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歡+孟曉艷+林立峰+汪秀華+王凱麗
摘 要:農業技術的轉移具有風險高、周期長、鏈條長、環節多、形式多等特點。文章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為例,分析其探索“組織協同化、服務一體化、運行網絡化、運作平臺化、轉移國際化”技術轉移發展模式,總結其平臺建設、運營管理的做法和主要成效,以期為農業技術轉移中心持續發展提供示范。
關鍵詞: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1-0229-02
建設技術轉移中心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規模產業化的重要途徑。農業生產的特性決定了農業技術的轉移具有風險高、周期長、鏈條長、環節多、形式多等特點。迫切需要各地各級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積極探索,大膽創新,總結提出農業技術轉移的新模式與新機制,推動科研單位與地方政府、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1 基本情況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簡稱“轉移中心”),于2016年3月成立,是經海南省科技廳批準設立,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熱科院”)與海南省科技廳共建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是熱科院專門從事成果轉移轉化和相關業務的二級機構,也是我國首個熱帶農業技術轉移專業服務機構。
作為產業與區域結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務平臺,轉移中心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通知》法規政策精神,落實農業部和海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現代熱帶農業戰略和產業技術需求,探索和創新農業技術轉移體制機制,加快轉移中心平臺建設和運營管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組織協同化、服務一體化、運行網絡化、運作平臺化、轉移國際化”技術轉移發展模式。
2 平臺建設做法
2.1 保障工作場所
作為熱科院技術轉移服務的重要平臺,熱科院高度重視轉移中心發展,從政策、條件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轉移中心本部設在海口市熱科院機關辦公樓,現配有400平方米的服務工作場所,工作場所穩定,交通便利,環境良好。優先調配和購置儀器設備投入中心運營,滿足轉移中心從事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移工作需要,保證了中心各項業務順利的開展。另轉移中心充分利用熱科院科技平臺的設施條件與資源,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國際合作基地共享,更好地滿足從事熱帶農業成果轉移轉化和相關業務的業務需要。
2.2 優化人員配備
熱科院高度重視轉移中心人員隊伍建設,明確以院開發處和國際合作處人員為主體,匯聚院本部和院屬單位的力量,共同推動技術轉移工作。轉移中心實行指導委員會領導下的中心主任負責制,中心主任由分管院領導擔任。中心下設綜合部、國內業務部、國際業務部和技術部四個職能部門和若干個專業部門。中心專職人員6名、兼職人員9名,另轉移中心充分利用熱科院科技平臺人才資源,很好保障中心開展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時所需的熱帶農業技術專家需求。
2.3 加大經費投入
為推進轉移中心能力建設和良性運轉,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開放交流與市場拓展,熱科院多途徑從資金上給予轉移中心充分保障,確保中心有持續的經費投入。2016-2017年,轉移中心投入經費預算1164.61萬元,其中海南省平臺專項資金50萬元,熱科院投入資金1114.61萬元。相關經費的投入對實現中心發展目標和提升中心整體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2.4 加強成果儲備
轉移中心圍繞國家和產業發展需求,建有熱帶農業技術成果庫,現儲備有推廣價值和的科技成果2418項,其中鑒定成果87項、獲獎成果220項、授權專利1372項、審定品種98項、軟件著作權130項、重點技術162項、研發產品349個。儲備的科技成果主要圍繞重要熱帶經濟作物、熱帶糧食作物、熱帶瓜菜、熱帶花卉、熱帶畜牧等產業領域,包括良種良苗繁育、高產高效栽培、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等系統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技術成果。
2.5 開展網站建設
為了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工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技術交易效率,加速技術交易信息的流動,轉移中心建立了專門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綜合性、公益性門戶網站(http://zy.catas.cn/),并設計了轉移中心專用Logo,開展國內外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網絡推介與宣傳。轉移中心網站與中國科學院北京技術轉移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轉移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等10多個機構建立了友情鏈接,實現信息互通與共享。
3 運行管理做法
3.1 搭建工作體系
轉移中心遵循“創新技術轉移模式,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理念,提出了以熱科院為依托、企業為主體、政府為支撐、市場化運作、服務為先導、投資為引擎的“科技+政府+企業+金融+互聯網+”五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技術轉移工作體系,努力建設適合熱帶農業產業與海南區域相結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務平臺,形成富有特色的“組織協同化、服務一體化、運行網絡化、運作平臺化、轉移國際化”五化發展模式,擁有中心會員單位和合作伙伴30個。
3.2 制定管理制度
根據轉移中心運行管理發展需要,現已制定完善轉移中心管理規章制度4個,包括《熱科院熱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章程》《熱科院熱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內設機構設置及主要職責》《熱科院熱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管理辦法》《熱科院熱帶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管理手冊》。從而明確了我院轉移中心定位與功能,規范技術轉移行為,維護技術交易秩序,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基本形成配套的制度體系,適應轉移中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
3.3 創新運作機制endprint
轉移中心采取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方式運作,以熱科院本部為樞紐,聯合院屬單位、科技平臺設置培訓、咨詢、查新、檢測、研發等專業部門,著力搭建“組織、技術、人才、資金、交易”五個服務主體平臺,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技術轉移中心、上海盛知華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等主要同行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雙方資源互通、優勢互補,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樹立服務品牌,提供覆蓋技術轉移全程的一站式、網絡化的業務服務,促進中心“創新、合作、開放、共享、發展”。
3.4 擴展服務業務
轉移中心面向現代熱帶農業戰略和產業技術需求,立足自身優勢開展技術轉移服務工作,重點開展技術成果信息服務、技術專家信息服務、科技政策信息服務、產學研活動服務、培訓與會務服務、技術項目攻關服務、成果評價與評估服務、技術產權交易服務、規劃與項目咨詢服務、技術標準與檢測服務、技術集成開發服務、技術熟化與轉化服務等12項業務,為熱帶農業技術轉移提供覆蓋全產業鏈、產業化全過程、企業需求一站式的服務業務。
4 主要成效
4.1 開展熱帶農業技術對接活動多樣
轉移中心組建以來,積極發揮橋梁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國內外熱帶農業技術對接活動。攜手國內外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開展國內外熱帶農業技術對接活動,先后舉辦“一帶一路”熱帶農業走出去技術對接會等技術對接活動,參加江門市農業科技成果對接等活動,簽署合作協議108項。以同立項、同公關、同轉化的方式,促進了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與現生產對接和轉換,取得了良好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從熱帶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生產、加工和研發技術等全方位支撐企業“走出去”境外發展,成功將熱帶農業技術從國內向柬埔寨、老撾、瓦努阿圖、阿聯酋等10多個國家轉移,我院熱帶農業科技在支撐企業“走出去”方面凸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顯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4.2 組織科技成果推介活動有效
2016年以來,轉移中心組織院屬各單位參加了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廣州)、廣西農業項目合作洽談暨科技成果展示會、深圳第十二屆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農業國際合作展、中國(海南)國際熱帶冬季農產品交易會、儋州市熱帶農業博覽會等展會等推介活動9次,將熱科院260余項專利、技術及產品推入市場。其中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農業國際合作展,我院挑選了18項技術成果、28種科技產品參加了以“傳承絲路精神,共促農業發展”為主題的展覽,受到老撾總理宋賽·西潘敦等稱贊,擴大了在東盟國家中的影響力。深圳第十二屆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我院挑選了20項新技術、新產品集中參展,共13項成果獲第十八屆高交會優秀產品獎。
4.3 組織轉讓熱帶農業技術成果加速
轉移中心的運作,大力推動了熱帶農業先進技術、關鍵技術的轉移和擴散,協助院所通過合作研發、有償轉讓、許可使用、技術咨詢及技術服務等方式轉移轉化技術成果26項,成果轉化收益962萬元。其中在國內轉移轉化技術有一株枯草芽孢桿菌及其應用、一株金龜子綠僵菌及其應用、酸性土壤改良降鎘肥、高活性菠蘿蛋白酶提取技術、熱帶名香植物精油提取技術、茶樹油加工技術、辣木加工技術、橡膠加工技術、抗病種苗技術、一種膠乳制品自動浸漬機等15項,成果轉化收益827萬元。在國外轉移轉化技術有沉香整樹結香技術、油棕種植技術、椰心葉甲綠色防控技術等11項,已推廣到到柬埔寨、老撾、瓦努阿圖、阿聯酋等10多個國家,成果轉化收益135萬元,在境外的科技影響力日益顯現。另轉移中心協助院所通過以技術作價入股與企業聯合組建實體化公司4個。
4.4 開辦援外技術培訓影響重大
為了加強與熱帶國家的國際合作,開發利用境外熱帶農業資源,轉移中心組建以來,共舉辦了培訓班9期。其中舉辦院科技成果轉化培訓班2期,重點對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對技術轉移中心運作、知識產權轉化等業務進行培訓,增強科技人員的市場意識、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運營意識;舉辦援外技術培訓班7期,包括發展中國家熱帶農業新技術培訓班、格林納達熱帶果蔬種植技術培訓班、東盟國家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研修班、東南亞國家木薯育種技術培訓班、天然橡膠生產與加工技術培訓班、泰國無籽西瓜選育與栽培培訓班、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計劃木薯種植和加工技術培訓班等,為來自熱區33個發展中國家的159名國際學員傳授生產與加工技術,得到了熱區國家學員的高度評價,提高了熱科院和我國農業技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4.5 發揮聯合科技平臺作用突出
轉移中心組建以來,通過牽橋搭線,熱科院攜手國內外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聯合共建科技平臺14個。以聯合的方式,在境外建設和運作的平臺有與剛果共和國農牧部共建中國援剛果(布)木薯試驗站、與厄瓜多爾農業科學院共建中國-厄瓜多爾熱帶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與環宇農業成長有限公司(柬埔寨)共建中國-柬埔寨木薯橡膠良種繁育及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基地、與廣東金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熱科院菲律賓農業試驗站、與瓦努阿圖林業局共建熱科院瓦努阿圖農業試驗站、與中阿(迪拜)技術轉移中心共建中國-阿聯酋椰棗研究中心等6個,推動熱帶農業技術更好地“走出去”。以共建的方式與企業在國內建設和運作的平臺有廣墾橡膠加工創新研究中心、廣東江門陳皮研究院、萬寧興隆咖啡研究院等研發中心等8個,聯合開展熱帶農業技術咨詢、技術開發、技術創新、中試檢測、產品升級、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等技術服務,推進熱帶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5 結語
經過1年多實踐,該轉移中心構筑起熱帶農業技術轉移服務交易平臺,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組織協同化、服務一體化、運行網絡化、運作平臺化、轉移國際化”技術轉移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科技成果轉移技術體系運行高效,對接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熱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服務平臺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