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輝
【關鍵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空間;情景;理念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050—0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自從瑞士心理學家提出以來,經過后來學者不斷地完善和實踐,已成為教育教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理論,為教師認識和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區別于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新的范式和視角,從而有效突破了傳統教學中一些難點和教學中的瓶頸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是由文字對社會世界或自然世界描述出來的,也不能精確地概括成為一定的法則,因為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經驗的不同,對同一事物也存有不同的理解。每個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都是在自己的經驗成果的基礎上而建構起來的。建構主義與傳統中我們對知識和學習的理解有巨大的差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學習不是教師把書本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給學習者,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因為學習者并不是類似于知識接收器的角色,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不是被動的知識吸收,而是自主的知識建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即“情境”、“協作”、“對話”和“知識建構”,真正把建構理論運用到教學中去。
一、創設有利于理解知識的情境,在情境中學習和理解知識
知識總是源于生活和社會世界,不管是書本知識還是經驗知識,都是在一定情景和環境中的產物。因此,教學不能把知識從生活中抽離出來變成生硬的知識點或條條框框的東西。即使學生記住了知識點,也是除了應試以外無用的知識。如果教師一味地去情境化的教學,讓學生直接死記硬背現成的前人總結出來的結論,學生由于不知道知識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以及是如何得來的,不但使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學習內容,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設置和創設相關的教師情景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識放到知識所產生、依賴、所運用的情景中,讓學生清晰地感知所學知識能夠解決什么類型的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知識是什么,為什么學習,怎么樣學習,學習后如何運用。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就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應用的條件及其變式,從而靈活地遷移和應用學到的知識,把死的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二、創設協作的空間,讓學生在協作中主動獲得知識
協作、合作學習是最為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一定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總結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能力,更能讓學生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記住知識點,學會交往,培養團隊精神。協作、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但使學生以更加深刻的方式學習并掌握了知識點,更能拓展其內涵,發展到培養學生內在綜合品質和綜合素養上,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三、創設對話的情景,讓學生從自身特點入手理解知識
當代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發展了哲學層次的對話理論,把對話理論引入教育領域,弗萊雷認為:傳統的教育是“儲存式的教育”,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填鴨式教育”,因而也就出現了“學生是保管人,教師是儲戶。教師不是去交流,而是發表公報,讓學生耐心地接受、記憶和重復儲存材料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在這種觀念下,表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以知識的權威來出現,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造成課堂教學一言堂及一系列弊端的出現。在新課改下,教師應該主動學習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學會用一種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氛圍,用對話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跟學生,學生跟老師甚至跟社會進行對話式學習,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下來的知識點,考試結束后就“還給老師”,自己卻一無所獲。
四、運用構建理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領會、運用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念下,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家長、同學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在這種教學與學習觀下,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揚棄傳統的教學觀,主動改變教學方法,用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知識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拋棄傳統教學中側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學”的做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每一位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的掌握上,讓學生主動地在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情景中,主動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內化知識,并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用自己的知識背景、基礎,理解、感悟、體會、內化知識,并且在實踐過程中,變成自己學習、生活的綜合素養,能夠主動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這樣,就達到了真正的學習的目的,改變了傳統以考試為取向的學習觀。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