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璇
摘 要:近年來,校園受到社會上各種表現思潮的影響,上演了一幕幕各種各樣的吸引人眼球的行為,對于這些看法人們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些人認為可以理解,有些人認為“值得提倡”,也有些人認為是“作秀”的行為,應該予以制止。
關鍵詞:作秀 求婚潮 行為藝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作秀”是一個近年來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與“率性而為”相比,“作秀”是指有意為之或刻意為之,有包裝、表演、矯情的成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作秀”這個詞批評別人,有些人在媒體上出現,說了幾句頗感人的話,會被認為“作秀”;某某公司的老總為某些弱勢群體捐款,上臺說幾句有人道主義關懷的話,也會被認為是作秀;再還有一些人經常參與一些簽名或者宣言,也會被人認為是作秀。作為人群中很重要的群體大學生被認為是素質比較高的一個群體,那么他們在校園里面是否存在作秀的行為呢?作為大學輔導員的我想從中做一番研究。
一、“作秀”一詞含義
《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第288次印刷)的解釋是“①表演,演出;②指為了銷售、競選等等而進行的展覽、宣傳活動。”秀,是英文“show”的音譯,是“顯示,表現”的意思。作秀者,其用意是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獨到之處,是想引起眾人的注意,世人的矚目。
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明顯提高,自我意識顯著增強,創新意識具有鮮明時代特點,步入一個心理轉型期。
1.思維能力
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迎來了個體發展的一個高峰。大學生的校園環境和社會以及大學生的期望同中學生有很大差別,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其思維能力、思維目標與中學生均有很大差別。他們的思維獨立性、合理性和靈活性的顯著增強,需要增加協作性的培養。
2.自我意識
大學生在個體上步入成年,對未來充滿諸多理想和幻想,對現實具有很強的改造欲望,自我意識較強。這種自我意識體現在,大學生學習、日常生活和與同性以及異性朋友的交往中,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是人格的核心。具有正確自我意識的人,能把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有機地統一起來。大學生積極自我觀的培養是大學生活一個必不可少的命題,恰當地認同他人,積極地面對和接受現實, 成為大學生協作能力的一個基本要求。
3.創新意識
處于大學階段,大學生已掌握一定的社會和專業知識。因此,該階段是人生求知欲、創造和創新意識比較強烈,具備一定創造和創新能力的階段。在現代網絡環境和信息渠道下,他們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勇于接受挑戰,創造和創新意識在人生中達到一個發展較快的階段。
4.心理轉型期
大學階段是步入成年的階段,學習、求職、戀愛等綜合因素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從未成年人心理成長為成年人心理是該階段大學生的特點,被認為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期。可能會不時出現心理盲區,而盲區的出現與消失,是一個大學生心理趨向成熟的表現。
三、校園現象是否屬于“作秀”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案例:近年來大學校園里有一個很惹人眼球的現象就是回顧近些年來的校園求婚事件,有著愈演愈熱的趨勢。例如今年5月17日,廣州大學城某大學的宿舍樓驚現超大尺幅求婚廣告,橫幅上直言:“再美的文字贊美我對你的愛都是蒼白的,520民政局見”。據悉,求婚橫幅是該校大三男生對其大四師姐的內心表白,最終結局是被拒絕,又如某知名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當事女生在禮臺與親朋好友合影留念時,突遭同班男同學的求婚。男生單膝跪下,手捧玫瑰戒指,一番深情的表白讓當事女生情不自禁地流淚,表示接受。當天在場的校領導、學生們也為之感動,紛紛鼓掌為他們祝福。更有甚者,一些思想較為前衛的學生,在畢業季時集體發起向單身老師求婚的活動。大學生們似乎對這種浪漫的表達形式,有著特別的憧憬。該大學生此做法也在校園里引起爭議。有人贊賞其勇氣可嘉,有人卻稱這只是一場帶有“炒作”成分的“作秀“。
客觀地說我們應該這樣來看大學校園中所謂的大學求婚潮,或許只能說只是屬于少數人的狂歡。大學生們追求浪漫,不喜歡被一些條條框框束縛的心情可以理解,因為在大學階段,大學生逐漸開始形成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不同于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的思想已經較為成熟,并且進入大學后,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和時間,也有一定的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大部分做出這樣行為的學生是對于自己心儀的對象表達自己的愛意,他們并不是可以在“作秀”。兩者最后并沒有進入的婚姻的殿堂,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特別是女生,女生由于沒有注意保護好自己,造成未來的尷尬和無盡的悔恨。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案例:據《遼沈晚報》報道:2007年05月20日中午12時許,在沈陽師范大學校園內,一名男生高輝(化名)在校園內裸體表演行為藝術,一下子轟動了全校。
大學生就是大學生,把這種“自殺和裸體”,稱為“行為藝術”!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完全是“作秀”的行為。行為藝術作為藝術的一個小分支,我想能稱得上藝術的,至少有創作動機吧,藝術形式要有“審美”這個基本原素吧?我們通過分析大學校園里的所謂的行為藝術可以發現,其實大都與藝術扯不上什么關系,只不過想借用藝術這個羊頭來表現自己對藝術的無知,折射現代大學生內心深處日益嚴重的心理危機。
第一個最嚴重的心理危機應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處世觀。現在大學生大都九十年代后的溫室花朵,父母的溺愛,培養了他們的自私脆弱的性格和自我為中心的處世方式,當他們離開父母獨自在一個大集體中生存時,其性格上的劣根就暴露出來了,必然造成了人際關系緊張,和情感的挫敗,自我的性格,無法幫助他們進行“換位思考”于是極端的做法就出現了,殺人,或者自殺,再或者用駭人聽聞的荒誕的行為裸奔。
第二個產生心理危機的當是:大學生們面對社會高速發展,產生嚴重的心理挫敗感。由于教育體制化,做不到與市場人才的對接,所謂的公辦大學由于國家“養著”,不思進取,大都大學課程設置落后,我記得我當時在大學學習WPS編輯軟件和DOS系統時,而社會市場上早就運用WORD和WINDOWS多窗口操作系統了,太多空洞無用的課程設根本就無法適用于社會需求,四年至少有三年都在浪費青春,畢業了,一去應聘:沒經驗,知識不是落后很多年,就是大無而當。畢業即失業。
結束語
針對以上的案例要求我們高校的輔導員要從心理角度去認識了解學生,發現學生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 幫助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經常性地開展談心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