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我校三年制專科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施行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新改革,主要通過增加實踐課程學時,實行“校院合作、工學交互”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以“導師制”為核心的實訓教學模式,制定統一實用的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訓課程標準及評分標準指導實踐教學活動,發展床旁教學,分組討論,小教室授課等多種臨床教學形式,運用病案式、參與式、互動式、PBL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順利從實訓、見習過渡到實習,由“模擬”到“實戰”,可以極大提高國家康復治療師考試的一次性通過率,畢業即能上崗工作,進而可彌補當前康復治療技術人才需求缺口,切實為社會輸出大量合格康復治療技術人才。
關鍵詞:康復治療技術專業 運動療法技術學 實踐教學 改革
Abstract:The student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in our three-year junior level were treated as research object, a new model of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technology of therapeutic exercises was implemented, mainly by the measures of increasing practice hours, tak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ons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s, working and studying used alternately “ and to carry out the “tutor system” as the core of the training teaching model. We should develop unified and practical cinesiatrics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Besides that, we should als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bedside teaching, group discussion, small-class teaching and other clinical teaching forms, in order to use multiple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like case analysis, attending teaching approach,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PDL. It maked the students smoothly transition from training and trainee to practice, from the “simulation” to “actual combat”. It could greatly improve one-time pass rete of na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ists examination. It could mount guard after graduation, in turn, could make up for the current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demand gap, earnestly to output a large number of qualified practicel talents in rehabilitatio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of therapeutic exercise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時的救治,保存了生命,延長了壽命,但往往伴有各種功能障礙,嚴重地危害著病人的身心健康,給病人本人帶來痛苦,給家庭帶來精神和經濟上的壓力,也給社會增添負擔[1];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肢體傷殘病人和家屬不再滿足于僅僅是保住性命、穩定病情,更希望功能恢復或改善,生活能夠自理,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因此,康復意愿大大增加,對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現代康復醫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于20世紀80年代起,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但我國康復醫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還遠沒有達到和滿足社會的需求[2]。順應當前形勢,我們開設三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進行定向培養,為康復治療師的培養探索一條快速有效的途徑。
《運動療法技術學》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整個康復治療體系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目前國內運動療法技術學的臨床實踐教學, 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力度不夠。實踐教學從屬于理論教學,尚缺乏標準化實訓項目與統一編制的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訓課程標準的指導以及評分標準的考量, 運動療法技術的訓練尚缺乏完整性與系統性, 尤其對醫學生人文素質、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不夠, 從而導致醫學生康復治療技能水平不高,畢業上崗后不能立即勝任日常工作。為解決當前的供需矛盾,特對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教學進行深入的探討與進一步改革。
一、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措施endprint
1.增加實踐課程學時,使其與理論學時的比例接近1:3,繼續加大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力度,使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教學真正體現注重知識、技能、創新并重的原則。
2.實行“校院合作、工學交互”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醫院密切結合,把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訓教學放到醫院,使學生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有機地“工學交互”,及早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為目標。
3.開展以“導師制”為核心的實訓教學模式,在康復實訓基地(我校第三附屬醫院)選擇25名優秀的康復治療師,由原來學校教師實訓室帶教改為臨床康復治療師現場帶教指導,為社會培養“出校門、用得上”的康復治療技術急需人才。
4.制定統一實用的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訓課程標準及評分標準指導實踐教學活動,建立更新的適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5.大力發展床旁教學,分組討論,小教室授課等多種臨床教學形式,靈活運用病案式、參與式、互動式、PBL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由“模擬”轉變為“實戰”,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二、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創新性
1.觀念創新
進一步調整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課的學時,使其與理論課的學時比例達到1:3, 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康復治療技術動手能力、素質培養與理論應用并重的原則,尤其注重臨床實用性。
2.教學指導體系創新
通過編寫出更切合實際的不拘泥于教材的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訓課程標準與評分標準,規范優化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訓項目及制作特色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訓課件,有助于建立更規范合理的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指導體系。
3.教學模式創新
通過設置環環相扣的學習任務,驅動學生動眼,動腦,動手,踐行教、學、做一體化,并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4.教學形式創新
大力發展康復實訓基地實訓教學,床旁教學,導師制教學等特色授課方式,不拘泥課堂、實訓室,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實訓與見習相結合,見習又與后繼實習相承接。體現運動療法技術學教學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三、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效
該項改革注重教學的綜合性,增加實踐課程學時,實行“校院合作、工學交互”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以“導師制”為核心的實訓教學模式,發展床旁教學,分組討論,小教室授課等多種臨床教學形式,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通過在全校實施運動療法技術學實踐課程改革,學生經歷由臨床模擬到實戰的強化訓練,具備了良好的人文素質,扎實的操作技能,形成了初步的臨床思維能力,可以極大提高國家康復治療師考試的一次性通過率,畢業即能上崗工作,為將來成為合格的康復治療師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而可彌補當前康復治療技術人才需求缺口,切實為社會輸出大量合格康復治療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傅青蘭,周菊芝,陳芙蓉.高職高專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浙江醫學教育. 2010.9: 5- 7
[2]瞿禮華,柯世懷.案例式互動討論教學模式對高職康復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4.11: 110-111
作者簡介:宋壘壘,女,碩士,講師,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療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