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不同術式子宮肌瘤剔除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方法 280例子宮肌瘤患者, 依據分組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 140例。觀察組患者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感染發生率、術中出血量及
月經緩解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94.62±20.15)min, 術后感染發生率為3.57%(5/140), 術中出血量為(54.26±6.62)ml, 月經緩解率為96.43%(135/140)。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25.54±21.35)min,
術后感染發生率為11.43%(16/140), 術中出血量為(95.62±6.71)ml, 月經緩解率為86.43%(121/140)。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后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月經緩解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不適反應或術后恢復情況均明顯優于常規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
【關鍵詞】 不同術式;子宮肌瘤;剔除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34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見的良性腫瘤,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上升趨勢[1-3]。在本文當中, 對本院2016~2017年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展開研究, 對患者分別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和常規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兩種治療方式, 尋求適宜的治療方案,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17日~2017年3月17日
在本院治療, 經診斷確診為子宮肌瘤的患者280例, 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子宮肌瘤并行剔除術治療, 無手術禁忌證, 無凝血功能障礙, 無其他嚴重器官損傷, 所有患者均被告知實施的治療方案并自愿服從醫院的安排簽署知情同意書。將280例子宮肌瘤患者依據分組對照原則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14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5~76歲, 對照組患者年齡48~7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子宮肌瘤剔除術是目前保留子宮的主要手術方法, 具體實施方法如下。①常規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要對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 術中若肌瘤位于子宮前壁, 則先將子宮膀胱腹膜反折切開, 然后用手指探及肌瘤后鉗夾該部位的子宮壁, 切開并將肌瘤剔除;若肌瘤位于子宮后壁, 則先將子宮直腸腹膜反折切開, 再用手指探及肌瘤后鉗夾該部位的子宮壁, 切開并將肌瘤剔除。子宮肌瘤體積較大者, 同時將子宮前、后穹窿切開, 顯露肌瘤后, 縱向切開肌壁后將肌瘤剔除, 檢查無異常后, 逐層縫合切口。②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要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 將垂體后葉素稀釋到0.9%的氯化鈉溶液中, 注入肌壁以及肌瘤的交界處, 單綴點陣將假包膜以及子宮橫行切開, 將瘤核用齒抓鉗牽拉, 并剝離瘤體, 如果腫瘤的直徑超過2 cm, 用1號可吸收線縫合子宮肌層, 當縫合的組織出現紫色的缺血狀態時采用白克剪將子宮肌層切除, 根據患者肌瘤的大小以及位置, 用1號可吸收線對創面進行縫合, 對創面進行電凝止血, 將麥氏點的穿刺孔從5 cm擴至15 cm, 通過碎瘤機將肌瘤粉碎, 并從套管中取出。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感染發生情況及月經緩解情況, 并進行對比分析。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94.62±20.15)min, 術后感染發生率為3.57%(5/140), 術中出血量為(54.26±6.62)ml, 月經緩解率為96.43%(135/140)。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125.54±
21.35)min, 術后感染發生率為11.43%(16/140), 術中出血量為(95.62±6.71)ml, 月經緩解率為86.43%(121/140)。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后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月經緩解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婦科病, 主要表現為月經紊亂, 經量變化, 伴有疼痛或者壓迫癥狀, 治療的方法手段也要考慮到肌瘤的位置、大小、生長速度、患者的年齡以及是否保留生育能力等方面的因素[4-8]。目前子宮肌瘤的確切病因有待研究, 一般認為與患者機體的激素水平有關, 子宮肌瘤雖然是良性腫瘤, 但是隨著其自身的發生發展也可能導致缺血貧血的情況, 甚至變性。在治療過程中臨床多會選擇采取手術剔除的辦法, 對于剔除也有一定的弊端, 尤其是會影響到患者的機體和子宮, 手術風險相對高, 而且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手術費用高, 設備比較昂貴, 對于醫生鏡下縫合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 所以要求醫生對于在腹腔鏡下進行的操作非常嫻熟才能不致發生醫療事故[9-13]。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相對于常規的手術剔除術而言在患者手術過程中承受病痛或者在其愈后的過程中出現的并發癥、后遺癥等方面都相對好, 且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另一方面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是一種創傷性比較小的手術手段, 避免了對患者腹部造成大切口, 留下的瘢痕較小, 符合了美觀的要求, 而且借助腹腔鏡可以更好地觀察到患者的病灶及其周圍的一些組織, 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手術進行的時間, 更快更準的找到病灶[14-16]。術后恢復得快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壓力和精神負擔。所以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原位旋切剔除術可以顯著縮短患者的病程, 而且降低了愈后以及再復發的幾率, 更具有安全性與可行性, 使子宮肌瘤的治療也符合了微創的特點, 具有推廣的意義和價值。endprint
參考文獻
[1] 歐陽煜宏. 不同術式子宮肌瘤剔除治療子宮肌瘤280例臨床觀察. 中國婦幼保健, 2011, 26(36):5831-5834.
[2] 陳曉珊. 不同術式子宮肌瘤剔除治療子宮肌瘤80例臨床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2(30):226-227.
[3] 皮冰. 兩種不同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 中國婦幼保健, 2010, 25(9):1284-1286.
[4] 郭琦璇. 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100例臨床分析. 浙江臨床醫學, 2010, 12(4):372-373.
[5] 江亞濤, 陳宇清.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對比分析. 福建醫藥雜志, 2013, 35(3):130-131.
[6] 王琳. 開腹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分析.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0, 28(2):130-131.
[7] 李青梅.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3, 23(1):130-131.
[8] 池蕓.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分析. 吉林醫學, 2013(24):4887.
[9] 莊會坤, 李春芳, 楊娜, 等. 原位旋切法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 山東醫藥, 2012, 52(47):41-42.
[10] 孫麗靜.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4):145.
[11] 趙紅霞. 小切口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結果對比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14):578-579.
[12] 萬紅英.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的比較.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7):186.
[13] 張黎. 72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術的臨床效果對比.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0):128-129.
[14] 樸成文. 腹腔鏡下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對比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5, 13(36):152.
[15] 劉金霞, 陳茵.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35-36.
[16] 鄭德娟. 個性化護理和常規護理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圍術期中的效果對比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20):4799-4800.
[收稿日期:2017-08-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