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祖軍
摘 要:新媒體時代,新的教學理念,要求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注重互動合作探究,提高課堂效率,發展創新能力,了解學生,靈活選擇教法,因材施教,耐心等待,靜下心來,學會傾聽,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促進知識的生成,學會欣賞,鼓勵學生,從而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教學;等待;靜聽;應對
隨著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重視,以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為主的課堂,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缺乏有效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傾聽,導致教學缺乏時效。在課堂上,掌握有效地傾聽一些應對技巧,對我們的數學教學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一、 聽基礎,找起點
以學定教的前提是找準學習的起點,然后根據學生的起點來決定教法,才能有的放矢、減少盲目,少走彎路。在新課之前,先試探學生,可以讓他們說說對將要學習的新知已經知道些什么,老師認真傾聽,及時捕捉信息,了解學生真實起點,然后順藤摸瓜展開教學。例如,在教學“比”這一內容時,老師在上課開始時,先讓弟子們說說對“比的認識”曉得些什么?生1:兩個數相除可以寫成兩個數相比。生2:兩個數相比就是兩個數之間有個比號連接。生3:數學上比號像語文上的冒號。……學生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教師用心領會,從中可以知曉學生學習“比的認識”有哪些需要補充,看來學生對于比的讀和寫沒有問題,對于比的意義和除法以及分數的關系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二、 聽困惑,找方法
在學習中,肯定會遇到某些認知障礙,從而產生許多困惑,如果老師視而不見,照本宣科,就會降低學習的效率。如果及時鼓勵,體會學生的困惑,匯集學生共同問題,用靈活奏效的辦法師生合作,為新知的學習掃除障礙。例如探究比的性質時,經過討論大家發現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恰巧有個小朋友高高地舉右手,他說:他發現,8÷4=8∶4=(8+8)∶(4+4)=2。這說明,比的前項和比的后項都加上與原來的項相同的數,比值不變。我耐心的引導學生們對比一下發現:它與(8×2)∶(4×2)=2是統一的,還是符合比的基本性質。這樣就及時地化解了學生的學習困惑。
三、 聽錯誤,析原因
在學生發言或解題時,會出現一些錯誤,老師不要責怪他們,正視學生經歷磕磕碰碰思索過程,才會有新的發現。學生出錯正是在教學中動態形成的正常現象。樂于傾聽學生說出毛病,通過反思產生問題的原因,找出隱藏在問題背后的教學效用,然后,因材施教,實施改正。例如,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分配律后,125×(8+4)=125×8+125×4=1000+500=1500這樣做很簡便。可是,有的同學把360÷(60+90)=360÷60+360÷90=6+4=10.這樣做顯然不對,我讓學生說一說這樣做的理由,有個學生說:我們可以類似乘法分配律那樣來個除法分配律何嘗不可呢?我頓時想到這是引導學生深刻領會乘法分配律的好機會,于是發動大家討論:“有個除法分配律?” 再讓大家驗證得數,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然后出示(1000+240)÷8=?讓同學們用幾種方法做,發現(1000+240)÷8=1000÷8+240÷8=155。再組織大家討論,通過探索,同學們明白只有形如(a+b)÷c的試題才可以分配。形如c÷(a+b)的結構是不能分配的。從而讓學生在糾錯中獲得了新的認識。
四、 聽成功,抓提煉
在師生互動探究過程中,學生沿著老師設計的一系列問題,一步步地向成功邁進,老師要耐心了解大家的意見,恰當啟發,幫助學生得到新的認識。學生回答的知識也許是零散,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精要概括,將學生的知識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力爭系統化、條理化。例如,在教學多邊形內角和時,讓學生學會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多邊形轉化為基本的三角形的方法去研究。生1:在任意四邊形中畫一條對角線就得到2個三角形,所以,一個任意四邊形的所有內角度數之和是2個180°。生2:在五邊形中從一個頂點出發畫2條對角線可轉化為3個三角形,因此五邊形的內角和為3個180°。于是我從引導上乘勝追擊:“同學們發現規律了嗎?”當帶領學生用轉化的方法對六邊形、七邊形的內角和進行驗證后,引導學生總結得出:n邊形的內角和=(n-2)×180°。
五、 聽創新,多鼓勵
在新媒體時代,搞好素質教育,關鍵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所以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鼓勵方法, 構建一種和諧、民主的學習情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比較容易被激發,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見解。因此,老師要勤于傾聽學生有靈感的、稍縱即逝的創新火花,加以呵護、賞識,讓他們充滿激情的創新方法得到充分肯定,為培養創新人才打好基礎。例如,學習圓的面積這一內容時,如果按教科書例題提供的解題策略教學,學生的思維容易綁住, 探究能力顯而易見難以得到訓練。據此,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利用已學過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積求法,進行啟發式教學,大膽讓學生將手里的圓通過直徑平均分成16份,再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學生相互討論的基礎上,除了與例題出現有相同的推理辦法外,還找出了幾種非同一般的新穎方法。方法一:將圓通過直徑平均分成16等份再拼成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的底邊成為圓的周長的二分之一,對應的高是圓的半徑r,那么圓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方法二:將圓通過直徑平均分成16份,再拼成梯形,這個梯形上底與下底之和成為圓的周長,高相當于圓的半徑的2倍,由梯形面積公式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方法三:將圓通過直徑平均分成16份,再拼成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底成為圓的周長的二分之一,高成為圓的半徑的4倍,依靠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出圓的面積求法。我及時表揚了學生積極探索得到了這么多好的方法,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的掌聲,學生也收獲了自信。
耐心等待,靜聽花開的聲音,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場”,讓學生在其中自由飛翔、盡情表達,使智慧得到激發,個性得到張揚;效率得到提高,就一定能讓課堂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小學數學教材(西師版).
[3]余文森.新課程與教學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