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樹林
【摘要】 目的 探討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DR)在腓骨疲勞骨折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17例新兵腓骨疲勞骨折病例, 均給予DR檢查, 觀察發病部位和不同階段數字X線表現特點。結果 17例腓
骨疲勞骨折患者骨折發生在腓骨中上1/3處9例, 腓骨中段1例, 腓骨下段7例。1例下段骨折合并中上1/3處陳舊疲勞骨折, 1例合并脛骨上端疲勞骨折。4例顯示骨折線, 表現為斜行或橫行不規則線狀密度減低影。8例骨膜反應呈長短不一的條狀密度增高影, 多與骨干平行, 骨膜反應長度2.5~7.6 cm, 早期邊緣毛糙, 隨病情進展邊緣逐漸變光整, 3例骨膜反應呈團狀, 邊緣毛糙不光整, 2例邊緣局限性隆起呈菜花樣改變。8例骨痂以骨折線處隆起明顯呈山坡狀或梭形向上下延伸, 邊緣較清楚, 3例骨痂呈局限丘狀生長, 邊緣光滑。1例疲勞骨折1年后復查, 局部皮質增厚, 骨干梭形增粗, 皮質邊緣光滑, 為疲勞骨折晚期表現。結論 DR檢查能顯示腓骨疲勞骨折的基本病理改變, 在疲勞骨折的診斷中是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關鍵詞】 疲勞骨折;腓骨;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32
疲勞骨折也稱為應力骨折, 多見于少數特定人群, 如戰士、運動員、舞蹈演員、學生等, 其中以部隊中的新兵多見。疲勞骨折是部隊常見的訓練傷, 已成為軍事訓練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疲勞骨折多發生在下肢, 下肢的疲勞骨折以脛骨發病率為最高, 腓骨相對少見。本文報告近年在本院就診的因軍事訓練中發生的腓骨疲勞骨折患者17例, 分析相關臨床和數字X線表現, 旨在提高疲勞骨折的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1月~2017年4月在本院就診的17例腓骨疲勞骨折病例, 初診時均為當年入伍的新兵, 均為男性, 年齡18~22歲, 平均年齡19.4 歲;右側6例, 左側11例。所有患者短期內均有5 km長跑、正步走等連續高負荷大運動量訓練史, 無明確外傷史。發病初期表現為下肢局部酸痛不適, 后隨訓練量增加局部疼痛逐漸加重, 休息、局部制動可緩解或減輕。查體:下肢外側局部腫脹, 有觸壓痛, 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 中后期有局限隆起。
1. 2 檢查方法 本組17例患者均行脛腓骨或踝關節DR正側位數字X線攝影, 檢查次數1~4次, 復查最長時間為12個月。
DR為Siemens Axiom Aristos MX型 , 采用常規擺位和攝影模式, 以DR預設定參數曝光, 后于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 傳入PACS系統進行診斷和進一步的后處理。
2 結果
17例腓骨疲勞骨折患者骨折發生在腓骨中上1/3處9例,
腓骨中段1例, 腓骨下段7例, 腓骨下段骨折處距外踝下端4.7~7.2 cm。1例下段骨折合并中上1/3處陳舊疲勞骨折,
1例合并脛骨上端疲勞骨折。4例顯示骨折線, 表現為斜行或橫行不規則線狀密度減低影, 1例邊緣銳利, 其他邊緣不光整, 骨折線旁帶狀密度增高。8例骨膜反應呈長短不一的條狀密度增高影, 多與骨干平行, 骨膜反應長度2.5~7.6 cm, 早期邊緣毛糙, 隨病情進展邊緣逐漸變光整, 3例骨膜反應呈團狀, 邊緣毛糙不光整, 2例邊緣局限性隆起呈菜花樣改變。8例骨痂以骨折線處隆起明顯呈山坡狀或梭形向上下延伸, 邊緣較清楚, 3例骨痂呈局限丘狀生長, 邊緣光滑。1例疲勞骨折1年后復查, 局部皮質增厚, 骨干梭形增粗, 皮質邊緣光滑, 為疲勞骨折晚期表現。
3 討論
疲勞骨折在部隊新兵中最為多見, 也稱為新軍骨折。國內報告新兵發生率為16.9%, 以色列新兵發生率高達31%[1]。近些年由于科學訓練, 預防工作較好, 發病率有所下降。新兵疲勞骨折發生率高由于訓練強度超負荷, 這是疲勞骨折發生的外在因素。而內在因素則為入伍前大多數為學生, 身體素質相對較差, 訓練技術不得要領, 自我保護經驗不足等。內外因素結合導致易出現疲勞骨折。
下肢骨疲勞骨折是肌肉在劇烈運動時反復牽拉骨皮質, 致骨皮質發生輕微外傷, 這種輕微外傷反復積累, 逐步發展為較大損傷, 超過了骨骼局部承受極限而導致疲勞骨折發生。下肢小腿疲勞骨折以脛骨為多見, 腓骨發生相對少, 因為在脛腓骨中脛骨骨骼較粗, 上與股骨下與距骨、腓骨組成關節, 為主要應力集中骨, 肌肉附著也多, 牽拉力也較大。腓骨疲勞骨折的發生可能與患者跑步的姿勢及足的著力點等因素有關, 造成肌肉過度牽拉腓骨而致。
DR即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 實現了X線攝影數字化, 數字化X線影像質量高, 診斷信息極大豐富, 加之工作站或 PACS系統的后處理功能, 使X線診斷躍上一個新的臺階。DR檢查方便快捷, 曝光后即可觀察影像進行診斷。傳統
X線平片是DR出現之前診斷疲勞骨折的常用方法, 由于其敏感性較低, 發病早期多不能發現, 其陰性率可高達70%以
上[2]。DR用于疲勞骨折診斷上, 與傳統X線平片檢查比較, 對顯示骨折線、骨膜反應、骨痂等方面檢出率有顯著的提
高[3]。DR數字化影像雖清晰, 但疲勞骨折早期也可無明顯異常, 因此早期疲勞骨折有典型臨床表現而常規X線陰性時應及時進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因為MRI多方位多平面成像, 空間分辨率高, 敏感性優于CT和X線, 能顯示疲勞骨折的骨髓腔水腫等早期改變, 對疲勞骨折的定性診斷具有顯著優勢[4]。疲勞骨折2~4周逐步出現相應征象, 其診斷的可靠征象為骨折線、骨膜增生與骨痂, 骨痂包括外骨痂與內骨痂的出現[5, 6]。部分病例就診較晚時, 由于骨折處骨骼修復骨折線并不能清楚的顯示, 初次檢查就出現了骨膜反應和骨痂生長。endprint
腓骨疲勞骨折同脛骨、股骨的影像表現相似, 只是由于其持重相對小, 承受的應力也較小, 所以出現的臨床癥狀也相對較輕。DR數字X線攝影在疲勞骨折診斷方面是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 本組腓骨疲勞骨折病例根據DR數字X線征象和結合新兵長時間高頻率長跑訓練史, 以及臨床上休息后疼痛減輕的特點, 均做出了正確的診斷。鑒別診斷主要與骨髓炎和骨肉瘤鑒別。骨髓炎急性期紅腫熱痛, 軟組織腫脹, 而后骨質破壞, 慢性骨質增生、死骨, 竇道形成。骨肉瘤生長疼痛逐漸加重, 伴有夜間疼痛, 休息無緩解。影像表現骨質破壞多較兇猛, 瘤骨呈棉絮狀、放射狀、象牙質樣等, 骨膜反應形態不規則, 呈放射狀、蔥皮樣、Codman三角形成, 軟組織腫塊等。
疲勞骨折雖然在新兵中經常可見, 但通過積極采取多種預防措施可降低發病率[7, 8]。在新兵開訓前要對訓練傷的預防進行培訓, 尤其是將疲勞骨折的預防作為重點內容講授, 在大運動量訓練前要做好充分熱身, 在長跑和正步走時要掌握動作規范和要領, 訓練結束做好放松和體能恢復。對訓練中出現疲勞骨折癥狀時, 應視情況適當減小訓練強度, 在加強適應性訓練基礎上再逐步增加訓練強度。
參考文獻
[1] 李軒, 單云官, 張金波, 等. 軍事訓練中股骨下段或脛骨上段應力性骨折的解剖與臨床研究現狀.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05, 10(4):324-326.
[2] 周維江, 朱誠. 應力骨折. 國外醫學軍事學分冊, 1996, 13(3): 198-199.
[3] 張富軍. DR在疲勞骨折中的應用. 醫療衛生裝備, 2007, 28(8): 67-67.
[4] Ishibashi Y, Okamura Y, Otsuka H, et al. Comparison of scinti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stress injuries of bone.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02, 12(2):79-84.
[5] 胡永東, 左方, 羅劍蘋, 等. 新兵訓練致脛腓骨疲勞性骨折
290例分析.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07, 12(1):72.
[6] 于世功, 王美麗, 魏興華, 等. 脛腓骨疲勞性骨折28例分析.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7, 7(19):4641.
[7] 曾國慶, 崔振華, 馬建國, 等. 下肢疲勞性骨折X線診斷分析.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6, 8(5):495-496.
[8] 陳伯勇, 陳虹, 毛琳, 等. 疲勞性骨折臨床分型的應用.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04, 6(3):276-277.
[收稿日期:2017-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