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芬
摘要:新媒介環境下,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央視及省級衛視注重通過大制作、大投入、大市場來贏得創收,相比之下,省級地面頻道因節目覆蓋范圍狹窄、內容短缺、市場有限受到很大的沖擊。山西電視臺公共頻道不斷轉變發展理念,創辦了全國首檔紀實類電視新聞信訪欄目《民生大接訪》,欄目在發展實踐中踐行以百姓為中心的思想,不斷創新節目生產流程,拓展選題、創新編排方式,進一步打造本土的品牌欄目。
關鍵詞:山西地面頻道;電視新聞欄目;《民生大接訪》;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140-02
2002年1月《南京零距離》播出之后,作為代表性欄目,全國各級電視臺掀起了創辦民生新聞欄目的熱潮,民生新聞欄目一直都是省級地面頻道新聞欄目的收視熱點,有明顯的本土特色,緊密聯系百姓,貼近生活,是受眾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但是各家民生新聞節目形式趨同,編排手法相差無幾,難以突出節目的自身特色,又面臨新媒體的沖擊,分流原本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山西公共頻道2013年5月首創全國紀實類電視新聞信訪欄目《民生大接訪》,是民生新聞節目基礎之上的具有信訪特色的欄目,將信訪工作放到了電視熒屏,開辟了陽光信訪新渠道,架起了黨和百姓的溝通橋梁,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一檔電視新聞欄目。
一、 收視較高,創新節目生產流程
《民生大接訪》把信訪事項當“考題”,把信訪群眾當“考官”,開設了領導干部“新考場”,架起干群之間的“連心橋”,開通信訪工作的“新渠道”,開辟了公眾自我教育的“大講堂”,開創了電視新聞節目“全方位公共服務”這一新的價值模式。超越傳統的內容服務,順應媒體服務模式的新變局。[1]《民生大接訪》是電視新聞欄目的示范引領,通過電視手段讓受眾了解相關的政策,遇到相關問題的解決途徑,也為信訪部門提供解決問題的示范案例,體現出欄目的實用性。結合欄目2017年7月的收視數據來看欄目的創新發展。
表1中顯示7月份的平均收視情況, 21天中有17天《民生大接訪》首播時間平均收視率高于頻道全天節目的收視率,有較好的收視。節目從創辦以來,一直在不斷地探索每期節目更好的呈現方式,注重新聞事件的故事性,可看性。稿件的撰寫要求結構嚴謹、節奏明快、用詞準確,采訪制作過程嚴格執行“一二三四五”的要求。即有一個搶眼的題目,從標題上先發制人,有了好的標題,新聞就成功了一半。在節目后期制作過程中,至少要有兩段導視,第一段導視中不出現第二段導視之后的節目內容,以求達到有懸念感的目的,同樣第二段導視中不出現第一段導視里的內容,避免信息重復,導視要求節奏明快、語言精練、同期抓人、富有懸念,達到三分鐘一個高潮,以此來制造興奮點和節奏感,內容不能平鋪直敘,開篇高潮前置,達到抓人眼球的目的,以此來滿足保證受眾的心理需求。編導要多次出境,20分鐘的節目至少要有四次出境,并且多一些行徑中的采訪,保持新聞的動態性,要參與事件的現場調解,與當事雙方互動,達到生動鮮活的目的,編導要積極協調新聞事件涉及的各個部門,至少有五個人物采訪,由此來增加節目的可信度和信息量,從而保證受眾持續的關注節目。
二、選題豐富,編排形式多樣化
(一)選題多元化
好的選題是節目成功的關鍵,既要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又要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形成積極地輿論導向,選題來源對選題的數量和質量有一定的影響,省級地面頻道受眾范圍有限,僅僅覆蓋到本省,因此選題更應該地域化,問題典型,有明顯的針對性和示范性。《民生大接訪》的選題范圍涉及土地糾紛、房產糾紛、農民工討薪、干部接訪記、老人贍養、社會保障等范圍。如:《一塊土地兩個證》《無中生有的大紅本》《年底要把錢結清》《蜘蛛人”的討薪路》《掛職干部接訪記——房梁之爭》《五個子女誰養老》《被遺忘的“正式工”》等。選題來源廣泛,包括信訪局提供、欄目熱線、本省以及當地百度貼吧、微博、微信、上訪者親自來欄目組反映問題等方式,保證選題的多元化。編導申報選題嚴格執行三級審批制度,由制片人、頻道副總監、頻道總監逐級審批,把關每一期節目的選題,保證選題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影響力,從而不斷地滿足欄目給受眾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保持比較穩定的收視率。除了現有的幫助百姓排憂解難、解決好信訪工作中的一些個案,讓人們看到希望和信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規則。[2]欄目在題材方面不斷地拓寬,推出系列節目《擼起袖子加油干第一書記解民困》《記者蹲點日記》等系列節目,社會問題的解決最終靠的是國家政策、制度的解決。
(二)編排多樣化
編播是節目的外在形式,也就是怎么播和播什么,從傳播效果上來看,甚至比節目內容本身更重要。對于20分鐘的專題節目,根據既有內容開展編排,就要體現一定的敘事技巧,講好故事,設置懸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要突出主題,起到積極地社會輿論導向,給受眾展示出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欄目最初的采制中必須通過組織一場協調會解決問題,保證問題真實有效的解決,如:《斷臂驚魂》《奶牛去哪了》《趴窩的校車》等,隨著節目理念的變化,組織協調會不再作為節目的硬性要求,如:2017年7月收視最高的節目《無法呼吸的下水井》記者現場采訪揭露問題,小區居民廚房下水長期不能使用,接下來尋找造成問題的原因,采訪不同樓層的居民、物業、負責人,尋找解決方案,最后初步解決了問題,保證當下能使用廚房下水,但問題的徹底解決還要再去查詢旁邊小區蓋房的手續,有待進一步解決,整個事件層層剝開,邏輯嚴密,這期節目并沒有組織協調會,但保證了新聞事件的時效性,新聞事件的動態性。
《民生大接訪》節目通常一期編輯一個完整的節目,也就是一個單獨的新聞事件,有時根據實際需要也采用連續報道的形式,分集播出一個新聞事件,2014年4月16日《一錘子砸亂的命運》就分上下集播出,對往期節目中達成協議還未具體解決的新聞事件,后期也會不定期進行事件追蹤報道,如:2014年7月22日的節目《追蹤:閃電婚姻把我整成窮光蛋》就是對上2014年6月10日播出節目的后續報道。endprint
三、播出形式有變化,推出特別節目
如果沒有特別節日的編排,節目總是一沉不變,就難以實現與觀眾的情感共鳴。在2014年10月國慶期間推出“說信訪話和諧”特別節目,積極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在2014年12月11日,結合社會討論熱點“校車安全問題”制作節目《趴窩的校車》,民辦幼兒園買回正規校車,卻遲遲不能上戶,學校著急,家長操心,通過節目組的記者進行相關部門的協調,群眾上訪變領導干部下訪,在聞喜縣教育局召開一場特殊的協調會,最終保證趴窩一年多的校車能正常使用,事件圓滿解決2015年春節期間特別推出“新春走基層,回訪當事人”系列節目、“拼在基層干部專訪”系列節目,2016年春節繼續推出“新春走基層,春暖2016回訪”系列節目。2016年4月4日推出清明節特別節目《三十年的重量》,2016年9月1日對此做了后續報道《埋藏三十年的心愿》,欄目組把這期節目放在開學第一天,節目錄制就在開學當天,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第七中學舉行小英雄塑像揭幕儀式,完成小英雄年邁母親為兒子塑像的心愿,當天錄制當天編排播出,體現出很強的時效性,2016年10月陸續播出“年訪民生掛冷暖——掛職干部接訪記”系列節目,2017年春節期間繼續推出“新春走基層回訪當事人——回訪”系列節目,并特別策劃“春天,我們再出發”系列節目,2017年春節過后特別策劃“擼起袖子加油干第一書記”解民困”系列節目,2017年4月4日延續往期的策劃仍舊推出清明特別節目《魂歸》,這些特別節目的策劃,能滿足受眾在特別節日的情緒,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充分調動受眾參與欄目的積極性。
傳統的電視媒體是以新聞和文化立臺的,因此省級地面頻道一般收視較好的都是新聞欄目。從《民生大接訪》7月份收視份額數據來看,節目首播時段晚上20:40—21:00的收視份額明顯高于下午重播時段18:30—18:50,收視份額反映出首播時段有一定的競爭力,而在重播時段幾乎沒有競爭力,可見播出時段對欄目有很大的影響,對于地面頻道的發展,大板塊、大時段、大劇場的編排模式也是地面頻道編排的一種趨勢。
《民生大接訪》對新聞創新的引領:用情感傳播引導社會輿論,用疏導理念改變“堵”“泄”模式,用故事性表達實用性,為地方電視臺新聞改革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3]山西地面頻道新聞欄目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重要的是改變欄目發展的思維,變觀眾思維為用戶思維,變舞臺思維為簡約思維、變廣種薄收思維為極致思維,變收視思維為流量思維、變經驗性思維為大數據思維,生產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內容,不斷創新節目的編播形式,利用新媒體快速傳播的特點推廣節目信息,強化與受眾的有效互動,拓寬選題來源,征求受眾意見,邊看邊評,及時反饋,從而打造本省乃至全國的品牌化欄目,由此提升欄目的影響力和收視率。
參考文獻:
[1] 許凌云,闞乃慶.新的媒體語境下中國公共新聞的思考與探索[J].現代傳播,2014(7).
[2] 喻國明.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的新發展——以《民生大接訪》為例[J].現代傳播,2014(7).
[3] 焦中棟,劉斯,陶薛芬.多維視角下的電視信訪新渠道——全國首檔電視信訪新聞欄目《民生大接訪》研討會綜述[J].現代傳播,2014(7).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