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玥琳+陳習定
【摘要】資產證券化最早創設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歷了不到半個世紀的發展便成為金融市場中主流的直接融資工具,并于2005年在我國開始正式試點。通過回顧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歷史以及現狀分析,將其從試點階段到高速發展這十余年劃分為四個階段,發現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 問題 政策建議
一、緒論
資產證券化是指利用結構金融理論支持下的相關技術,對符合證券化要求資產的風險和收益要素進行分離和重組,使其成為能夠滿足不同風險偏好者的投資需求并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流通的證券。它主要是通過發行證券從而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實現直接融資。更具體的來說,某些特定的資產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可以產生穩定的并且可被預見的現金流,通過過結構安排,將部分資產中的收益和風險要素重組與分離,在一定程度上將缺乏流動性但可以產生未來現金流收入的資產轉換成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的并且可以流通的有價證券的過程。2005年我國資產證券化開始正式試點,在這十余年間業務發展有過高速前進亦有停滯不前。我國資產證券化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當前經濟發展的不斷創新與推進,必將迎來一輪新的機遇。因而回顧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現狀,分析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并提出相應的促進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建議。
二、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歷程
(一)探索階段:20世紀末
1992年三亞市開發建設總公司發行的以土地為標的物的“三亞地產投資券”為我國資產證券化探索先例。在那之后,不良資產證券化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關注與肯定,資產證券化步入了高速發展的道路。但是,前期的探索階段依然存在著許多漏洞,例如法律法規、信息披露等方面從根本上不能滿足投資者的要求,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二)試點階段:2005年
2005年3月正式啟動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第一次試點,試點以來的第一個規范化項目是由國家開發銀行發行的第一期“開元”CLO項目。該項目采用了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優先級債券和在私募方式發行次級債券的兩種發行方式。之后,由中國建行牽頭,委托中信信托有限公司,通過優先級證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次級證券向建設銀行定向發行為信用支持的MBS產品,成為我國我國第一例成功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的代表。但因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以此為契機引發的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重重的挫敗了資產證券化業務,使其失去了近三年的發展機會,但是相關主體對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仍在進行不斷的探索。
(三)試點擴大階段:2011年~2013年
2008年后,我國資產證券化止步不前,陷入僵局。2012年,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重新步入了正軌。伴隨著國家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支持,相關配套措施也逐步跟進,2012年5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與銀監會下發了文件《關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緊接著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辦法》與《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我國證券化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
(四)常規化發展階段:2014年至今
2014年,我國資產證券化業高速發展,全年共發行各類債券118749.8億元,較2013超出約30000億元,同比增長速度為27%。繼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文件后,盤活信貸存量可以算是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支柱業務,2014年我國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數量為60余單,發行總規模約為2820億元,和14年相比足足增加了一倍多,由此可見2014年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行數量已肉眼可見的速度上升,發行數量遠超上一年度,并且超出2倍之多。關于參與證券市場的有關機構,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是原有的主力機構外,城商行、農商行、資產管理公司也紛紛投入,占有一席之地。我國的資產證券化發展良好正是借助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市場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從而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現狀
(一)參與主體范圍不斷擴大
各大金融機構自資產證券化新規發布后紛紛試水,包括中信、光大、華夏、浦發等27家銀行也在不久前剛剛經過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批復獲得了開辦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資產證券化的主要發行者,已經從原有的城市商業銀行,逐步擴大范圍,其中包括了國家政策性發展銀行、農商行、外資注入的銀行、資產管理公司,還包括汽車消費金融公司、財務公司等。不僅主要發行者數量日益增加,投資主體的結構也日益豐富。拿信貸資產支持證券舉例,在持有人結構整體上,國內的信貸資產證券化集中程度高,其中近七成占比的為商業銀行。隨著經濟的逐年發展,參與投資的人們自身的創新意識也逐漸提高。大型的財務管理公司、各類投資基金公司、城市與農村的信用合作社等等也一步一步的納入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者的考慮范圍內。
(二)基礎資產范圍逐步擴大
資產證券化投資依托于相應的金融產品,隨著發展已經逐漸形成特有的基礎資產池。其基礎資產池內包含的產品主要可以分成5個部分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一般中長期貸款和不良貸款。《關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是監管部門在12年中旬下發的用來鼓勵選擇多元信貸資產作為基礎資產的相關政策,其中多元信貸資產包括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鼓勵選擇符合條件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貸款等多種多樣的信貸資產。
(三)產品種類日益豐富,業務不斷創新
目前,我國較為重要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主要有以下幾類:首先是指機構資質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審批、主要負責發行的機構是中國人民銀行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其次是企業資產支持證券,它可以通俗的理解為管理機構為中國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具有為特定的資產管理服務的以此為依托的證券。最后是資產支持票據,相應的管理機構則是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從中不難看出,當前資產證券化產品日趨多元化,各行各業也有積極參與,其中不乏交通、證券、電力、房產、林業、銀行、基金、保險等眾多行業。發散思維,踴躍創新也是當前業務發展的新常態。如阿里巴巴與東方證券公司合作推出的以信貸資產為基礎資產的資產證券業務—“阿里小貸”。這是證券公司首次以信貸資產為基礎資產開展的資產證券化業務。2月6日在深交所掛牌轉讓的華夏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華夏蘇寧云創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是首個房地產投資基金在資產證券化業務備案制后于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渣打中國作為國內首批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外資銀行之一,發行的第一單信貸資產證券化商品為“臻騁2015年第一期信貸資產證券化信托資產支持證券”,這開創了在華成功發行的先河。諾亞財富與阿里小貸公司發行首只私募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由此可見,證券資產化產品種類日益豐富,資產證券化業務不斷創新。endprint
(四)發行規模不斷擴大
2005年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開始正式實行。其中,由建行和國開行負責發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的發行規模達到了約為7.2十億人民幣。2006年后的兩年間發行規模分別達到了11.58十億人民幣、17.808十億人民幣和30.201十億人民幣。好景不長,全球范圍的次貸危機與金融危機的相繼爆發,致使我國的有關部門不得不重新調整我國的資產證券化的步伐。2012年初,創新型信貸資產證券化才由央行重新批準進行。2012年中旬,有關于重新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并擴大進程的通知才由央行聯合銀監會、財政部、衛生部門發布。一年后,發行總數與2012年相比多出5倍。
四、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一)專業人才缺失
隨著資產證券化在我國的逐步推廣加深,相應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不斷豐富,即使在前幾年的起步階段,其也因為自身所有的復雜結構和龐大數量,要求必須有相應的大量專業人才進行維護,而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產品與稀缺的人才不成正比,尤其在我國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和技術經驗的人才極度缺乏,人才儲備量相當不足,并且相關參與方的人才儲備量也相對不足。
(二)缺乏流動性的二級市場交易
二級市場是有價證券的流通、交易場所,是可以進行有價證券買賣的市場。換句話說,二級市場可交易任意的過去的金融商品,從而達到為投資者提供資金流動。但中國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市場受制于其規模。投資的主體大部分為銀行,而銀行間的互持現象往往十分嚴峻,銀行持有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比例占八成以上。截至12年中下旬,仍有50%以上。
(三)政府過度干預
中國資產證券化的道路時間較短,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尚未完備。資產證券化業務受各方面的影響例如相應政策不完善、監管不力、相應服務機構的公信力缺失等。當今,關于如何促進資產證券化發展中國的商業銀行缺乏一定的主動性。首先,投資主體如商業銀行的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的業務可以依靠利率管制此項政策獲得高額的利潤;其次,銀行難以將優質資產進行證券化的行為,有關機構一直嚴加控制。
(四)資產證券化的法律制度缺失
由于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一直依靠于法律法規的限制與監管,而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與相應的法律制定建設不相匹配,因此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也無法保證。目前,《信托法》、《破產法》等是關于資產證券化的主要法律法規,但是法律法規應該落實到細小之處,例如在規范此類行為方面的法規尚未完善。
五、促進資產證券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培養與發掘綜合性人才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市場的一手推進,金融市場的組成多種多樣,資產證券化市場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育更應該落到實處、落到方方面面,不僅要落實專業知識也要關注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起心中的道德底線。注重人才教育,不僅僅是在校人員或者是在職人員都要做到懂法守法。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培養高專業性的團隊,多樣化發展。為挖掘綜合性人才也可以從學校抓起,金融機構或有關部門可以和高效達成合作,提早制定培養計劃、利用資源,建立人才培養基地,提前為我國的資產證券化儲備專業人才。
(二)健全資產證券化法律體系
2005年開始正式試點至今已經過去了十余年,但是仍然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完備的體系對資產證券化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我國一直存在的弊病是相關負責監管的部門因為數量龐大而導致的職能分散,雖然在這一段時間以來偶有一些相對應的法律規范制定與出臺。但是,注意力不能只放在完善其種類商,審批程序的簡化也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此同時擴充業務范圍。
(三)提高利率改革的速度,放開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
為了將不良資產證券化是銀行實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第一目的,銀行往往通過優良資產作為基礎資產進行證券化從而獲得利潤,與優良資產相對應的不良資產也是銀行基礎資產的一部分,然而不良資產在長久來看會阻礙銀行資金的流動性,進一步影響銀行的獲利,不利于長久的發展,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利率改革。利率管制是我國目前一直實行的利率制度,這主要是指銀行的收入可以由存款與貸款的利息差實現,降低對證券化業務的踴躍性,為了改善依賴于存款與貸款的利息差收入可以考慮取消利率管制,同時采取一定獎勵措施鼓勵銀行將不良資產證券化,提高其業務的積極性,提高收入。
基金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批準號:14NDJC086YB)和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批準號:LQ13G030012) 。
作者簡介:邢玥琳(1996-),女,浙江杭州人,溫州商學院學生,研究方向:金融學;陳習定(1981-),湖南婁底人,任職于溫州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觀經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