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瑜+唐舟
摘要:文章以新農村建設為背景,分析并梳理了永州舊農村印象,并嘗試對農村景觀小品的設計方向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討,希望能把整體規劃、傳承和創新、生態等概念引入到設計力量薄弱的新農村建設中來,為將來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 新農村;景觀;小品設計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小,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美麗鄉村”的新農村建設概念后,這項全國性的任務一直是各級黨和政府開展的重點工作之一,農村居住環境及生活的便利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理論研究成果頗豐,但關于新農村景觀小品的研究及成果資料還較為欠缺。小品設計作為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節點,是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新農村建設,豐富新農村人民精神生活的一個亟需深入研究的新課題。
一、永州舊農村的文化印象
永州地處湘南,有著優美的環境,純樸的鄉情和盛大的宗族集會,更有古樸的鄉間小道,這是農村長期生活、生產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積淀。這些印象是中國農耕文化和孝道文化的一個濃重的縮影,是農村具有較高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根本原因。永州的新農村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新農村景觀建設盲目模仿城市,使之缺乏農村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
道路印象:青石板的村間大道,鵝卵石鋪就的農村小廣場,田間地頭的泥土小路。
建筑印象:清末民初時期有馬頭墻、青磚灰瓦的徽派建筑;嚴肅端莊的宗祠、解放初期的農村土樓,農村集體倉庫、牛欄、戲臺、碼頭等;有文化寓意的石鼓、門檻石、石敢當、門當戶對等。
植物印象:松木、銀杏、柏樹、香樟、山竹、李樹、桃樹、梨樹,以及常見的經濟作物:如黃瓜、西瓜、辣椒等。
生活印象:江邊捕魚、田間勞作、山上砍柴、磨豆腐、碾大米、釀酒蒸酒、小朋友玩泥巴、滾鐵環,老人下象棋,召集大伙集會、議事時敲鐵鑼、紅白喜事放的露天電影、補鐵鍋、爆米花等等。
二、永州新農村景觀小品的設計思考
永州農村的大地肌理、建筑形式、生活習俗、道路植物、生活場景等元素是構成新農村景觀小品的核心設計符號,這些農村“味道”正是歷史賦予并經過積淀和傳承下來的重要文脈,是地域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交融的一體化產物。但在永州農村城鎮化的巨大浪潮中,這種“運動”式的發展過程,使得那些傳統的、具有代表性的農村“味道”在逐步減少并消失,取而代之的一些只有功能而無文化內涵和地域特點的新式景觀,我們倡導的城鄉一體不是追求視覺效果上的城鄉景觀同質化,這種景觀的泛濫將會使我們的農村徹底喪失發展核心競爭力,必須要引起警惕,如何更好發展農村景觀小品,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首先,要堅持大體量人文景觀的保留和保護。對景觀小品而言,要摘取一些具有典型當地農村特點和歷史保護價值的大體量景觀,例如像宗祠類建筑、磨房、老的集體牛棚等建筑,甚至是相關配套設施,都應該用老的工藝和材料進行完整地保存和修復。使人們在視覺上能夠直接了解農村的文化生活和歷史信息,喚起人們的情感和聯想。
其次,堅持改造改良。對一些大型的、破壞嚴重的、具有改造價值的建筑小品,像集體糧倉等構筑物,可以引入現代化的設計思想,從功能和審美上改變其原有屬性,運用現代材料、工藝、造型等設計手段進行有效地改造和改良,使其重新煥發生機。
再次,堅持創新設計。針對現代農村景觀形式單一、缺乏內涵等問題,應合理運用農村生活物品,場景設置等,像石敢當、拴馬樁、石鼓等,甚至是一些建筑構件,在對生活習俗、歷史文化進行歸納、總結后,提煉出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農村特色的設計元素,在滿足功能和審美的前提下,通過“象征和隱喻”“抽象和重構”等設計手法,使景觀小品表達出具有濃郁的地域性新農村特色。
最后,堅持自然與秩序、整潔相結合。針對農村道路景觀和植物景觀無序布置,雜亂無章等現象,進行合理規劃,自然和人工結合,通過“點線面”、材料運用、功能疊加、高矮搭配、色彩搭配、季節組合等設計方法,使其更加秩序化、整潔化。強化此類景觀小品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
三、永州新農村景觀規劃的幾點建議
景觀小品的設計內容非常廣泛,建筑、植物、水體、雕塑、小型廣場、服務設施、標識指示等等,它們構成了鄉村景觀的基本面貌,也是景觀小品設計的重要內容。
(一)堅持整體規劃的原則
現在許多新農村景觀規劃多以傳統城市規劃理念為基礎,注重實用性、功能性。然而,農村經濟資源有限,點狀發展的情況十分普遍,主觀性、隨意性非常大,今天有一筆錢,想起搞什么就搞什么,明天看到別的地方搞了什么,感覺可以,趕緊回來自己也搞一個,實行拿來主義,嚴重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安排。
農村景觀規劃應該保持其發展的整體性和延續性,要以農村的空間目標和發展目標為依據,以基本的大地為肌理,以地域文化為內核,綜合考慮景觀位置、性質、規模、形式等問題,從宏觀上改善居民環境,起到塑造新農村形象,優化新農村空間的作用。
(二)堅持生態環保的設計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未來發展的趨勢來看,綠水青山更是農村人民的最大靠山。雖然,新農村建設在各地正如火如荼進行著,但如果有破壞環境的行為出現,要盡量少動,甚至不動。任何景觀設計與自然生態都是一個相互協調的過程,盡量要使人工景觀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保護好土地等自然資源,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保持好土地的營養和水份。
(三)堅持地域性設計原則
地域性設計的表達是將地域植被、材料、氣候、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風土人情、建造技術等地域文化,以空間和物質為載體,高度地創造融合。堅持地域性原則下的景觀小品,不僅是對當地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更是避免出現景觀同質化和雷同現象的有效手段。
四、結語
景觀小品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位置和份量,本文以農村印象、地域文化為突破口,在地域性、生態性、傳承和創新方面提出設計思考。但仍受限于作者學識、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仍有許多觀點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論證,希望能以此拋磚引玉,得到同行的點撥和指正,為新農村景觀小品設計尋找到新模式、新方法。
【參考文獻】
[1]趙兵,王長柳.淺析農村新型社區規劃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表達方法——以成都市新都區石板灘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2(06).
[2]吳維,周甜甜.新農村建設中浙江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小品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4(06).
[3]呂賢軍,李志學,蔣剛.湖南張谷英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探析[J].中外建筑,2009(05).
作者簡介:何時瑜(1983.06-),男,漢族,碩士,湖南科技學院助教。
唐舟(1988.01-),女,碩士,湖南科技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