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祥
【摘要】 目的 比較分析顱腦CT與核磁共振在早期腦梗死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104例早期腦梗死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2例。觀察組采用核磁共振的診斷方法, 對照組采用CT的診斷方法。對比不同檢測技術的診斷準確性。結果 經過核磁共振和顱腦CT診斷后, 通過臨床診斷核實,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為96.15%, 對照組診斷準確率為61.54%,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核磁共振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準確率優于顱腦CT診斷, 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價值較高。
【關鍵詞】 早期腦梗死;核磁共振;CT;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49
腦梗死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高, 主要是持續高血壓、小動脈硬化、痙攣引起的腦血管病, 發病原因與高齡、高血壓、長年吸煙、高血糖、高血脂及腦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等有
關[1]。腦梗死發病率高、發病急、病情變化大、進展迅速, 在心腦血管疾病中占有較高發病率, 目前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可以通過控制高血壓、調整血糖、降低血脂,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來預防腦梗死;也可通過改善微循環, 抑制自由基生成、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原等手段進行治療;對于急性期及超急性期腦梗死患者也可以采用介入手術及溶栓治療。早期腦梗死的影像學診斷及定位尤為重要, 本次研究比較CT與核磁共振在早期腦梗死診斷中的價值, 報告
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早期腦梗死患者, 確認患者未患有嚴重精神疾病、重癥腎功能疾病、肝功能障礙以及大面積腦梗死,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2例。觀察組中男29例, 女23例, 患者年齡39~79歲, 平均年齡(61.9±9.6)歲。
對照組中男27例, 女25例, 患者年齡40~78歲, 平均年齡(60.8±9.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患者與患者家屬已知情并同意,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 2 臨床表現 由于腦動脈不同分支堵塞而引起梗死的位置不同, 早期腦梗死的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①若梗死病灶發生在內囊膝部皮質延髓束, 可表現為對側中樞性面癱和舌癱。②若梗死灶損及內囊后肢皮質脊髓束或額葉運動區, 則表現為對側肢體上運動神經元癱瘓。③若梗死灶損傷丘腦皮質輻射及頂葉感覺區, 則表現為對側肢體感覺障礙。④若梗死灶損及視輻射及枕葉視覺區, 則表現為對側偏盲或視野缺損。⑤若梗死灶損傷大腦額葉前部及顳葉, 則表現為精神癥狀。⑥若梗死灶在腦干, 可發生交叉性癱瘓, 即同側腦神經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及對側肢體的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發生同側面部及對側肢體交叉性感覺障礙。⑦若梗死灶發生在大腦不重要位置, 可無明顯癥狀。
1. 3 診斷方法
1. 3. 1 對照組 采用顱腦CT的診斷方法, 顱腦CT可以顯示顱腦不同部位的橫斷面圖像, 對顱內出血敏感性高, 對頭部外傷、腫瘤、炎癥等均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檢查對人體相對無創傷。本次研究儀器設備采用Brilliance iCT(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 首先讓患者仰臥在掃描床上, 采用頭先進方式, 頭部放在頭托上, 然后讓患者雙手放平, 下頜微微向上抬起, 讓患者閉上雙眼, 取聽眥線對患者頭部進行掃描, 掃描參數設置:球管電壓為120 kV, 機器電流為380 mAs, 顱腦CT掃描層厚達5 mm, 層間距為5 mm, 橫軸位掃描, 記錄掃描結果。
1. 3. 2 觀察組 采用核磁共振的診斷方法, 核磁共振近年來快速發展, 圖像信噪比高。對患者無創傷及放射損傷, 對人體安全性高。本次研究儀器設備采用Multiva 1.5T(荷蘭飛利浦公司生產), 選擇頭頸項圈, 掃描序列包括橫軸位、冠狀位、矢狀位的T1WI、T2WI及橫軸位的T2FLAIR以及STIR。
1. 4 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檢測技術的診斷準確性。核磁共振與顱腦CT圖像由本院兩名經驗豐富、資歷深厚的醫師共同檢查以及分析, 得出結論作為診斷依據。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核磁共振和顱腦CT診斷后, 通過臨床診斷核實, 觀察組診斷準確50例, 診斷準確率為96.15%, 對照組診斷準確32例, 診斷準確率為61.54%;觀察組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8.6785, P<0.05)。
3 討論
中老年人一般患有腦動脈粥樣硬化癥, 并且多數合并有高血壓。由于粥樣硬化的動脈內膜粗糙, 管腔狹窄, 血液灌流量不足, 如果再有血壓降低, 血流緩慢, 心動過緩, 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因素則易于導致腦梗死發生[2], 而發生在不重要位置的腔隙性腦梗死, 可無明顯癥狀。超早期及早期腦梗死是治療的窗口期, 介入及溶栓治療均需要在4~8 h左右的最佳時期, 常規藥物治療也是越早越好。所以早期腦梗死的診斷及定位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腦梗死早期僅表現為腦腫脹, 即腦細胞內水腫, 組織細胞的密度變化不大, 占位效應并不明顯。CT成像原理是相對于組織對放射性的吸收衰減不同, 也就是組織的密度不同, 對X線的吸收不同。而早期腦梗死的梗死灶與正常組織間密度差不大, 所以相對成像困難, 部分患者臨床癥狀典型, 但CT檢查陰性, 需要24~72 h后顯影, 甚至于細小病灶仍不顯影[3-5]。而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是組織中自由水分子的含量不同導致不同組織的弛豫時間不同, 在早期腦梗死發生腦腫脹時, 組織間隙內的水分子進入腦細胞內, 即可顯像[6-9]。相對于顱腦CT而言, 核磁共振成像時間更早, 還可以進行冠狀及矢狀面掃描, 定位更加準確, 為臨床提供的信息更豐富。近年來核磁共振作為越來越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 對人體無創傷, 對腦血管疾病早期診斷有著重要作用, 越來越受到臨床的推崇及重視[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經過核磁共振和顱腦CT診斷后, 通過臨床診斷核實,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為96.15%, 對照組診斷準確率為61.54%,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核磁共振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準確率優于顱腦CT診斷, 對早期腦梗死的診斷價值較高, 值得臨床廣泛運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羅輝宇. CT與核磁共振診斷腔隙性腦梗死的價值對比.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29):4112-4113.
[2] 李梢葉. CT和核磁共振在診斷腔隙性腦梗死中的價值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15):22-23.
[3] 秦波, 張興云, 王澍.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檢查的臨床診斷價值比較.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6, 37(13):1702-1703.
[4] 高青. 腔隙性腦梗死進行 CT 與核磁共振的診斷價值對照探析. 醫療裝備, 2015(10):49-50.
[5] 陳紅梅. 核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18):72-73.
[6] 李彬. CT與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意義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7(11):23-24.
[7] 鄭錫山. 腔隙性腦梗塞CT與核磁共振診斷價值探討.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17):78.
[8] 桑銀保. 腔隙性腦梗死應用CT與核磁共振的診斷價值對照. 影像技術, 2015, 27(1):41-42.
[9] 劉文洪, 劉進才, 肖文蓮, 等. 腔隙性腦梗死應用CT與核磁共振檢查的診斷價值對比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16): 2241-2242.
[10] 王衛民, 張金強, 黃強, 等. 腔隙性腦梗死中CT與核磁共振的診斷價值探討.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11):00235.
[收稿日期:2017-09-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