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21世紀金錢的前鋒是塑膠貨幣”。預付卡便是塑膠貨幣的一種。隨著小額支付服務與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名目繁多的預付卡步入了尋常百姓家中,無論是超市購物,抑或汽車保養;無論是美容美發,還是保健養生;從大件商品的實體店購買到網上連鎖店的血拼,隨處可見預付卡的身影。
河南省商務廳副廳長王勇稱,“預付卡已成為我國繼信用卡之后的第二大信用工具”。其擁有“一卡在手,盡享預先付款后的低價增值服務與免于現金支付”的便利。然而,預付卡在給消費者帶來諸多便利與實惠的同時,也正淪為違法犯罪的新溫床,其背后隱患亟須高度關注。
預付卡涉足領域廣且隱患多
預付卡可分為“多用途商業預付卡”和“單用途商業預付卡”。據《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商務部令2012年第9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試行)》)的定義,預付卡是指“以營利為目的,在發行企業或發行企業所屬集團或同一品牌特許經營體系內對付貨物或服務的預付憑證,包括以磁條卡、芯片卡、紙券等為載體的實體卡和以密碼、串碼、圖形、生物特征信息等為載體的虛擬卡”。簡而言之,預付卡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先付費后消費”。由《管理辦法(試行)》確定的監管范圍來看,主要將零售業等三大領域的預付卡納入商務部門的管轄范圍(詳見下表)。
當然,實務中的預付卡不局限于上述三類。據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長胡浩介紹,預付卡涉足的領域十分廣泛,不僅包括零售、住宿、餐飲,還包括問題日益突出的教育培訓(如被上海市消保委在2017年“3·15”通報的優寶教育培訓公司設置障礙不予及時退還預付款;2016年2月,深圳“UP博貝優品”老板涉嫌“跑路”,部分家長預付的萬元學費“打了水漂”)、體育健身(如上海市消保委今年“3·15”通報的黑駿馬健身長寧店充值卡問題)、文化娛樂等諸多消費領域,以及非企業法人發行的各種預付消費卡。
隨著預付卡涉足領域版圖的逐步擴張,其“先付款后消費”的特性亦被許多企業所采納。發行企業通過批量發行預付卡,不僅能夠短期內搶占市場份額,更能積聚巨額的預付資金,成為不少商家融資的重要渠道。盡管表面上發卡企業獲得了后續發展的資金,消費者也能以更低廉的價格享受服務,但此種“雙贏”的消費模式,卻暗藏隱患。
一方面,失控的預付卡擾亂金融市場秩序,踐踏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比如某些企業規避相關規定,利誘消費者充值逾萬元即可享受超低折扣的優惠,無卡買單則虛高服務價格,通過不計成本的傾銷模式掣肘消費者的貪小心理。借此,企業可以吸引大批顧客,籌措的預付資金能在短期內縮短企業投資的回報期。
部分企業在募得預付金后甚至邁入了“設立新店——發行預付卡——用預付金再開新店——再發預付卡”的套環發展模式。憑借后續的預付金填補之前可能出現的虧空,可謂“拆了東墻補西墻”!盡管時間差確實能令發卡企業短期內看上去發展迅猛,但此經營方式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比如:近年來在各地發展迅猛的永琪美容美發店,擴張速度迅猛,但其加盟店因資金鏈斷裂導致的“一夜關門”事件屢見報端,上海、深圳等地均有發生。此種通過預付款抵償前期虧空的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當地的金融市場秩序,不僅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亦造成同業競爭對手在短期內被不正當打壓。據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投訴數據顯示,永琪近幾年均被列入警示黑名單。
另一方面,失控的預付卡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雪球正在越滾越大。據上海市公布的2017年“3·15十大案例”顯示,預付卡問題始終是廣大消費者口誅筆伐的投訴重災區。據中國消費者協會于2016年12月出具的調查報告顯示,預付式消費普遍存在八大頑疾:“誘導消費、經營主體不合法、霸王條款、強制服務、虛假宣傳、變相漲價、擅自中止服務、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同期,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發布了單用途預付卡商務信用警示名單,克莉斯汀、嬌韻詩、極樂湯等20家企業因涉及超額發卡、無法正常兌付等原因上榜。這不得不令我們再次審視預付卡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問題。
據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針對預付卡的投訴內容主要是企業關門倒閉或失聯,占82.5%;其次為門店轉讓,承接方不能按原約定正常兌付預付卡、無法正常退卡等。正如上海市消保委秘書長陶愛蓮所言,“現在很多企業先考慮資源整合,再考慮資源擴張,然后吸納資金繼續吹大泡泡,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一旦經營不善,就關門賴賬”。比如:廈門一家叫做“造星計劃”的美發店,開業僅僅五個月就關門,店主卷走近90萬元人民幣的會員費。又如:2016年10月,“鄭州維體”健身易主為“云杉健身”,原“鄭州維體”健身的200多名消費者充值卡遭遇“凍結”,卻投訴無門。再如:2016年發生在滬上的“厚味香辣蟹”及“年代秀飯堂”陸續倒閉,消費者預付款卻難以討回。這樣的實例在網上搜索,可以說比比皆是!
預付卡違法犯罪形式多樣
隨著預付卡步入千家萬戶,其銷售競爭日趨激烈,預付卡儼然成了商家回籠資金、搶奪客戶的重要手段。更有甚者,少數不法商家假借預付卡促銷之名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違法犯罪之實,牟取巨額非法利益。據此,預付卡正演變為各類經濟違法犯罪的新溫床。
誘發腐敗型
在我國,不記名預付卡往往是人情往來、行賄受賄的必備工具。此種情況在節假日前后尤為突出,各大商場的預付卡銷售中心更是人滿為患、摩肩接踵。這種潛規則恰恰為社會風氣帶來了大量的負能量。另據《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2〕第12號 ,以下簡稱:《預付卡管理辦法》)規定,“使用實名購買預付卡的,發卡機構應當登記購卡人姓名或者單位名稱、單位經辦人姓名、有效證件和號碼、聯系方式、購卡數量、購卡日期、購卡總金額等信息”。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商家對此卻置若罔聞、疏于執行,對應當登記的要求不登記或登記不全,給之后公安和檢察機關調查取證、追根溯源增加了客觀難度。比如:2016年年初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暢購)的支付牌照被終止事件。從2014年年末起,上海暢購的“暢購一卡通”(系預付卡)在上海、浙江等地的超市、商場內陸續無法使用。據央行上海分行提供的案件線索,上海暢購的某些負責人挪用公司資金人民幣數千萬元,款項被匯入了負責人親戚的賬戶。且據警方查實,上海暢購至少有人民幣5億元以上的虧空,從備付金中挪用的就達3億多元,去向不明。據此,央行于2016年1月7日在其官網上依法公告注銷了上海暢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endprint
非吸集資型
目前,預付卡已成為企業緩解資金流的重要融資渠道。然而,在獲得巨額的預付款后,有的企業通過上述的套環發展模式,將已籌集的預付資金投資于新店,但基礎未打牢,就肆意發展下一個分店,盲目擴張;有的企業因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鏈斷裂;有的企業以獲得投資收益為誘餌,謀求非法融資活動……由此出現的“店面一夜蒸發”“店主突然易主”等事件不勝枚舉。這些極易演變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犯罪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升級為社會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比如:2016年年初發生的水果營行倒閉風波。水果營行自2015年至2016年初瘋狂擴張達300多家門店,與其眾籌模式斂財密不可分。據北京晨報報道,水果營行門店的投資額,北上廣深每個分店120萬元,其他城市每個100萬元。承諾從投資資金全額到賬的第45天起,可以每月從銷售額中分紅10%,預計3年2倍收回投資,并且在公司上市后配送原始股權。以此計算,其年化收益率超過40%。誠如51理財公司CEO劉思宇所言,“水果營行的經營模式實際上問題重重。開店后投資人獲得每月銷售額10%的回報,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兩倍為止。一些投資人的補充協議規定月銷售額低于30萬元的,水果營行仍然按照30萬元銷售額的10%分給投資人。然而這實際上是承諾收益,可能涉嫌非法集資”。又比如:2014年10月“康駿會館”上海80多家門店一夜間關閉,員工的投資款及消費者的預付金或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借助預付卡形式進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的作案特點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高收益。為快速大量吸收公眾存款,部分商家向消費者承諾高額返利,以此拴住消費者趨利避害的心理。其次是促銷性。假借節日促銷、優惠打折等名義,通過發放海報、廣告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推銷有高額返利的預付卡。再次是限范圍。高額返利具有限制性條件,或者是只在商家規定的一段時間之后才能使用,或者是只用于在該單位連鎖門店購買商品。如此可以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贏得時間。這類案件在預付卡犯罪中多為常見,不得不引起高度警惕。
其他經濟違法犯罪
在美國等對預付卡銷售嚴控的國家,消費者大都通過銀行轉賬、刷信用卡預付消費款,商業銀行便于自動介入預付消費憑證的銷售環節。與此種消費習慣相匹配,有的國家規定銀行應分期將銷售款解付給企業,不得一次性解付全部預付款,從而將銷售收入置于商業銀行的客觀監控之下。
相較之下,我國消費者在購買預付消費憑證時,采用現金方式支付仍然是主流方式。因此,商業銀行對此難以有效介入預付消費憑證的監管,行業組織亦無法有效介入預付消費的結算。在這種監管缺失的情況下,個別企業將預付卡銷售收入少入賬、不入賬,甚至造假賬,以期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據《關于營改增試點若干征管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53號)的規定,“售卡方銷售單用途卡,或者接受單用途卡持卡人充值取得的預收資金,不繳納增值稅,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在此種政策下,發卡企業就能以差旅費、餐飲費和辦公用品名義開具發票,給企業“做假賬”帶來了可能。此外,在實務中,單位購買預付卡的情況相當常見。在購置后,單位會將預付卡轉送職工或用于企業公關。單位向職工或關系人贈送預付卡,在性質上類同于發放工資或福利,此種做法又易造成稅收流失。
另據《預付卡管理辦法》的規定,“單張記名預付卡限額不超過5000元,單張不記名預付卡限額不超過1000元。單位一次性購買預付卡5000元以上,個人一次性購買預付卡5萬元以上應當通過銀行轉賬等非現金結算方式購買,不得使用現金,同時購卡人不得使用信用卡購買預付卡”。但該規定在現實中執行并不規范。有的企業為了多銷售預付卡,增加企業的利潤,對上述規定置若罔聞,允許現金購買預付卡。這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黑收入”購買預付卡,達到洗錢的目的打開了方便之門……
預防監管,路在何方
預付卡亂象之所以出現,監管失效難辭其咎。據商務部出臺的相關規定,對企業在銷售預付卡過程中,違規發放廣告、銷售欺詐、偷漏稅款及具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違法犯罪行為,涉及多個部門,比如商務、稅務、公安、工商等。然而,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僅對從事零售業、住宿與餐飲業、居民服務業三大類企業發行的預付卡進行備案管理,教育培訓、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等大部分領域的預付卡仍然處于法外之地,存在監管真空地帶。
此外,立足于處罰措施的視角,根據《管理辦法(試行)》對預付卡的各類違規行為的最高處罰僅僅為人民幣3萬元,缺乏停止發卡行為、吊銷營業執照等強制掣肘。這對一個發卡金額動輒上百萬元、上千萬元的企業而言,根本無關痛癢,無異于隔靴搔癢,無法起到真正的防火墻作用。盡管目前《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為受害消費者提供了維權渠道,但即便民事訴訟可以為受害人追回本金,亦難以對發卡企業造成強有力的震懾,更別提實務中的預付卡權益民事訴訟的時間成本、舉證成本和巨大的執行成本了。
綜上,目前對預付卡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的監管確實存在客觀難度,多部門的聯合執法亦需統一協調,但若不盡快給預付卡亂象踩個急剎車,有效遏制預付卡違法犯罪上升趨勢,那么預付卡的集體停擺可能就在明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