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鏡清
摘要: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于2014年7月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最終稿,明確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并鼓勵有條件的國家提前實施。本文首先總結了新準則實施經驗及新舊準則并行實施難點,提出轉換建議遵循的技術原則,然后介紹了新舊準則重分類及重新計量核算指引、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整體思路及準則轉換日信息披露要求,最后就新準則實施對債券投資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目前尚待明確的問題。
關鍵詞:IFRS9 會計準則 新舊準則轉換 信息披露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于2014年7月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以下簡稱“新準則”)最終稿,明確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并鼓勵有條件的國家提前實施。目前全球金融機構均開展了諸多準備工作,部分國家已經鼓勵、支持本地機構成功實施新準則。根據2017年3月31日財政部《關于印發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通知》(財會〔2017〕7號)要求,國內不同類型的企業將自2018年1月1日起按照規定時間表陸續實施,同時鼓勵企業提前執行。
新準則實施經驗及新舊準則并行難點分析
(一)國際上部分機構已提前實施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于2014年10月1日實施AASB9(IFRS9在當地的監管實施標準),這么快就響應的主要原因是:過去有迫切愿望,技術實力強。
其實施的好處在于:一是提前實施可以增加信譽,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二是將50%的持有至到期類資產(HTM)重分類為其他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資產(OTHER_FVTPL),公允價值波動收益可體現在當期損益;將50%的HTM重分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資產(AMOR_COST)或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資產(FVOCI),不會觸發感染條款1;三是新準則允許部分指定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資產重分類為AMOR_COST,那么前期估虧的投資將從損益表中的虧損一次性轉為權益表中的期初留存收益,后續不會在損益表中出現,從而利好企業經營報表。
(二)并行實施難點
1.完全并行實施難度大
2016年,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IFRS9全球減值項目調查,有36家歐洲金融機構參與了本次調查,其中包括1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結果表明:僅有1/3的參與者計劃完成至少9個月的IAS39(《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下簡稱“舊準則”)和IFRS9數據并行,多數參與者只能實現3個月的并行。即便是上述澳大利亞國民銀行也只是提前實施新準則,而并未開展新舊準則并行。
如果企業能夠完整地并行生成365份數據,則可以有力保障債券投資業務重分類方案的制定、及時修正新準則核算差異、確保轉換日各項工作的平穩實施。但實際上完全并行的難度很大,這是因為:
(1)短期內難以完成完整并行的準備工作。理想的并行期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即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假設正式實施日期為2018年1月1日)。需要強調的是,并行不代表采用追溯重述法2,準則轉換時允許企業選擇重述或不重述,這主要取決于企業自身能否達到重述的技術要求,并行期限的長短更多是出于對準則影響分析及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2)如果并行出賬,那么一筆交易需同時找到兩個賬套,按照兩種核算規則出賬。對于同一對象來說,如何做到不相互影響是項目的難點。這樣的工作難度可以說是成倍增加,而不止是兩倍。
(3)并行期業務范圍包括自營債券投資、融資業務(包括拆出及逆回購,逆回購業務會影響自營債券賣空頭寸的判斷)。
(4)并行期核算參數維護。上述并行業務均需維護新舊準則兩個賬套參數;上述并行業務現金賬號僅需在舊準則中維護,新準則不需維護,因為不用再次清算。
(5)合同現金流量特征測試(solely payment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 on the principal amount outstanding ,以下簡稱“SPPI”)3通過標準(即多大范圍內的波動可認定為測試通過)尚未理清,這可能導致核算結果反復調整。
2.并行實施要求重分類及重新計量工作提前進行
如果新準則在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那么2016年末須完成對存量債券條款的梳理;對于2017年新達成的所有債券賣出、回購等交易,須同時確定新舊準則資產分類。新準則增加了金融資產分類判斷的復雜性,貸款和債券計量屬性的不確定性加大。根據筆者的調查,目前工商銀行以攤余成本計量的貸款和債券絕大部分能夠通過新準則規定的分類標準測試,金融資產分類將不會發生重大變化,對財務狀況的影響總體可控。但也發現部分貸款的業務模式以及債券類投資由于存在特殊條款,導致無法滿足新準則的分類要求,需要由攤余成本計量改為按公允價值計量,由此對其他綜合收益和當期損益都會有影響。
因此,在新準則實施前期對存量貸款和債券資產進行梳理和分析必不可少,以確認是否滿足新準則下按照攤余成本計量的各項條件,進而對可能的財務影響進行估算。
(三)債券資產重分類核算體系制定策略
考慮到銀行各層級機構均可持有應收款項類債券,若將應收款項類債券與持有至到期類債券計量屬性或核算科目進行合并,將會增大影響范圍并帶來現有核算科目體系較大的調整。實務中可以采用計量屬性平移的方案,在披露層面合并兩個攤余成本計量子項來完成報表披露。
可供出售類債券計量屬性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券相近,只需計量屬性平移后,停用價值調整—減值部分科目即可,該科目核算內容調整至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新準則提出其他FVTPL(即無法通過SPPI)的概念(見表1),因此銀行核算科目會相應增加。但是,其他FVTPL全生命周期核算過程與交易類FVTPL或指定類FVTPL相似,對現有核算科目體系的影響有限。endprint
表1 新舊準則金融資產分類對應關系表
IAS39下持有目的(英文簡稱) IAS39下持有目的(中文簡稱) IFRS9下金融資產分類(英文簡稱) IFRS9下金融資產分類(中文簡稱) IFRS9下金融資產分類(英文全稱) IFRS9下金融資產分類(中文全稱)
L&R 應收賬款類 AMOR_COST_PPN 攤余成本-定向 Amortized cost private publication notes 以攤余成本計量-定向發行
HTM 持有到期類 AMOR_COST_UNPPN 攤余成本-非定向 Amortized cost unprivate publication notes 以攤余成本計量-非定向發行
AFS 可供出售類 FVOCI — 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TRADING 交易類 TRADING_FVTPL 交易類FVTPL Trading as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 交易類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
DESIGNATE_TRADING 指定交易類 DESIGNATE_FVTPL 指定類FVTPL Designate as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 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
OTHER_FVTPL 其他FVTPL Other as 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 (include fail to SPPI) 其他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
注:AMOR_COST_PPN、AMOR_COST_UNPPN的核算較為相似,本文統稱為AMOR_COST。
新舊準則轉換建議遵循的技術原則
(一)立足業務場景,會計分錄基于業務
筆者認為,轉換分錄的設計,需要基于基礎業務場景去考慮,以確保每一筆分錄均能體現其業務含義。例如先面值、應計利息、折溢價對轉;再估值、減值對轉;發生資產與權益分錄調整時,要將期初留存收益作為過渡科目,以便后續披露時拆分為子表一和子表二(分別為金融資產和金融權益報表);最后增加預期信用損失。
(二)披露表全面展現核算調整過程,重點突出
一是嚴格區分資產或權益,當一對會計分錄既有資產又有權益時,要將期初留存收益作為過渡科目。
二是從IAS39資產出發,逐筆債券轉換為IFRS9資產。轉換時,子表一(金融資產報表)重新計量發生額與期初留存收益發生額,金額相等、方向相同;子表二(金融權益報表)重新計量發生額與期初留存收益發生額,金額相等、方向相反。
(三)設計基本會計恒等式,校驗每個轉換場景
轉換日的報表校驗邏輯如下(以含減值AFS轉為FVOCI為例)。若并行實施,還要增加新舊準則期間表進行校驗。
AFS資產項-AFS權益項=FVOCI資產項-FVOCI權益項
AFS資產項-FVOCI資產項=AFS權益項-FVOCI權益項
AFS面值=FVOCI面值
AFS折溢價=FVOCI折溢價
AFS應收利息=FVOCI應收利息
FVOCI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的補提發生額=預期信用損失發生額-IAS 39已計提的減值準備=補提預期信用損失
期初留存收益=(-AFS價值調整—減值部分-FVOCI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補提預期信用損失
FVOCI價值變動儲備—估值部分+FVOCI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AFS價值變動儲備—估值部分+AFS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AFS價值調整—減值部分+補提預期信用損失)
(四)評估系統解決方案,建立全程可追述機制
債券投資業務系統轉換過程中,首先要進行逐筆債券轉換,然后再采取這兩種主要模式:一種是基于賬簿頭寸余額的轉換,賬簿頭寸中含有面值、應計利息、折溢價、價值調整、價值變動儲備、減值準備余額,按照頭寸上的新舊持有目的進行映射對轉,并在頭寸上增加“期初留存收益”字段;另一種是基于賬簿逐筆交易發生額的轉換,把未到期債券歷史交易明細逐筆對轉,按照投資組合數(folder)對照關系進行映射對轉。
在轉換過程中,需要建立全程可追溯機制,以便及時、快速、準確地發現和定位問題。另外,轉換過程要注意已交割報文不要重新發送,否則可能會造成重新清算,導致外部資金風險。
新舊準則重分類及重新計量核算方法
(一)新舊準則轉換核算計量的相同點
1.重分類步驟
第一步,對應收款項類債券、持有到期類債券、可供出售類債券條款逐一梳理,確定SPPI是否通過。交易類債券頭寸不受SPPI結果的影響,主要是計量屬性的平移。
第二步,將已識別債券的SPPI結果,標記在債券基本信息中。
第三步,新增銀行賬戶交易節點,用于簿記原計劃放入AMOR_COST或FVOCI但因SPPI不通過而被迫放入OTHER_FVTPL 的交易;在測試通過后,絕大部分債券的計量屬性不變。
第四步,調整個別資產的重分類。
2.常見重分類場景設計
常見場景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各種業務場景,包括SPPI不通過、IAS39下已減值或未減值等重要核算差別,目前已識別出如下12種:
(1)持有至到期投資(IAS39未減值)轉換為AMOR_COST;
(2)持有至到期投資(IAS39未減值)轉換為FVOCI;endprint
(3)持有至到期投資(IAS39未減值)轉換為OTHER_FVTPL;
(4)持有至到期投資(IAS39已減值)轉換為AMOR_COST ;
(5)持有至到期投資(IAS39已減值)轉換為FVOCI;
(6)持有至到期投資(IAS39已減值)轉換為OTHER_FVTPL;
(7)可供出售金融資產(IAS39未減值)轉換為AMOR_COST;
(8)可供出售金融資產(IAS39未減值)轉換為FVOCI;
(9)可供出售金融資產(IAS39未減值)轉換為OTHER_FVTPL;
(10)可供出售金融資產(IAS39已減值)轉換為FVOCI;
(11)可供出售金融資產(IAS39已減值)轉換為OTHER_FVTPL;
(12)交易性金融資產轉換為交易類FVTPL。
其中,應收款項類投資向IFRS9轉換的核算指引與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各業務情景相似;OTHER_FVTPL的核算與IAS39下交易類或指定類的核算相似,首次轉換僅做科目余額互轉。
3.轉換過程核算分錄
轉換過程核算分錄設計需考慮上述場景的通用性及后續信息披露要求。一般可分為:賬面價值轉換(含減值準備)、應計利息轉換、估值與減值核算分類調整、計提預期信用損失四個環節。前兩項稱為“賬面價值重分類”、后兩項稱為“重新計量”,重新計量差異需采用期初留存收益科目核算。
(1)HTM(IAS 39已減值)轉換為FVOCI:賬面價值要對應修改會計科目名稱,HTM減值準備通過期初留存收益結轉至FVOCI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2)AFS(IAS 39已減值)轉換為FVOCI:賬面價值要對應修改會計科目名稱,AFS價值調整—減值部分通過期初留存收益結轉至FVOCI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二)新舊準則轉換核算計量差異點
1.AFS&FVOCI減值核算
(1)AFS&FVOCI減值核算期間的核算
IAS39中的AFS,當減值損益超過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中的公允價值下降形成的累計損失時,超過部分計入AFS價值調整—減值部分。例如:
借:減值損失 5
貸:AFS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3
AFS價值調整—減值部分 2
IFRS9中的FVOCI,當減值損益超過原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中的公允價值下降形成的累計損失時,超過部分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因為新準則規定:“主體應當將減值要求應用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損失準備的確認和計量。但是,損失準備應當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且不應減少財務狀況表中金融資產的賬面金額”。例如:
借:減值損失 5
貸:FVOCI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5
(2)AFS&FVOCI減值核算期初的重分類核算
與上述原因相同,IAS39已減值AFS重分類為FVOCI減值核算處理,通過期初留存收益將核算分錄區分為金融資產或金融權益。IAS39已減值HTM重分類與FVOCI類似,只是AFS價值調整—減值部分調整為HTM減值準備。例如:
借:AFS價值調整—減值部分 2
貸:期初留存收益 2
借:期初留存收益 2
貸:FVOCI價值變動儲備—減值部分 2
2.IFRS9債券減值階段賣出核算
新準則中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預期損失,在債券出售時,可按比例結轉減值損失、減值準備,處理結果視同估值。但是第三階段已實現減值損失的處理與現有IAS39相同,需要借記減值準備,貸記價差,賣出行為并不代表信用回升,不可轉回減值損失。對于IAS39下已實現的減值賣出,準則并未明確該時刻的處理要求,不同銀行對此處理可能存在一定差異,處理結果需與監管部門、外部審計機構進行溝通確認。
3.可能影響SPPI的債券特殊條款
(1)可調換債券
在A債券存續期內的約定日期調換B債券,對本金進行1︰1調換,利率調換類型有固定換浮動、浮動換固定和浮動換浮動。
(2)非標準利率重設
債券基準利率每N月重設,掛鉤M月期限(tenor)利率,N不等于M。利率是shibor、存款基準利率等。
(3)資產支持證券的次級檔
企業應確定分級中的信用風險敞口與標的金融工具組合的“信用風險敞口”的關系。
(4)發行人贖回/投資人回售選擇權+累進利率/修正利率
①發行人贖回+累進利率
條款:在M期限到期后發行人有權以票面價值(par value)贖回;若發行人不贖回,則在原M期限的利率基礎上增加期初約定的利率基點或利率區間的某利率基點。市場參與者認為調增的票面利率是對應的期限變長的信用風險溢價和流動性風險溢價部分。
②投資人回售+修正利率
條款:同上,M期限到期后投資人有權以票面價值回售,否則在M期限到期后調整約定利率基點或區間。市場參與者認為調增的票面利率是對應的期限變長的信用風險溢價和流動性風險溢價部分。
長短期限是指,對于M+N債券,M 年末存在提前贖回/回售選擇權,長期是指M+N年,短期是指M年。
(5)減記債
因減記債在《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的觸發事件發生時能立即減記,投資者相應承擔本金及利息損失的風險,所以國內發行(包括保險公司發行)的減記債基本上都不能通過SPPI,需要分類為OTHER_FVTPL。
(三)新舊準則實際利息收入對比endprint
1.準則要求
IAS39:實際利息收入計量時,當未實際發生減值損失時,采用凈價;當發生實際減值損失時,采用凈價扣除減值損失后的金額。
IFRS9:實際利息收入計量時采用賬面總額,且賬面總額不考慮第一、二階段的預期信用損失,僅考慮第三階段已實際發生的減值損失。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新舊準則對此要求一致。
2. 實務特殊處理
IAS39:舊準則未詳細介紹扣除減值損失后的攤銷后續計量如何處理,例如到期未攤銷完畢,攤銷與減值計提的先后順序等問題,并且已實際發生在國內的概率很小。建議目前系統在計算實際利息收入時暫不考慮已實際發生減值損失。若實際發生時再由外部審計機構進行評估調整。
IFRS9:新準則對此并無調整,建議延續舊準則處理。
3. 銀行計算公式
IAS39:實際利息收入=凈價×到期收益率Y,到期收益率Y又稱為“實際利率”。
IFRS9:同舊準則。
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整體思路
(一)整體思路
IFRS9下的預期信用損失模型將運用巴塞爾(Basel)模型的產出結果,但需在此基礎上對參數做出調整,以適合準則的要求,模型計算的基本思路為:
12個月預期信用損失:
整個存續期的信用損失:
其中,
ECL12m/ ECLLT 代表12個月或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 ECL英文全稱是Expected Credit Loss;
PD12m/ PDt 代表12個月或某個時點的違約概率,PD英文全稱是Probability of Default;
LGD12m/ LGDt代表12個月或某個時點違約后的違約損失率,LGD英文全稱是Lose Given Default;
EAD12m/ EADt 代表12個月或某個時點的違約風險暴露,EAD英文全稱是Exposure At Default。
(二)違約概率PD
內評法下巴塞爾PD經前瞻性考量及宏觀經濟走勢調整為IFRS9 Pit(Point in time) PD ;IFRS9 Pit PD結合存續期、減值所處階段(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轉換為IFRS9 PD。存續期內每期使用的Pit PD目前有兩種選擇,即簡易法和全生命周期法。簡易法下采用存續期每年違約概率相等的方式,全生命周期法下采用存續期每年違約概率與企業存續年限相結合的復雜模型來確定。部分國家(地區)實施了全生命周期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三)違約損失率及違約風險暴露
違約損失率主要采用市場上統計本外幣主權債、次級債、有擔保債券等維度的歷史發生違約損失率。違約風險暴露是指風險敞口規模。
新舊準則轉換日有關信息披露的要求
1.國際準則委員會并未給出披露表示例,只是提出部分要求,如指定類FVTPL需要單獨列示。各國監管機構可根據自身需要再作明確要求。
2.我國監管層面暫未明確轉換日披露表表樣,可根據IFRS9原文要求以及國際上提前實施的部分金融機構模板,并結合銀行內部實務來設計,以滿足國際國內監管要求。
3.在披露表中,重分類是指金融資產由于SPPI或者業務模式變化導致核算分類的變化,僅為賬面價值的調整。重新計量包括金融資產補提預期信用損失和由于資產計量屬性變動導致的重新估值、減值等。
4.以含減值AFS轉FVOCI為例,展示披露表如下(見表2)。
IFRS9實施對債券投資的影響
(一)新增科目及核算
本文在此探討新增的因銀行賬戶攤余成本計量SPPI不通過而被動分類為OTHER_FVTPL的科目及其核算方法。此類債券頭寸納入銀行賬戶管理。
(二)新準則下資產重分類更難
與舊準則下允許持有至到期資產與可供出售資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重分類不同,新準則下的重分類極不常見,建議系統建設中暫不考慮該場景。
根據新準則關于金融資產重分類的規定,如果主體變更其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主體應當對相關的金融資產做出重分類。預計此類變更極不常見。此類變更必須由主體的高層管理人員基于外部或內部變化而決定,且此類變更必須對主體的經營非常重要及能夠向外部各方證實。據此,僅當主體開始或停止開展某項對其經營而言相對重要的活動時(如當主體收購、處置或終止某一業務線時),主體的業務模式才會發生變更。
新準則對于“不頻繁、非常小”的AMOR_COST金融資產頭寸賣出,允許直接出售。但是,若賣出交易超過了“不頻繁、非常小”的限制,需要重新評估剩余資產,但新準則對于后續如何處理未予明確。
(三)交易環節、存續期管理等更為復雜
根據新準則,交易時除了業務模式外,需增加SPPI。至少每季度末,業務部門需要對持有頭寸的債券進行損失階段劃分(見表3)。
2.《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第十二條規定:企業應當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錯,但確定前期差錯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除外。追溯重述法,是指在發現前期差錯時,視同該項前期差錯未發生過,從而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進行更正的方法。此外,該準則第十三條規定:確定前期差錯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可以從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間開始調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額,財務報表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余額也應當一并調整,也可以采用未來適用法。
3.SPPI是指金融資產合同條款規定,主體持有的金融資產在特定日期產生的現金流量是否僅為本金及未償付本金的利息。
4.例如,非標準利率重設。債券基準利率每N月重設,掛鉤M月期限(tenor)利率,N不等于M。利率是shibor。首次買入時點的shibor值支持SPPI通過,而第二次買入時點的shibor值支持SPPI不通過。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
責任編輯:羅邦敏 印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