)發生率為3.45%;圍手術期因術后吻合口瘺合并呼吸衰竭而死亡者1例, 其發生率為1.72%;腹腔淋巴結清除數平均為(9.2±
1.1)枚, 轉移數為(2.1±0.9)枚;胸腔淋巴結清除數平均為(10.4±1.2)枚, 轉移數為(2.3±1.1)枚;兩野淋巴結轉移率為22.41%(13/58);術后胸腔引流管保留時間為(9.87±5.21)d;術后進食時間平均為(10.33±3.35)d;患者術后5年生存者32例, 5年生存率為55.17%。結論 經上腹右胸兩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術是一種方便、安全、切除率高及根治效果良好的可優先推薦的手術方式。
【關鍵詞】 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術;上腹;右胸;臨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21
食管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 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消化功能會產生極大影響, 并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 2]。隨著對食管癌腫瘤學認識的不斷提高, 目前發現胸內食管癌無論位于何處, 即使是早期病變也可向雙側喉返神經鏈淋巴結及賁門周圍淋巴結轉移, 而只有采用經上腹加右胸入路的手術方式才能較徹底地清除中下段食管癌的區域淋巴結。為探討這種方式的治療效果, 本文以58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觀察分析相關臨床指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8年7月~2012年1月收治的經上腹右胸兩切口加腹腔、胸腔兩野淋巴結清掃(Ivor Lewis術)施行根治術的58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 女22例;年齡48~76歲, 平均年齡64歲;病變位于食管胸中段35例、胸下段23例。術前均行胃鏡檢查, 病理證實為食管鱗癌。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仰臥位。首先于上腹正中作一切口, 游離胃并保留胃右及胃網膜血管弓, 徹底清掃賁門、胃小彎、胃左動脈旁及腹腔動脈周圍的淋巴結, 賁門處離斷食管, 采用管狀胃重建代食管, 空腸造瘺后關腹。繼而于右胸第5肋間作一切口, 自膈肌裂孔向上, 游離中下段食管及腫瘤, 清除膈上、中下段食管旁、隆突下淋巴結及肺門旁淋巴結, 腫瘤上部5 cm位置切斷食管, 清掃左、右喉返神經及上段食管旁淋巴結。預防結扎胸導管后, 行食管-胃底的環形器械吻合, 并將胸胃與縱隔胸膜間斷固定。最后于第7肋間腋中線置入胸腔閉式引流管, 關閉胸腔。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切除情況、平均手術時間、平均術中失血量、切口感染情況、嚴重并發癥(吻合口瘺、喉返神經損傷)發生情況, 圍手術期死亡發生, 腹腔淋巴結清除數及轉移數、胸腔淋巴結清除數及轉移數、兩野淋巴結轉移情況、術后胸腔引流管保留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5年患者生存情況。
2 結果
58例患者的切除率為100.00%(58/58);平均手術時間為(4.37±1.52)h;平均術中失血量為(208.59±31.58)ml;切口感染率為5.17%(3/58);嚴重并發癥(吻合口瘺1例、喉返神經損傷1例)發生率為3.45%;圍手術期因術后吻合口瘺合并呼吸衰竭而死亡者1例, 其發生率為1.72%;腹腔淋巴結清除數平均為(9.2±1.1)枚, 轉移數為(2.1±0.9)枚;胸腔淋巴結清除數平均為(10.4±1.2)枚, 轉移數為(2.3±1.1)枚;兩野淋巴結轉移率為22.41%(13/58);術后胸腔引流管保留時間為(9.87±5.21)d;術后進食時間平均為(10.33±3.35)d;患者術后5年生存者32例, 5年生存率為55.17%。見表1。
3 討論
食管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據統計每年全球死于食管癌的患者超過20萬人[3], 其主要原因是食管癌早期常無明顯臨床癥狀[4], 當患者出現進食困難時, 往往已經發展至中期或晚期。迄今為止, 外科手術治療仍是食管癌的首選治療方式, 也是治愈食管癌的唯一方法。通常食管癌胸部手術入路主要包括左胸及右胸兩種[5]。左胸食管癌切除術作為胸科醫生熟悉多年的手術入路, 近30多年來遠期生存率并未得到顯著提高, 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 術后上縱隔淋巴結復發轉移率仍高達30%~40%[6]。1946年由Ivor Lewis創立了右胸上腹入路, 是目前西方食管癌外科手術主流模式。近些年來, 以日本學者為主要代表的東方胸外科界進行了多組深入研究, 發現即使食管癌早期病變也可向雙側喉返神經及賁門周圍淋巴結轉移, 而左胸入路手術, 由于主動脈弓的遮擋, 無法徹底清掃氣管食管溝的上縱隔淋巴結, 倡導行右胸入路手術, 以便廣泛淋巴結清掃, 從而提高其生存率[7, 8]。
我國近年研究證實:食管癌特別是位于中下段病變且頸部無區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 包括雙側喉返神經鏈在內的廣泛“兩野”及“三野”清掃手術中, 其術后生存率沒有明顯差別, 且“三野”清掃術可明顯增加術后吻合口瘺及聲帶麻痹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三野”淋巴結清掃更適用于中上段食管癌或是伴有淋巴結轉移陽性的患者[9, 10]。我國部分醫院從endprint
90年代開始行右胸入路兩野淋巴結清掃, 使得目前食管癌
5年總體生存率提高到40%~50%。
為探討經上腹右胸兩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術的臨床效果, 本文以58例患者的相關資料作為研究對象, 通過觀察分析表明, 該項手術方式在直視下較容易解剖和處理病變侵及的組織器官以及左、右氣管食管溝的淋巴結, 對鎖骨平面以下淋巴結也可徹底清除。此外, 由于不切開膈肌, 無需過主動脈弓, 患者術后疼痛輕微, 對呼吸及心血管功能影響較低。通過手術入路的不斷改善, 對淋巴結的清掃更加徹底, 能更系統、準確、規范地進行綜合治療, 從而使本院58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已提高至55.17%。
綜上所述, 經上腹右胸兩切口施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術是一種方便、安全、切除率高及根治效果良好的可優先推薦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 吳曉鵬. 經右胸及上腹兩切口實施食管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4(18):254-255.
[2] 申文明, 林琪, 岑浩鋒. 不同手術方法治療食管癌的療效比較及對肺功能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4(8):28-30.
[3] 李威, 鄭中鋒, 莊淮千. 手術治療上中段食管癌患者臨床分析及預后觀察.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54):10720-10721.
[4] 韓佳珺. 管狀胃在右胸腹兩切口食管癌切除手術中應用的近期療效評價. 蘇州大學, 2015.
[5] 華和勝, 余濤. 右胸上腹兩切口中段食管癌根治術60例的分析. 安徽醫藥, 2014, 18(4):723-724.
[6] 姚四清. 經右胸上腹兩切口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73例. 中國實用醫刊, 2013, 40(14):114-115.
[7] 蘇鵬. 右胸、腹兩切口食管癌切除術治療食管癌的療效分析. 醫學與社會, 2015(B06):251-252.
[8] 朱劍鋒. 右胸、上腹正中二切口手術治療胸中下段食管癌66例臨床分析. 實用癌癥雜志, 2014(12):1719-1720.
[9] 岳光華, 曹中良. 經腹、右胸聯合切口治療中段食管癌的臨床分析.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 24(2):826-827.
[10] 魏長江, 茅怡銘, 秦元. 經右胸、腹聯合切口手術治療胸下段食管癌臨床效果評估. 系統醫學, 2016, 1(12):109-111.
[收稿日期:2017-09-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