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亦馳
摘 要:生物這門課程在初中階段一直是一門以了解為目的的學科,內容比較淺顯易懂,但在同學們進入高中之后,生物學科的學習要求從了解轉變為學習掌握,內容也變得晦澀難懂。如何將這些復雜抽象的知識以一種易于學生接受的形式展現出來是教師們一直努力探索的,而生物實驗教學就是一種很好地將抽象知識變成了具體呈現的方法。在高中課堂中,老師們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認識到生物實驗教學的積極意義,努力在生物實驗中加強與同學們的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
關鍵詞:高中課堂;生物實驗教學;意義分析
一、 前言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也應該因學科而異,不能一概論之。生物作為一門理科性學科,與物理化學一樣,需要借助一定量的實驗幫助同學們進行知識的理解。實驗本身并不是教學的目的而是一種教學的工具,通過實驗可以將原本死板的知識以一種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激發同學們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增加對知識的直觀理解。通過實驗教學,老師們也可以多一些與同學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更好地幫助他們。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表揚、鼓勵等藝術,兼顧到學生的不同層次,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課堂當中,對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完善,這樣就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另外教師還要對課堂上的一些練習進行精心的設計,創新的進行補充或解讀,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訓練。
二、 我國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現狀
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什么,學生就在下面記什么;老師在上面演示實驗,學生在下面瞪大了眼珠子看……彼此之間沒有互動,沒有交流,只是機械的傳授知識,這應該是大部分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模式。但實際上,在同學們使用的課本上,幾乎每一章節都會有與所學知識點相對應的生物小實驗供同學們動手操作,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吸收本章節的知識點,增強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但是為了加快教學的進度或者是節省教學的成本,很多學校并不安排進行實驗的時間,也不提供進行實驗的場所,對外展示的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紙質層面,并沒有真正踐行。又或者實驗僅僅流于形式化,老師在講臺上簡單地將實驗演示一下就算學生已經做過實驗了,這樣形式化的實驗是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的。
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們親身的體驗來深入了解所學習的知識,從而達到一個更深入的理解狀態,這是加強理解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有效的方法,也有效的強化了學生自身的學習效果,提高了學習的效率,當然也附帶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形式的多樣性,可謂一舉多得。但在我國的很多學校,實驗教學并沒有得到他們應該有的重視。高中的學習帶有更多的功利性質,即高考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因為生物學科并不在高考的范圍,所以很多學校就對生物教學不夠重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教學課程的安排,一周僅安排一節生物課。有限的時間內知識理論都不能全部學完,又怎么可能抽得出時間進行生物實驗呢?因為學校的不重視,很多生物老師在上課過程中也只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態度,并沒有以傳道授業解惑為自己的目標,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教課的質量。
其次,很多學校為了最大限度的節約教育經費,并沒有聘請專門的生物老師,而是安排非生物專業的老師給學生上課,這一類老師雖然對生物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但因為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生物知識體系并不完整,所以只能完全按照書本進行理論教學,學生接觸的知識也變得極為有限,知識面得不到拓寬,嚴重影響了高中生知識量的積累。
最后,許多現任教師接受的大都是傳統的教育,習慣了按照教材內容上課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理論,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即使學校有進行實驗的條件,老師們也不太愿意安排學生進行實驗,他們會覺得有時間還不如多做兩套習題。
三、 生物實驗教學的意義
(一) 提高教學質量
眾所周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所產生的教學效果遠大于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產生的教學效果,就像你用多種感官來感知一件事肯定比你光用眼睛看或者只用耳朵聽來得更為全面。在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融入生物實驗,是對生物課堂的一種補充和延續。在實驗的過程中,老師通過學生實驗的操作可以了解到這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然后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這種即學即用的模式也可以檢測出學生是否真正將所學知識吸收了。老師在進行示范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規范了學生的操作步驟,進行講解時可以適當拋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實驗還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從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
(二) 提高學生能力
實驗最直接鍛煉了一個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由點及面,推動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實驗中,學生必須時刻保持一種全神貫注的狀態,這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注力;除了專注力,學生還必須有嚴謹的態度,即使千里之堤也有可能只毀于一個小小的蟻穴,稍有不慎便滿盤皆輸。實驗并非一次性可以成功的,很多時候必須進行多次的實驗,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如果不能堅持到最后而選擇中途放棄,那么就只能功虧一簣了。當實驗失敗了,學生就必須去思考哪一個步驟出現了問題,然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就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的目的
要依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課堂教學的任務設計既要面向全體,還要面向個體,用任務驅動教學,既要考慮基礎性學習任務,還要注意發展性學習任務。任務設計時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情況,要把任務落到每個個體,把每個學生都納入到有效的學習系統中。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目標評價機制,才能保障每個學生的學習成功。關鍵要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教師要對學生設計和分配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建立有效的學習評價機制,要通過學習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 促進教學的完善
教師首先要在備課方法上創新,在備課環節上必須在備課前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做到胸有成竹,在教法創新上,老師要對教材進行全局性的分析,掌握教材編排的體系,對教材進行整體的把握。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僅僅從一節課或一篇課文入手,要從宏觀上對教材的指導思想、知識體系等進行解讀,從而確定本冊教材的重難點,確定每個單元甚至是每課時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自己知識體系的建構。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樹立起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在“教”法上創新,不僅要求教師怎么創新教法,還要從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出發,創新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endprint
生物實驗的加入使原本單調的教學模式有了活力,促進了高中生物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傳統的理論知識與實驗相結合讓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的更快樂,更能適應高考的需要。實驗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高考對于生物學科考察要求的改革,不再注重于分數,而是逐漸向考察學生能力這一方向傾斜。從設計實驗到選擇合理器材到進行實驗再到最后的完成實驗,整個過程融入了學科教育的情感,增進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使得教學被學生接受和理解,自然而然,教學過程就會順利很多,這對整個教學的完善有很重大的意義。
四、 結束語
既然時代在進步,教育模式也應該有所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以前的模式,將生物實驗融入生物教學可以說是一種趨勢,也可以說是一種必須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金晉,陳娟,郭玉英.基于建構主義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初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11(07):15-16.
[2]朱道立,王康樂,陳佩林,馬以桐,蔣建國.生物實驗課程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10(02):26-27.
[3]李歡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探討[J].中學生物學,2012,12(10):38-39.
[4]戴卉敏.解析高中課堂加強生物實驗教學的重大意義[J].文理導航,2014.
[5]陳秀梅.高中課堂加強生物實驗教學的重大意義[J].學周刊,2012.
[6]李箏.南陽市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西南大學,2011.
[7]張建明,趙軍.發展性課堂中教學決策有效性的歸因與策略[J].遼寧教育,2013,(11):37-39.
[8]王群英.高中課堂加強生物實驗教學的意義分析[J].儷人:教師,2014,(22):252.
[9]烏魯木山·烏龍巴依爾.淺析高中生物實驗教學[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02):00037.
[10]葉紅霞.新課標下高中生物課堂實驗教學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5,(11):28.
[11]董婷婷.高中生物課堂問題情景教學的效果分析[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4,(07):85.
[12]顧學兵.高中生物課堂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3,(05):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