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公共圖書館推廣全民閱讀工作的方向和舉措,指出家庭閱讀是構建書香社會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全民閱讀 家庭閱讀 基礎 家教 家風
說起閱讀,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到圖書館,閱讀仿佛成了圖書館的代名詞。各公共圖書館也是責無旁貸地把推廣大眾閱讀作為工作的重點。尤其在建設書香社會的今天,眾多圖書館想方設法地探索各種渠道,以尋找最行之有效的推廣之法。通過多年的工作和總結摸索,筆者認為,推廣閱讀活動最有效的途徑是家庭閱讀。
一、家庭閱讀是全民閱讀的基礎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基礎,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建設書香社會,根基在于建設書香家庭。只有每個家庭尊重閱讀、崇尚閱讀,才能營造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才能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二、家庭閱讀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一)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
習總書記說,“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因此,人生首先始于家庭,是家庭讓孩子認識了最初的世界并懂得了最基本的文明。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塊大理石。他明確指出,孩子成才需要家庭、學校等六個因素。其中,家庭被排在首位,可見家庭在孩子成長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
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掌握在當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掌握在父母的手中。”這句話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家教中的作用。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孩子的性格、品德、習慣都有極大的影響。也許我們不能給予孩子天賦異稟,但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學習、生活和工作,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說,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孩子的素質和未來的發展。我國古諺也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說法,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三)閱讀是最根本的施教之法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是了解人生、獲取知識的最好途徑。是任何教育都必需的一個手段。通過閱讀,從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更能做到不出門而知曉天下事。
1.閱讀有助于各種能力的培養
首先,直接影響寫作能力。喜歡閱讀的人自然會產生寫的欲望,如果讀的書多,自然寫起來也會信手拈來。所以杜甫才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次,影響理解、分析、判斷的能力。也許,多數家長認為閱讀能力的好壞最多會影響孩子的語文成績,其實閱讀的好壞不僅會對孩子的語文成績有影響,還會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因為,只有擅長閱讀的人才能精準地把握語流、語速、語感從而通曉語義。而且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對語言的理解。閱讀能力強的人對任何事物都能快速分析、理解,然后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解決問題。最后,影響工作能力。早在幾年前,世界經濟組織就研究過國際成人閱讀能力。在研究中發現:同等學歷條件下,閱讀能力強的人不但容易找到工作,薪水也比較高,而且擔任高技能的人也相對要多。可見,閱讀能力較學歷更能預測一個人在未來職場的發展,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業績和水平。
2.閱讀有助于陶冶性情
性情是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字眼,最原始的理解就是性格、習性和思想感情。性情的好壞對人生有很大的影響。但性情也是可塑的,閱讀就是陶冶性情的最好方式。翻開一本書,泡上一盞茶,讓心靈游弋在知識的海洋,讓思緒在寧靜的文字中小步漫行。“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閱讀中所得的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更會讓你感受少有的充實和豐盈。
三、家庭閱讀是形成良好家風的手段
2016年1月12日,習總書記在中央紀委全會上提及家風建設。他要求領導干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通俗地講,家風就是門風,是一種由父母或長輩所提倡并能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風氣,是用以規范家庭成員的一種風尚,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和形成的文化、道德氛圍,有強大的感染力和連續性,也是一種終身性的家庭教育。我國歷來重視家風建設,很多優良的家風一直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比如書香世家、梨園世家、杏林世家等。也有很多優秀家風故事被后世稱贊和效仿,比如“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等故事廣為流傳;《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備受推崇。人們通過閱讀,因“知書”而“達理”,從而促進了家庭和諧。和諧的家風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我們的家和社會是血脈相關的,家庭的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好的家風是整個社會風清氣正的基礎。由此可見,離開了閱讀,也就離開了傳統文化,就無從談家風。
總之,各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推廣工作中,要理清推廣思路和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結合實際,把家庭閱讀納入自己的服務體系中,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閱讀服務方式,以保證家庭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書香城市,書香社會。
參考文獻:
[1]邱芙蓉.家庭閱讀國際研究[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03).
[2]吳俐莉.淺談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28).
[3]汪小莉.家庭教育中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素質教育,2017(03).
(作者簡介:商繼娟,女,本科,德惠市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研究)(責任編輯 宋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