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飛

【摘要】 目的 研究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過程中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80例2015年1~12月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前的出院患者作為對照組, 另選取80例2016年1~12月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后的出院患者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差錯事件的發生情況、相關工作人員對兩組管理模式的滿意度、兩組疾病診斷管理優良情況。結果 觀察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差錯事件發生率為2.5%, 低于對照組的1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相關工作人員對觀察組管理模式的滿意度為96.25%, 高于對照組的7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疾病診斷管理優良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的7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 可以使病歷管理工作更加科學, 減少差錯性事件, 降低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提升其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
【關鍵詞】 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新型疾病編碼;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104
Impact of normative applications of disease coding on DRGs ZHANG Xue-fei. Huazhou City Peoples Hospital, Huazhou 52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ovel disease code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receiving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discharged before implemen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ew disease codes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80 patients receiving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discharged after implemen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ew disease codes were take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occurrence of error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relevant staff satisfaction with the two groups of management models,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excellent rat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error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as 2.5% than 1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related staf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25%, which was higher than 76.2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excellent rate as 95.00% than 76.2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novel disease code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can make medical records management more scientific, reduce the error events, reduce the workload of the relevant staff to enhance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management model.
【Key words】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Novel disease coding; Effect
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標準主要是根據患者病歷首頁所標注的疾病診斷和治療內容、患者年齡和病情嚴重程度等相關的信息實施醫療付費的醫保報銷的一種模式, 疾病診斷、治療內容填寫和編碼都應該與國際疾病分類(ICD)標準完全相符, 醫生在填寫過程中準確性和完整性會對醫保部門的付費時效產生直接影響, 不僅直接關系到醫院和醫務人員的收入, 還會對醫療查詢統計工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1, 2]。本文主要研究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的臨床價值。現匯報如下。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本院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前的出院患者80例作為對照組, 另選取2016年1~12月本院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后的出院患者80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年齡19~76歲, 平均年齡(35.9±13.7)歲;男48例, 女3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77歲,
平均年齡(35.3±14.0)歲;男51例, 女2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未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 主要進行ICD-9編碼。觀察組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 主要進行ICD-10編碼, 新版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是按照解剖系統對主要組別進行系統的區分, 某些較為特殊的組合可以獨立的分成一個組別, 實現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的重要前提是編碼過程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差錯事件的發生情況、相關工作人員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疾病診斷管理優良率。
1. 4 評價標準 ①滿意度評價標準:在兩組不同管理工作模式實施6個月后, 采用不記名打分方式, 對病歷管理相關工作人員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進行調查, 滿分為100分。>80分為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②優良情況評價標準:優:疾病診斷的管理、歸檔、編碼等程序完全無誤, 沒有對醫院相關工作造成影響, 完全能夠滿足日常病歷調取、查閱等相關工作的實際需要;良:疾病診斷的管理、歸檔、編碼等程序基本無誤, 沒有對醫院相關工作造成影響, 基本滿足日常病歷調取、查閱等相關工作的實際需要;差:疾病診斷的管理、歸檔、編碼等程序出現明顯差錯, 對醫院相關工作造成影響, 不能滿足日常病歷調取、查閱等相關工作的實際需要。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差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差錯事件發生率為2.5%(2/80), 低于對照組的10.0%(8/8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3.840, P<0.05)。
2. 2 相關工作人員對兩組管理模式的滿意度比較 相關工作人員對觀察組管理模式的滿意度為96.25%, 高于對照組的7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3 兩組疾病診斷管理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疾病診斷管理優良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的7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在疾病編碼過程中采用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模式可以對行政管理機構以及院內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積極保障。經過對不同醫療機構和同類別醫療機構的病案管理情況進行對比, 能夠對行政機構對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而有力的參考依據, 對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所出現的盲目性問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進行有效避免, 從而使臨床醫療資源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節約 [3, 4]。
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的過程中, 應該積極建立臨床診斷庫, 這樣可以達到3個目標:①切實保證新舊不同版本的疾病字典庫所列的項目能夠進行準確的對照;②新舊兩個版本的疾病字典能夠很好的實現平緩性過渡;③舊字典庫中所列出的常用疾病診斷列表項目, 升級為全新的ICD-10版中所列的項目, 同時需要照顧到臨床科室在實際工作中長期以來已經形成的使用習慣[5-7]。
除進一步規范國際疾病編碼標準之外, 相關的編碼工作人員和臨床醫生之間在實際工作中應該進行積極的溝通, 使診斷編碼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得到切實的保障。由于兩者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存在明顯的差異, 在疾病分類的理解方面自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選擇編碼也就會出現一定的偏差。編碼人員和臨床醫生在實際工作中互相協作, 能夠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 可以使編碼工作品質得到顯著性提升, 使工作量明顯減少[8, 9]。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前后各80例出院病歷進行對照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差錯事件發生率為2.5%(2/80), 低于對照組的10.0%(8/8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840, P<0.05)。說明該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控制差錯事件發生。觀察組疾病診斷管理優良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的7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提升疾病診斷管理效果, 降低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使得管理效率得到明顯提升。相關工作人員對觀察組管理模式的滿意度為96.25%, 高于對照組的76.2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此管理模式的開展給相關工作人員帶來更大的便利。總體來講, 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工作的實施促進了相關工作的效率、效果提升, 更受工作人員認可, 滿意程度更高。
目前臨床研究中關于新型疾病編碼的規范應用效果探索較少, 有研究對ICD編碼應用于病歷質量管理中的作用進行了探索, 將ICD編碼應用于醫院病歷質量管理中, 能夠通過分析患者年齡、病情、診斷過程數據, 將患者的病歷資料構建成完整的運行體系, 推動醫院高效工作[10]。這一研究結論與本次研究存在相近之處, 說明疾病編碼管理有助于提升相關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 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過程中實施新型疾病編碼統一規范管理, 可以使病歷管理工作更加科學, 減少差錯性事件, 降低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提升其對管理模式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朱婭婭, 徐達新, 朱靈穎. 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化應用的重要性 . 中國保健營養, 2012, 8(12):2859-2860.
[2] 胡小弟. 常規管理法與分層次管理法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對比分析.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4, 14(7):157-158.
[3] 韶玉蘭, 蒲映輝. 分層次管理法在基層醫院臨床護理管理中的綜合應用效果. 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7):66-69.
[4] 張惠娟, 陳佩貞. 疾病診斷及其編碼的準確性是實施DRGs支付方式的關鍵.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3, 21(2):197-199.
[5] 方良欣, 鄧群娣, 鄧慶珊. 基于DRGs理論談規范應用疾病編碼的必要性. 現代醫院, 2014, 14(9):137-139.
[6] 彭丹丹, 劉帆, 王杉. DRGs付費的可行性探索——基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試點. 中國醫療保險, 2011, 13(7):53-56.
[7] 秦安京. 疾病分類編碼準確是診斷相關分組(DRGs)的保障. 中國病案, 2007, 8(7):10-11.
[8] 穆芳潔, 謝春娥, 張麗. 疾病診斷編碼對實施DRGs-PPS的影響.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5, 23(21):8-10.
[9] 武鑫媛. 疾病編碼的規范應用對DRGs的影響.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5(6):116-117.
[10] 王美艷, 吳卓敏, 田丹平, 等. 關于DRGs形式下與疾病編碼準確性的相關性. 人力資源管理, 2016(10):298-299.
[收稿日期:2017-09-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