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星宇
摘 要:從中國話劇發展中,有兩部具有貫穿性和代表性的話劇——《上海屋檐下》和《桑樹坪紀事》。本文擬從藝術結構、創作方法、情感世界以及主題等方面通過對這兩部話劇的比較來淺談中國話劇發展歷程。
關鍵詞:話??;《上海屋檐下》;《桑樹坪紀事》;比較閱讀
一、 藝術結構
《上海屋檐下》在于作者在全力刻畫主線的同時,對眾多副線也給予了重視,在合理展示它們的矛盾同時也將它們和主線交融在一起,一起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而《桑樹坪紀事》中最能突顯出來的是作者對農民的深厚的愛,為農民而寫的態度。在創作中,作者尊重事實,忠實于生活原貌,即使有議論也是觸景生情而發,誠摯感人。在人物塑造、結構安排、情節構思、語言藝術等方面,絲毫不給人做作之感,一氣呵成,干凈利落,而自得風流。在藝術表現上,作者走的是一條踏踏實實、不懼乏味的路。
當《上海屋檐下》劇的帷幕第一次為觀眾啟開的時候,在舞臺上除了老報販李陵碑的閣樓不容易為人們所見外,二房東林志成、前樓房客施小寶、灶披間房客趙振宇以及失業職員黃家媚這四戶人家全部展現在觀眾面前。這一新穎的、別開生面的藝術設計,表現了作為一個藝術家,夏衍同志勇于創新的膽識。
全文作者表達的匡復與闊別多年的妻子、昔日好友的“重逢”,而又毅然離去的這條主線,貫串了劇本的始終,它成了劇本的支柱,最深刻也最直接地體現了主題。在結構上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制約眾多副線的作用;而眾多副線也從各個角度烘托和陪襯了它。眾多副線也正因為有了它,才有了依附和可靠的支柱。
朱曉平基于對農民的深沉的愛,始終把目光放在了小山村桑樹坪,為生活在這個小山村的農民而寫,寫他們的不幸和痛苦,表達出他們的抗爭和希冀。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作者對桑樹坪人都懷有一份深沉的愛。作為一個當年的知青,作者愛那塊讓他成熟的土地,愛那些給了他知識和智慧的莊稼人。
說到桑樹坪農民所面對的殘酷的環境,對于整個桑樹坪農民來說,他們的命運已經注定,等待他們的只會是厄運。但是對于個體來說,他們在這樣的極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比如陳舊的婚姻習俗,農村的宗法觀念,在這類環境的多重壓迫下,他們的生活則是更加的沉重。
二、 創作方法
《上海屋檐下》的創作方法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1936和1937年的戲劇創作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現實主義特征的戲劇作品,而《上海屋檐下》正是其中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意義的一部作品?!渡淦杭o事》的創作方法其實也是一種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對于朱曉平,他的作品即使在新時期文學作品數量不多的情況下也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他的知青小說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態度來改變知青小說原有的走向。朱曉平用現實主義把知青生活放到特定的環境里去。他那為農民寫作的創作思想讓他的小說有了非知青化的傾向。
在1935年戲劇職業化浪潮興起之后,隨著文化市場的繁榮,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可以賺錢的方式。在商業利益誘惑下,戲劇界出現了忽視戲劇的藝術性,卻用十分曲折離奇的情節、奢侈的場面或者華麗的服裝來吸引更多觀眾,提高人們觀看興趣的不良傾向。而夏衍對這種風靡一時所謂的“情節戲”、“服裝戲”深深地懷抱著厭惡和反感,同時對自己以往的戲劇創作進行了徹底的反省并且下定決心改變“戲作”的態度,而更沉潛地學習更寫實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是因為作者還沒有把現實主義精神貫徹到底,創作時腦子里的已經形成概念仍然占有壓倒性優勢,仍然以為一些朦朧不存在的觀念高于真實具體的感受。他還沒有從政治理念中完全解脫出來。所以,劇中的林志成就會覺得自己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也不會去想著其實他與楊彩玉在當時匡復離開的情況下為了照顧心愛人的一種值得肯定的勇氣其實是合理的。而作者也不愿讓匡復進一步暴露自己靈魂深處的人性弱點,他也不可能讓匡復面對楊彩玉訴說這些年的委屈與苦難,在深深地自責的同時卻又不否定自己的理想的正確性。因此匡復,這個革命者的內心世界遠未得到充分揭示,讓讀者們不能徹底看清他的內心,存在著模糊感。而朱曉平筆下的農民們,都生活在極端貧困悲苦的境遇中。《桑樹坪紀事》里那個年過七十的李言老叔,終日辛勞,卻食不果腹,最后凍死在荒野里。作家對他們的描寫充滿了同情、并為他們生活的不幸而深感不平。朱曉平對人的思考是嚴肅的。他寫出了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人的理實存在。寫出了生活本身對人的制約,寫出了對人的解放的強烈要求。他認為桑樹坪的人們之所以不得不那樣生存著,這并不完全決定于人們的主觀意志,而更多地是由種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尤其是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所決定的。
三、 情感世界
《上海屋檐下》展現的是死水一般困苦不堪的生活陰暗面。在陰暗沉悶乃至讓人窒息的戲劇環境中,普通小市民在哀嘆、呻吟、掙扎、憤恨著。通讀劇本,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沉悶壓抑氛圍。這是全劇的情感基調?!渡淦杭o事》表達的是作者朱曉平對桑樹坪不能忘懷的感情。作者的感情是矛盾的,他對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農民們飽含同情,同時他在創作時卻沒有刻意去給農民們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取而代之的是客觀的觀察反映出了農民當時的艱難。
在閱讀《上海屋檐下》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的除了梅雨天壓抑的差天氣和枯燥無味的生活外,另一種壓抑的感覺便是全面抗戰前極其沉悶的時代氛圍。在時代沉悶的氛圍下,上海屋檐下五戶人家都經歷了心靈和情感上的種種楚痛。從這些悲劇性的小人物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已經變得黑暗無比的社會,再也無法在這樣的氛圍下安逸的生活。
談到朱曉平,他曾多次談到他對農民和桑樹坪的不能忘懷的感情。《桑樹坪紀事》正是他蘊積幾十年感情的一次大爆發。因此在這里更多地表現出了十六歲孩子一開始接觸農村,接觸農民時那種既新鮮又陌生的記憶,那種單純不懂世事并且對陌生世界充滿無限好奇遐想的復雜感情。這也使他獲得了一種總體把握的宏觀眼光。在這種眼光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桑樹坪就是一個善良愚昧悲哀并存的小山村。它一方面是一個一無所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人們背負著貧窮,繼承著傳統,世世代代以一種類似于原始的生活方式生活著,耕作著;另一方面卻是一個擁有美麗風景的自然山莊。endprint
在這里封建的思想觀念錯綜復雜,以頑強的生命力繁衍著、生長著。總是流浪的李言老漢因不符合傳統的生活方式而遭到村人的鄙視虐待;年輕貌美的女子彩芳、玉蘭被封建婚姻逼得投井上吊;善良博愛的父親外姓人王志科被冠以殺人犯的惡名;單純勤勞的外鄉人老呂遭到屈辱驅趕。封建的宗法觀念使小村人具有一種天然的團聚力欺負排斥外來人,甚至法律在這里也公然成了宗教勢力的傀儡。但這里的人們都有著極強的求生欲望,勞動力低廉到一天只能掙一毛多錢,他們照樣辛苦耕作維持生計。在一個家族之中,人們也不缺乏互幫互助的關心,不缺乏有本質上的正義品格和人類的單純天性。
作者這種創作感情的復雜形態,使他很少對生活做篩選總結,而是表現出一種自然的現實主義的刻畫,這使作品中的人物、自然和社會環境、人們的生活觀念、生存方式以及風俗習慣都融為一體難舍難分。作者難舍難分的感情正好從整體上把握了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把握了撲朔迷離的社會關系。《桑樹坪紀事》之所以顯得豐滿厚實,真切感人,正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抒發所產生的藝術力量。作品的深刻新穎之處還在于作者以新的價值觀念表現出的批評意識。
四、 基本主題
《上海屋檐下》的作者旨在從一群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一個即將到來的偉大的時代,讓當時的觀眾聽到一些將要到來的時代的腳步聲?!渡淦杭o事》深刻地突顯了一個當代文學的基本主題:人的解放。這一基本主題反映出作家們對人的一種反思。在文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對個性的張揚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都是圍繞人的解放的。
最后通過闡述話劇在現代各個時期和當代各個時期的發展歷程,以及具體的兩部話劇《上海屋檐下》和《桑樹坪紀事》的具體比較,不難發現話劇的發展歷程在受到不同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的影響下,話劇也許會蓬勃發展,又或者是萎靡不振,就像文革時期的話劇是個重創時期一樣。而觀照話劇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在未來話劇將會是一個怎樣的發展方向。我以為,在文化素養日益提高的中國社會,中國話劇的發展會走向一個繁榮昌盛、經久不衰的一個階段。雖說在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也是受時代氣息的渲染,大部分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話劇的認識已經遠遠不夠,對于話劇也是毫無興趣。但是老一輩的作家在話劇里體現出來的精神氣息不會被磨滅,相反,作為青少年,祖國的未來,更加應該關注我國的文化底蘊,更應該將中國話劇流傳四方。在未來的日子里,帶著對曹禺、夏衍、朱曉平等等一些話劇作家的敬意去欣賞話劇,那時候不難發現話劇的魅力所在。那種樸實、平凡卻又充滿悲傷或是快樂的情感會深深地感染讀者。若是我們以這樣一種認真的態度去欣賞話劇,何愁話劇不會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