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濤 李傳俊
摘 要:高校的創新教育應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學校不僅要從政策上有所傾向,還應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開發創新課堂、成立創新團隊及設置一些相應的“危機課程”等等。
關鍵詞:創新教育 創新課堂 創新潛能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一、高校在創新教育上的政策傾向,為創新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校教育應體現出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創新教育,應貫穿于整個教育的全過程。創新教育是指以文明發展為教育目的,以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創新能力為主要教育內容的教育[1]。創新教育已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很多高校已在創新教育方面都開展了一些積極的研究與探索,但其力度和廣度,卻從未達到現階段的“普及化、大眾化”程度。尤其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整體環境下,很多高校已在人才培養方案方面增設了相應的創新課程及創新培育平臺,這能夠在政策上有力的保障創新課程的開展及創新平臺的運行。同時,一些高校又設立了專項的創新創業資助基金與獎項,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創新的發展,調動了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二、良好的環境氛圍和獨立的物理空間是培養學生創新觀念的重要因素
創新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理念,它可以是一種思維的形式,可以是一種有機組合,也可以是一種“物”的形式呈現。創新觀念的培養不是一時的興趣所在,也不是一時的集中培訓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在一種良好的創新環境下潛移默化的熏陶才能實現。創新觀念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應該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期間,同時與學校長期發展積淀而形成的優良傳統與校風、學風和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氛圍相融合,并能體現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特點,讓學生能夠在這樣一種輕松的氛圍下勇于思索,樂于創新。相比國外一流大學,國內高校還有一定差距。國外高校普遍重視營造民主、寬松的氛圍,營造創新思維的文化氛圍和心理氛圍,營造一個高品位的、激發靈感的、產生想象力的環境,鼓勵學生樹立創造的自信。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致力于科學、多媒體、技術、藝術及設計等領域成果轉化的研究,鼓勵打破學科界限,實現不同研究領域非傳統的融合。該實驗室創造了許多顛覆性的前沿技術,包括可穿戴技術、可觸摸用戶界面和情感計算等,研發出許多技術發明(如電子墨水、NEXI類人機器人、Scratch圖形化編程語言、玩具式學習工具等)。目前該實驗室擁有25個研究團隊,包括生物力學、攝影文化、認知機器、流動媒體、信息生態學、個人機器人、社交計算等,研究項目超過350個,其創新研究強調“以人為本”、“跨學科”、“原創性”和“開放性”[2]。在這個實驗室中與之相配套的是實力雄厚的人才隊伍,健全的運行機制和獨立自由的物理空間等,正是由于高校所提供的這種完善的“軟硬件”條件,才為創客們提供了各種施展才能的機會和平臺。
三、高效課堂應體現創新的理念及具創新特點的課堂設計
高校課堂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課堂時間有效利用率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在校期間的有效認知度和思維活躍度。因此,作為授課主體的教師,應在課堂上融入創新理念及具創新特點的課堂設計,可以有效促進和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始于“問題導向”,即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的戰略方針,強調“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3]。國家提出的“以創帶就”的戰略方針,統籌兼顧了學科建設—創新創業—就業相融合,而在學科建設中就需要創新課堂來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課堂有別于傳統的教學課堂,若要實現形式自由、趣味橫生的創新課堂并不容易,它不僅需要任課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積淀,還需要教師能夠把知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作為一種能夠與外界聯系的方式和工具,真正突出知識在創新中的魅力。已經培養出 5位美國總統和 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耶魯大學校長萊文指出 , 教育的關鍵不在于教學的內容,而在于教學的方式、方法。美國當代教育家、心理學家布魯納則認為,學習知識的過程并不是為了獲得最終的結論,而是通過與知識的接觸與探索,在對事物的理解和解釋活動中,去發現一些尚未了解的知識,通過發現來學習[4]。目前,創新課堂雖然沒有固定的形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對創新課堂所達到的效果也無法進一步量化,但創新課堂對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條重要途徑。
四、成立創新興趣小組,逐步開展創新活動
利用課外時間,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成立相應的創新興趣小組,能夠有目的開展創新研究。同時可以發揮學校各個專業的優勢,如藥學專業學生可以開發一些保健品或美容護膚品等,環境學院學生可以開發一些便攜的綠色手提袋等,但也不僅限于此,只要是創意,不同專業都可以開發,另外,可將創新成果及時轉化為專利,出售專利也是一種不錯的創意。
五、及時關注最新創意動態,拓展學生視野與思維,成立創意宣泄室,讓涂鴉創意成為一種時尚
創新是一種靈感,這種靈感通常會轉瞬即逝,所以一旦自己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思維應及時記下來,然后再去驗證這種新想法或新思維的可行性。創新是思維碰撞的火花,平時應多關注一些最新創意動態,拓展視野、激發潛能。學校可以根據條件成立個性化的獨立的創意宣泄室,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突發奇想、瞬間靈感以涂鴉的形式標在寫字板上。創意可以是天南海北,可以是云里霧里,也可以是不著邊際,只要是創意,都可以在創意宣泄室留下自己的思維軌跡。
六、培養學生危機意識,發掘自身巨大潛能
每個人自身都有巨大的潛能,但這種潛能很難在安逸的氛圍下產生,相反在舒適環境下,人的意志和能力會逐漸減退,大家都知道“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也知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名言,所以若要激發一個人創新潛能和動力,就應該適當“吃點苦頭”。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應適當增設一些“危機”課程,讓學生在一定環境下,在有限的可利用的資源條件下去完成一些高難度的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的發揮。
七、創新就在我們身邊,要多觀察,善用不同的眼光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創新不局限于時間、地點、人物,人人都可創新,時時處處都能創新,創意無處不在,創新無時不有。“1+1=2”是一種思維,而“1+1>2”是一種創新,土豆用來炒菜是一種思維,而土豆用來發電卻是一種創新。創新就像一門藝術,其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它能帶人步入一種奇妙的世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創新既不神秘,也不深奧,創新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多觀察,多思考,就一定能用不同的眼光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參考文獻
[1]李龍強.高校創新教育的定位、導向及路徑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21.
[2]楊建新,孫宏斌,李雙壽,等.美國高校創新教育實驗室和社會創客空間考察[J].現代教育技術,2015,5(25):27-28.
[3]王占仁.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化特性與發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9.
[4]謝梅,苗青.中國高校創新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部分理工科院校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213:2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