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婕
摘 要:目的:對膝關節損傷患者在實施關節鏡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及效果進行評析。方法: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關鍵鏡術治療的98例膝關節損傷患者納入觀察研究中,通過數字表法隨機分成探究組和對比組,各組49例;術后對比組采取常規護理,探究組同時實施早期康復護理,隨訪3個月,評估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并通過問卷調查掌握患者護理滿意度。結果:通過護理后,探究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9%,優于對比組的79.6%,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在膝關節損傷進行關節鏡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提升手術效果,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膝關節損傷 關節鏡術 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膝關節損傷是臨床骨科常見病癥,主要是外部巨大能量沖擊致傷,比如:運動、交通事故等,常見的有關節韌帶挫傷、半月板損傷、骨折脫位等[1]。近年來,伴隨微創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關節鏡術在膝關節損傷治療中應用日益廣泛,該術式具有微創傷、出血少、恢復快、瘢痕小等特點。但為確?;颊咝g后膝關節功能良好恢復,應重視早期康復訓練。本文主要對98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實施關節鏡術后的護理進行研究,探討早期康復護理的作用,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以我院骨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98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通過X線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臨床骨科學》相關診斷標準[2],均符合關節鏡術適應證。采取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每組49例。其中,探究組:男女患者比為30:19;18~64歲,平均(42.3±3.1)歲;關節韌帶損傷19例,半月板損傷25例,髕骨骨折5例。對比組:男女患者比為28:21;20~61歲,平均(41.5±3.4)歲;關節韌帶損傷20例,半月板損傷23例,髕骨骨折6例。在基本信息、損傷類型、嚴重度等方面2組差異不具統計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
2.方法
對比組術后進行常規護理,包括體位護理、下床活動、提高患肢、屈伸關節、飲食指導等;探究組同時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康復方案,具體包括:
2.1術后第1d:術后待麻醉完全消退,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就可指導患者進行早期主被動康復訓練。①股四頭肌功能訓練,指導患者把大腿水平放在床上,用力緊繃大腿肌肉,持續10~15s放松,稍停后再繃住,連續10次/組,3~4組/d,可有效改善患肢靜脈血循環,緩解下肢腫脹,預防深靜脈栓塞形成。②踝泵功能訓練,將膝關節伸直,然后使踝關節盡量跖屈、背伸,每個動作保持10s,15~20次/組,3~6d,以改善肌力,促進血循環。③直腿抬高,指導患者平臥,再健側膝關節屈曲,患側伸直,讓踝關節維持正常功能位,緩緩提高,讓腿和床水平面成30°~40°,并在懸空停頓5~10s,20~30次/組,3~4組/d。上述訓練交替進行,持續到膝關節康復。
2.2術后3d: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訓練,坐于床邊,將雙腿自然垂下,把健側腿置于患側小腿的前端,然后緩緩用力往后壓,逐步增多屈曲角度,以患者能忍受為標準,通常屈曲100°以上就可,堅持1min以上,預防關節僵直,對敷用石膏者每天將石膏托取下,進行伸屈訓練,30min/次,1次/d。同時,進行被動活動,在術后3d開始進行,自30°起,逐步增加到100°左右,2次/d,1h/次,每個屈伸動作持續45s。
2.3術后5d:指導并協助患者下床行走訓練,先出健肢再出患肢,通過股四頭肌的力帶大腿行走,有屈膝就盡量屈。在疼痛耐受情況下,可借助拄拐站立,并小幅度行走,起初在5min內,逐步增到10min,緩緩進行,改善局部血循環。在術后7d內每天行走時間控制在20min以內,避免關節腔內出血。根據患者實際循序漸進,避免過猛,以免導致損傷或因訓練過度造成傷肢疼痛。
1.3效果觀察
術后隨訪3個月,依照Judet膝關節功能康復標準評估效果[3],具體分為:(1)優,膝關節屈伸>100°;(2)良,膝關節屈伸在81~100°;(3)可,屈伸在50~80°;(4)差,膝關節屈伸<50°??傆行閮?、良、可之和。
1.4統計處理
本組研究資料均通過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數據用例數(%)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二、結果
術后隨訪3個月,探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9%,對比組為79.6%,相比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如表1。
三、討論
現階段,關節鏡術是膝關節損傷治療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而早期康復訓練是促進恢復,防止膝關節功能發生障礙關鍵。早期有效的康復訓練能讓細微不平整關節得以重塑,更好地磨造出踝關節面,預防和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發生[4]。所以,在實施關節內鏡術后應盡快開展早期功能康復訓練。
在膝關節損傷手術治療后,早期康復訓練不但有助于改善肌肉收縮,預防萎縮,改善機體靜脈、淋巴液的回流,加快組織水腫消失及關節液吸收,同時還可有效預防關節粘連、僵直等發生,保持關節周邊正常血循環,增大關節腔的活動度,更好地保護膝關節。本研究中,探究組患者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整體優于常規護理的對比組(P<0.05)??梢钥闯?,在膝關節損傷實施關節鏡術后,早期進行針對性、系統性功能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臨床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楊蟾秋.膝關節損傷行關節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J].全科護理,2011,9(02):101-102.
[2]馮傳漢.臨床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
[3]李淑琴.膝關節韌帶聯合損傷關節鏡治療后的康復護理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6):68-70.
[4]柏小金,黃文良,徐林,等.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早期??瓶祻椭委熜Ч治鯷J].中國療養醫學,2016,25(08):826-828.endprint