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賢 奚瓊華
【摘要】 目的 探究藥物配合心理護理行為干預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方法 8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厄貝沙坦口服,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觀察組采用心理護理行為干預。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血壓變化及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態。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兩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均有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干預后SBP、DB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DS評分、SAS評分均有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干預后SDS評分、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應用藥物配合心理護理行為干預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負面情緒, 提高降壓效果,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藥物;心理護理;原發性高血壓;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84
臨床上將目前醫學檢查手段能發現導致血壓升高確切病因的高血壓稱為繼發性高血壓, 將不能發現導致血壓升高確切病因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多是由于遺傳和環境因素綜合導致的, 占高血壓人群的90%~95%, 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1]。多項研究發現心理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 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4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采用藥物配合心理護理行為干預, 療效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齡46~77歲, 平均年齡(56.43±6.86)歲;病程2~18年, 平均病程(13.37±5.14)年。對照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57.12±6.96)歲;病程2~20年, 平均病程(14.11±5.6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首次確診為高血壓未采取藥物治療患者或已確診為高血壓但2周內未服藥患者;②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3];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家屬知情, 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②心肝腎功能障礙;③心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④糖尿病;⑤藥物過敏;⑥妊娠、哺乳期婦女。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厄貝沙坦(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0996)口服, 150 mg/次, 1次/d。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心理護理行為干預:①心理干預:醫護人員多與患者溝通, 了解患者心理狀態, 并給予針對性的行為干預。如患者常常感覺孤寂, 可多與患者交流, 囑家屬多陪伴患者, 消除患者負面情緒。②認知干預:采用健康宣教等方式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 增進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 提高患者遵醫囑行為。③行為干預: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安排飲食, 多食用清淡、低鹽、低脂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禁煙、酒, 適當運動, 保持心情平穩, 避免情緒過激, 糾正不良生活習慣, 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兩組干預時間均為2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效:SBP恢復正常水平或降低>30 mm Hg(1 mm Hg=
0.133 kPa), DBP恢復正常水平或降低>20 mm Hg;有效:SBP降低<30 mm Hg, DBP降低10~19 mm Hg或降低<10 mm Hg但已恢復正常水平;無效:SBP和DBP均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患者靜坐5 min后, 取坐位使用同一臺水銀血壓計測量治療前后SBP和DBP水平;使用SDS和SAS評價治療前后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態, 分數越高, 癥狀越嚴重。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4例, 有效14例, 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顯效20例, 有效12例, 無效8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 P=0.043<0.05)。
2. 2 血壓變化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兩組SBP、DBP水平均有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干預后SBP、DB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3 SDS、SA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SDS評分、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DS評分、SAS評分均有顯著降低(P<0.05);觀察組干預后SDS評分、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 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增長, 占心腦血管死亡總人數的40%以上[4]。但目前臨床上尚無徹底根治原發性高血壓的方法, 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降壓藥物維持血壓平穩, 部分患者由于不能正確認識疾病的發展, 未能堅持長期服藥, 產生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 引起交感神經興奮, 皮質層對下丘腦和延髓等血管運動中樞調節作用紊亂, 血管收縮, 使血壓升高, 心跳加速, 嚴重時可產生心、腦、腎等重要臟器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心理因素在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endprint
趙微燕[5]研究發現在降壓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提高降壓藥物療效, 改善護患關系, 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趙紅梅等[6]研究發現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以增進患者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正確認識, 糾正患者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 降低并發癥產生風險和致殘率。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 干預后SBP、DBP水平以及SDS、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 與近年來研究結果[8-10]一致。
綜上所述, 藥物配合心理護理行為干預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療效顯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 提高降壓效果, 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莉. 心理護理干預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理狀況影響.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3):225-227.
[2] 馮春梅. 護理干預在高血壓患者厄貝沙坦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7(6):170-171.
[3] 陳建華, 宋和平, 陸瑾. 國內外高血壓診斷標準比較.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5):527-528.
[4] 劉佳. 心理護理干預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影響分析. 中外醫療, 2015(14):134-136.
[5] 趙微燕. 藥物聯合心理護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及降壓療效的影響. 海峽藥學, 2013, 25(3):227-228.
[6] 趙紅梅, 賈桂香, 崔廣偉. 心理護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干預效果探討.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10):235-236.
[7] 黃立輝. 中藥輔助治療配合康復護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雙足與保健, 2017(5):18-19.
[8] 董愛霞, 許香, 孫紅霞. 中藥輔助治療配合康復護理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求醫問藥(學術版), 2013, 11(2):
545-546.
[9] 曠玉嬌.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理護理的效果觀察.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1):131-132.
[10] 丁銀娥. 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基層醫學論壇, 2012, 16(11):1482-1483.
[收稿日期:2017-08-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