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芳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與理論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自1981年以來,黨的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首次做出的新表述,深刻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明確了我國經濟發展下一步的主要任務。
從百年歷史角度理解主要矛盾的轉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十九大報告做出的歷史判斷,指明了新時代面臨的主要挑戰和發展任務。作者認為,歷史性判斷需要從歷史的角度理解。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歷史進程中去理解。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一個社會處于何種社會階段的根本依據,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處于何種社會階段決定。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因此,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須放置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歷史進程中。
十三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基于此,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了,但我們仍將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且要更好地實現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從近60年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三次重大轉化中去理解。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從那時起到現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三次歷史的轉化。第一次,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滿足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我國的工業化積累、特別是重工業積累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第二次,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明確提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之后,農村承包責任制試點和實行,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等措施,則提高了城市生產力。第三次,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可見,這一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人民的需求及社會發展現狀的認識,不僅基于經濟,而且包括生態、文明、社會等方面,是對前兩次的發展,
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去理解。十九大報告指出,從十九大到二十大(2017~2022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無疑,這意味著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不僅決定著我國近五年的奮斗目標,而且還影響著至本世紀中葉中國的發展。首先,在這個階段,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建黨一百年)奮斗目標。其次,在這個階段,我國還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建國一百年)社會奮斗目標進軍。
在這樣的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然是關系全局的歷史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其中之一,即要“強起來”。“強起來”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經濟結構方面,這就需要實現創新驅動真正成為經濟發展動力;“強起來”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而且還體現在社會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這就需要堅持協調、綠色、共享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